APP下载

微型钢管桩在滨海地区某深基坑中的应用

2020-06-20兹远涛杨永文王艳舫

山西建筑 2020年13期
关键词:悬臂锚索弯矩

董 波 兹远涛 杨永文 王艳舫

(山东岩土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001)

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发展,在高层建筑及重要市政工程中,深、大基坑工程逐渐增多。烟台位于胶东半岛滨海地带,区域内土岩组合地层及硬黏土地层分布较广泛,本地区垂直支护常用支护桩型式为灌注桩和钢管桩。钢管桩相较于灌注桩,具有设备灵活、工程造价低、工期短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故在地层较好的垂直支护工程中应用广泛。

1 工程概况

拟建工程场区位于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旁,场地地势西高东低。基坑周长约660 m,开挖深度8.5 m~10.0 m。

场地周边环境如下:基坑北侧为小区道路,道路下有高压电缆管沟,圆形管沟距离地下室边线3.5 m,埋深1.5 m;西侧地下室边线距离已建围挡4.0 m;南侧及东侧场地比较空旷。

2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2.1 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表层为素填土,其下依次为第四系粉质黏土、角砾、全风化云母片岩、强风化云母片岩。

2.2 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下水属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含水层为角砾层,实测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2.00 m~3.00 m,地下水位变化幅度1.50 m~2.00 m。

2.3 地层地基土参数

基坑开挖支护参数见表1。

3 基坑支护结构方案

3.1 设计方案

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基坑自身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综合比较支护结构的优缺点,在场地空间有限的西侧、北侧,采用钢管桩+锚索支护,其余两侧采用土钉墙支护,整个场区地下水控制采用管井降水。西侧及北侧支护剖面见图1,图2。

3.2 支护结构设计

钢管桩采用直径108 mm,壁厚8 mm的无缝圆钢管,成孔直径200 mm,钢管桩水平间距0.5 m,桩长及嵌固深度见图1,图2。锚索锚固体采用强度等级为M30水泥浆,锚索成孔直径150 mm,入射角为20°,采用2束1*7标准型φs15.2的钢绞线,三桩一锚,锚索水平间距为1.5 m,腰梁选用2根20a的槽钢,桩间挂直径8 mm钢筋网,水平竖向间距200 mm×200 mm,坡顶选用长度500 mm直径16 mm的钢筋固定钢筋网,钢筋的水平间距为2.0 m,坡面喷射强度等级C20细石混凝土,厚度60 mm。

3.3 降水设计

基坑降水井间距15 m;井深11 m~13 m;基坑内布设疏干井(井底确保进入基底以下2.5 m~3 m);降水井直径600 mm,井管为内径300 mm的水泥管,在井管外围填入中砂,基坑周边布设波纹管直径300的排水管道,沿着排水管30 m~50 m布设沉淀池,长宽高为1.0 m×1.0 m×1.2 m。排水管路经三级沉淀后接入附近的市政管道。

对于基坑侧壁的渗水,在基坑坡面设置泄水孔,泄水管采用直径50 mm塑料管,长度0.5 m,外露0.2 m,下倾角度为5°,端部用滤网包扎,水平、纵向均为间距3.0 m。

4 有限元数值模拟

4.1 几何模型

针对西侧及北侧支护段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场区地层以填土、粉质黏土、角砾及风化岩为主,采用Hardening-Soil本构模型,模型参数见表2。

表2 模型参数表

4.2 单元类型

网格基本单元类型为15节点三角形单元,网格划分见图3,图4。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图5中,西侧钢管桩在第一层土开挖后,变形曲线为悬臂桩变形特点,位移最大处位于桩顶,锚索施工后,变形曲线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且随开挖深度不断增加,最大侧向位移不断向下移动,位移最大值为18 mm,约为开挖深度的0.18%。图6中,北侧钢管桩位移最大处位于桩顶位置,位移最大值为80 mm,约为开挖深度的1.05%。北侧开挖深度比西侧小,但位移变形较大,原因为上部悬臂过大,导致总体变形较大。

对比图5,图6的变形曲线,图6中位移变形均呈现悬臂桩变形特点,原因为考虑到保护管线,第一道锚索标高位于管线标高以下,上部钢管桩悬臂2.5 m,由此可见,对于微型管桩支护,由于钢管桩自身抗弯性能差,悬臂超过一定高度后,变形增加明显,应尽量将第一道锚索设置在桩身上部,减少悬臂长度。

根据图7,图8弯矩变化曲线,钢管桩的弯矩变化与土压力变化不是同步,是双向调整的过程,钢管桩的受力以发生突变和随时间不断进行调整的方式变化,逐渐趋向于自身的受力平衡的状态的方向调整。每次开挖都会引起钢管桩弯矩明显的变化,影响深度向下延伸,然后随时间进行重新调整。整个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弯矩的最大值逐渐增大,位置不断变化,锚索施加后对弯矩控制比较明显。整个开挖过程中钢管桩的正面以受拉为主,随着开挖呈增大趋势,稳定后最大值发生在中下部。开挖上部土体对钢管桩的弯矩变化影响比较大。

图9,图10分别为基坑开挖过程中西侧与北侧支护桩后地表的竖向沉降曲线。由图中看出,地表沉降曲线大致相同,变形呈凹形,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地表沉降逐渐增加,西侧最大地表沉降达到25 mm,北侧最大地表沉降达到85 mm,北侧位移变形大的原因同桩身侧向变形特点一样,由于钢管桩第一道锚索标高下降后,悬臂过长,致使变形过大。由沉降曲线可知,墙后地表沉降影响范围约为4倍的开挖深度,这与Ou和Heish(1998)提出的观点一致。

图11为基坑北侧管沟模拟结果图,开挖至基底后,水平位移为53 mm,竖向位移63 mm,最大轴力28.6 kN,弯矩最大值为3.14 kNm/m,管沟水平竖向位移较大,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钢管桩对保护周边建(构)筑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5 结语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钢管桩桩体以及桩后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性状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钢管桩上部悬臂高度对变形曲线有较大影响,悬臂高度较大情况下,侧向变形明显增大。同时,钢管桩变形受锚索预加力影响较大。实际工程中,微型钢管桩支护在硬黏土层或岩层中应用效果较好。钢管桩悬臂过大导致侧向变形会超出设计要求,致使后期施加锚索预加力后,悬臂部分侧向变形也得不到有效控制。2)钢管桩弯矩最大值随开挖深度增加而不断下移,锚索预应力施加对弯矩控制比较明显。整个开挖过程中钢管桩的正面以受拉为主,随着开挖呈增大趋势,稳定后最大值发生在中下部。开挖上部土体对钢管桩的弯矩变化影响比较大。3)西侧与北侧地表沉降分布大致相同。由于北侧钢管桩上部悬臂较大,导致桩后地表沉降大于西侧。与北侧相比,西侧桩后地表沉降最大值位置距坑壁更远,墙后地表沉降影响范围约为4倍的开挖深度。4)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微型钢管桩+锚索支护在中软土层对控制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变形效果不理想。

猜你喜欢

悬臂锚索弯矩
叠加法在绘制弯矩图中的应用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挪威最美之奥斯陆图书馆:巨型悬臂“阶梯”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
关键点弯矩值结合各段线形的弯矩图分段绘制方法研究
基于叠加法作结构弯矩图的新思考
当液压遇上悬臂云台 捷信GHFG1液压悬臂云台试用
悬臂式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