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溪书院建筑空间文化价值探析

2020-06-20

山西建筑 2020年13期
关键词:轴线湘西书院

杨 颖 倩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1 背景概况

书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最初作为民间教育补充官办教育,初始于唐朝,兴盛于宋,延续于元,普及于清,尽管现今书院已非教育教学主阵地,其辉煌不再,但书院文化精神与书院制度对中国大学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湘西地区现存最早书院潕溪书院,是湖南省重点文保单位[1],同时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院。研究其建筑空间文化价值对湘西地区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1 湘西地区人文教育

湘西地区主要是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地理条件上以山地地形为主,因此不论经济、文化、交通都较于落后湖南其他地区。地理环境与民族各文化不同性,使得湘西地区民风彪悍,也难以顺从统治者,为加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统治者以文化渗透的方式鼓励当地乡绅创办蒙馆、书院、义学等等设立文教系统,以达文化传播、教育教化的效果。湘西地区的书院是多元文化的交流的产物,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1.2 潕溪书院历史发展脉络

潕溪书院是湘西现存最早的书院,同时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院,现仍坐落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校区内,是湖南省重点文保单位。

潕溪书院起源于蒙馆,位于镇溪千户所,故曾称为镇溪书院,可以追溯到最早创办时间为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由苗族教育家吴鹤创办。书院几经毁坏,现存书院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当地乡绅集资重建,由此“镇溪书院”更名为“潕溪书院”[2]。书院留存至今实属不易,在近代的历史变革中潕溪书院逐步发展成为湘西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书院建筑和书院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发展。

2 书院建筑空间文化价值

书院的建筑空间是人文精神的实体载体,通过对空间文化价值的研究,可以了解书院文化精神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建筑空间和文化价值两者互相促进,造就出书院建筑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2.1 儒家文化——礼乐相成

《论语》之中有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学者认为诗、礼、乐三者是实现基础教化的重要方法。因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礼乐”相承,既体现在传统文化的思想之中,也体现在建筑的空间营造之中。

“礼”的体现。

“礼”无处不在,无时不存,大到国家社稷,小到衣食住行,均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书院作为传统的文教类建筑,其建筑布局与空间上的井然有序充分体现了其受礼制精神的影响。

1)书院的建筑群轴线关系。

潕溪书院建筑群体布局轴线关系明显,空间关系上有三条并列的轴线,主轴线上为书院主要功能区,讲学区、藏书区,呈三进院落建筑形式;次要轴线通过祭祀区礼殿、文昌阁以及两进院落形成清晰的轴线关系(见图1)。

2)书院的建筑空间序列。

潕溪书院讲学区空间序列按建筑主次、尊卑关系布局,轴线上的建筑依山就势逐步升高,建筑体量和尺度相应增加,传统礼制思想的指导下空间序列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追求的秩序感。

“乐”的体现。

书院中“乐”的体现主要是以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共同打造出内外合一的书院园林景观环,它是书院建筑空间的外在延续。为师生创造出理想、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满足学、居、游等多种需求,同时以植物、雕塑等配景潜移默化的启教化作用。

1)择胜的选址观。

山水意境的环境营造:《论语·雍也》言之“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仁山智水,文人所好,故中国古代书院常依山傍水,巧妙地将自然山水环境纳入书院园林景观之中。

潕溪书院位于湘西吉首市鳌鱼峰上,其选址依山临水,建筑布局顺应山势,因地制宜(见图2)。书院选址借以山水,启示师生仁山智水的文人情怀,激励其追求君子的高洁品格。

2)喻情于景的园林观。

书院园林景观意陶冶情操美化环境,同时又以隐喻的方式教化师生。因此在庭院空间环境布置中常用象征手法:通过植物的选择和环境设计显现这一思想。植物在古代常常被赋予不同含义比拟君子的道德品性,因而,在书院庭院植物中优先选择文人墨客喜好的松、柏、梅、兰、竹、菊、桂等植物。

潕溪书院内部景致仿江南园林,小而精,院内有紫藤、丹桂、香樟等植物配景(见图3,图4)。书院之中种植最多的是桂花树,桂花寓意着吉祥,也是收获与胜利的象征,其花微小但清香,清丽脱俗,桂花还寓意折桂中榜,取金榜题名之意。书院内共栽有14棵古桂花树,每年金秋时节,丹桂吐芳,承载着美好的祝福和愿望。

书院礼殿庭院以圆形门洞框景,在景观小品设置上以天然石材造鳌鱼池,水中鳌鱼灵动逼真,寓意独占鳌头(见图5)。

2.2 士文化

士文化相较于官文化与俗文化而言,其来源于民间,在形成和发展中有了自己的特色。士文化具有文人浪漫的理想主义和艺术性特质。文士精神由魏晋风度为基础,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个性。

士文化对书院的影响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祭祀创办者,二是建筑构造及装饰朴实简洁。

1)祭祀书院创办者。

书院的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讲学、藏书并列,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

不同书院的祭祀对象始终不变的是“至圣先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除祭祀孔子之外,还包括先贤先儒,明清时期开始重视祭祀本书院之先辈,特别是本学派的先贤先儒,凸显出书院的不同学派和办学理念。例如鹅湖书院祭祀朱熹、吕祖谦等先贤,岳麓书院祭祀孔子与孔子弟子,以及朱洞等一干建院功臣。从祭祀的角度来看,至南宋起各门派兴起,对本门派代表人物的祭祀会凝聚学派内部向心力。“书院学子朝夕生活在有着浓郁学派气息的氛围里,目睹本门学派的遗容塑像(或画像)……产生对本门学派的依恋与自豪[3]。”从各书院祭祀对象的不同,我们可得知该书院所属学派,也为书院传示道统指明方向。

潕溪书院祭祀对象既包括孔子,也包含书院创办人吴鹤,他是王阳明“心”学在苗族地区的继承者。书院内设鹤公祠面阔三间7.2 m,进深5.1 m,祠堂前院落小巧简朴,尺度宜人(见图6)。潕溪书院祭祀创办人吴鹤,也是意在表达书院学派,以期对后代书生教化作用。

2)朴实简洁的建筑装饰风格。

士人是书院、文人宅居等建筑的直接使用者,也是建筑的营造者,在建筑上自然表达出他们内心追求高雅淡薄,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以文人思想影响下的书院的建筑装饰,讲究简洁真实,不过度装饰。潕溪书院以红漆木构建筑配青瓦,白色的樨头,简单的直棂窗花,用色简单却极具对比性,丰富整体装饰效果。 藏书楼、鹤公祠等建筑外廊柱间设有镂空花样的骑马雀替,减少柱间距离的同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

2.3 地域文化

1)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

潕溪书院坐落于湘西山区,在地理情况下难以完全遵循礼制思想影响下的严整布局,整体上虽以轴线对称,但其建筑布局上在依地形地势轴线局部出现错位。

2)简洁大方的建筑装饰。

湘西民居崇尚自然,建筑就地取材多用木材,以小青瓦点缀屋面,色彩素静。潕溪书院虽上以红漆,但仍是木构建筑为主,在建筑装饰上局部点缀以湘西特色的雕饰镂空纹样,整体形象朴素自然与湘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符合湘西民众的审美情趣。

3 结语

潕溪书院作为湘西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院,在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上有重要作用,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和空间氛围渲染,表现出与其他传统书院的相似的儒家文化、士文化,但又在细节上反映出湘西地域文化的影响。书院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从明代起源,延续至今仍然教书育人的场所,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和生长。因此其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承对于湘西吉首地区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轴线湘西书院
利用轴线交错修整砂轮凸度曲线的方法探讨
朵云书院黄岩店
复杂建筑群项目的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
江南书院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走进湘西凤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