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名词阿拉伯语翻译规范探究

2020-06-20李金礼

福建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名词术语药名冠词

李金礼

(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 西宁810007)

1 中医药事业前景展望

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译释规范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的战略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已经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 年)》。规划提出,到 2020 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国内政策支撑体系和国际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以周边国家和重点国家为基础,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为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所以,尽快开展中医药名词术语阿拉伯语翻译及规范研究,对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笔者对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5 000余种的中医药名词进行阿拉伯语翻译,并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规范进行探讨。

2 中医药名词术语外译回顾

在国际上,中医药最早的对外传播始于汉唐。汉唐时期中医便传入了日本、高丽、越南等东南亚诸国,为这些国家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尔后,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广泛的日益交往,中医又传入了阿拉伯世界并由此传入欧洲,从而对世界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医药在欧洲的传播可以追溯到18世纪之前,18世纪之前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被来华的传教士和医学家传入欧洲。20世纪70年代,随着针刺麻醉术在我国的成功研究,中医药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将传统医学纳入卫生保健体系之中的要求,自此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82年WHO委托西太区组织了一个工作组,对针灸的14条经脉、奇经八脉和300多个穴位的名称进行国际标准化定名,这是国际学术组织首次对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的践行,其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针灸术语英语翻译不统一和不标准化的问题。

1984年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361个穴位又进行了翻译标准修订,最终于1991年完成了穴位翻译标准化工作。此外,意大利的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编写的英文中医著作《中医舌诊》《中医学基础》《中医临床》等已成为海外英语国家的重要中医教材;德国的文树德(Paul U.Unschuld)领导成立国外较早专门研究中医历史文献的研究所,先后出版了英译本《难经》《银海精微》,并主持完成了对《黄帝内经素问》的英译研究;英国的魏迺杰(Nigel Wiseman)对中医术语的标准化研究颇有建树,出版的汉英中医词典,如《中医及针灸穴位名词词汇》《英汉汉英中医词典》《实用英文中医辞典》等在西方颇具影响。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医药翻译工具书编写和翻译的标准化研究已逐步取得进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医药对外交流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开展,中医药外语翻译也再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现已出版了上百种中医药英语的教材、词典和译著,有关文章不计其数。本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立项制订发布了《国际传统医学术语标准》。2014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出版发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其法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均已翻译完毕并发布,但联合国通用的六大语言之一的阿拉伯文国际标准尚未问世。因此,研究中药名词阿拉伯语翻译及其规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3 中药名词拉伯语翻译的影响因素

3.1 历史因素 历史上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的交流,阿拉伯医学与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互鉴,现代中西医对阿拉伯医学的促进,都对阿拉伯语翻译外来医药名词有较大影响。因此,一个外来药物同时具有希腊、拉丁、阿拉伯等不同语种的名称,如八角茴香就是通过拉丁语音译成阿拉伯语,且目前仍在使用,而它的原始阿拉伯语名称为阿拉伯语常使用音译的方式翻译中药名词,如麻黄的标准阿拉伯文名为但大多时候使用汉语音译的,或拉丁语的

3.2 语言因素 阿拉伯语语法复杂,性、数、格的变化繁琐,使得一个术语在行文中有多种形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判定每个名词术语的性,即阴性、阳性还是中性,词汇的“性”不同,影响其拼写及搭配词。

3.3 中药源地因素 中药的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同种药材的来源或产地不同,其名称也就不同,如贝母就有川贝母和浙贝母之分,在翻译成阿拉伯语过程中,是否将地名音译也是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

4 中药名词在阿拉伯语中对应词的取舍

上述各种影响因素导致一个中药名词在阿拉伯语中可以有1个、2个或多个对应词,或者有多种音译形式,而没有对应词。为了规范翻译,对于这些对应词应科学取舍。

4.1 只有1个对应词 1个中药名词术语在阿拉伯语中只有1个对应词,这种情况较为少见。翻译过程中直接用该阿拉伯语对应词即可,如甘草译为“ ”。但是,有的工具书只写了这一复合词的偏次“ ”,省略了正次“ ”,我们在翻译研究过程中发现,将正次和偏次完整地使用既符合阿拉伯语的表达习惯,也符合《新编阿拉伯语汉语大词典》[1]983中的书写规范。

4.2 有2个或多个对应词 1个中药名词在阿拉伯语中有2个或多个对应词时,如果都是原始阿拉伯语,选择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作为规范译名;如果只有1个对应词是原始阿拉伯语,其余都是音译词,选择对应的原始阿拉伯语词作为规范译名,如表1所示。

表1 中药名在阿拉伯语中有两个或多个对应词

4.3 多种音译形式

4.3.1 从拉丁语和英语等音译而来 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医学体系,并有所发展,所以大量希腊和罗马药名也随之转入,并沿用至今。八角茴香、细辛等中药名在《医典》中即有拉丁音译名称,如表2所示。

表2 中医药拉丁药名音译

4.3.2 根据汉语音译而来 由于阿拉伯人不懂汉语拼音转写规范,就形成了分写和连写两种形式,分写的情况如巴戟天、白术、党参等,连写的情况如三七、当归等。随着我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广泛交流,现在阿拉伯人已基本掌握汉语拼音转写规律,所以中药名词在阿拉伯语音译中采取连写的方式比较贴切。

4.3.3 多种音译形式并存 过去从事医学的阿拉伯人大部分接受的是西医知识,即中药名词是以拉丁文或英文形式体现,所以从医者大多将中药名词的拉丁文或英文直接音译为阿拉伯语。现在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到中国学医,当接触到原始的中药名词时,直接按照汉语拼音用阿拉伯语翻译拼写,从而导致中药名词在阿拉伯语中以多种音译形式并存。为了遵循翻译原则,也为了正本清源,笔者认为中药名词的阿拉伯语翻译应该按照汉语拼音音译拼写,而不是沿用西医音译。

4.3.4 无直接阿拉伯语对应词 由于过去中药在阿拉伯世界影响较小,有些中药名在阿拉伯语词典或通用工具书中无法查找与之相对应的词。但如今中医药在国际上迅速传播和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医药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阿拉伯世界,促使阿拉伯人急需解决这一问题。为了使用方便,阿拉伯人目前习惯直接将中药名词的拉丁药名音译为阿拉伯语,如把白花蛇舌草的拉丁学名Hedyotis diffusa,直接音译为将中药名词的拉丁药名直接音译为阿拉伯语的做法并不可取,也不科学,因为中医有自己独特、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有别于西医学。不同的医学体系有不同的医学文化,不同的医学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跨文化医学交流和翻译时,如果将一种异质医学文化和思维方式直接输入到另一种医学中,不是两种医学文化的交流互鉴,而是文化凝血和强行移植。因此,笔者认为,阿拉伯语中直接从拉丁药名音译过来的中药名词,应该按照中医的理论意译为阿拉伯语。

5 翻译规范和策略

5.1 翻译内容的规范 中国哲学的主题是 “天与人”,即“天道与人道”,把“天”看成是“人之天”,把“人”看成是“天之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通过探讨天人之际,构建天人之学。中医学通过“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基础,通过隐喻、取象比类的方法,陈述和构建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引入并建构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解说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建构藏象系统,阐释脏腑功能;推行气血运行,阐述阳气生理;建构经络理论,阐述气血多少;建构病因、病机理论,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建构治疗体系,阐释腧穴、药物功能,确立治则治法[2]158-165。

大多数代表中医学专业知识的概念在中医典籍中通过隐喻、类比的方式命名而形成,反映了中医学特有的取象比类思维特点,是现今中医名词术语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医学、文化和史学价值。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名词术语的阿拉伯语翻译应遵循统一标准——即反映中医学隐喻、取象比类思维模式的翻译策略和标准,这对于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医药学至关重要[3]。

5.2 翻译形式的规范 笔者认为把中药名翻译成阿拉伯语时,应采取汉语药名、汉语药名阿拉伯语音译、汉语药名阿拉伯语译词(意译)和拉丁药名的排列翻译法,如表3所示。

表3 阿拉伯语排列翻译法

5.3 语法

5.3.1 冠词 阿拉伯语中的冠词表示确指,所以在药名前加冠词表示确指这味药,若不加冠词意为泛指该类药。一般情况下,阿拉伯语科技名词同英文科技名词处理原则一样,在不影响含义的情况下不加冠词。如麝香在不同参考书中对冠词的使用不同,1989 版的《汉语阿拉伯语词典》[4]1703在麝香一词前加了冠词,书写为,《新编阿拉伯语汉语大词典》[1]1935在麝香一词中没有加冠词,书写为。笔者认为麝香一词不加冠词为宜,因为没有确指之意。而乳香、没药均需要加冠词,否则含义有所不同,如没药的阿拉伯语译词是,如果不加冠词就变成了,其词意是“苦的”。但是有的药物在介绍其用药部位时,一般常用“正偏组合”或“名词短语”来修饰,这种情况下加冠词表确指名词,如柴胡在《汉语阿拉伯语词典》[4]241中翻译为,此处只是翻译出它的植物名,而没有译出它的药名,其药名为或阿拉伯语药名和植物名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名称的翻译,还包含其具体用药部位的翻译。

5.3.2 数 阿拉伯语有单、双、复数之分。现有工具书中关于药物名词中“数”的用法并没有统一,有单数形式,也有复数形式。但在阿拉伯科技术语中一般都使用单数形式,遵循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在中药名翻译时使用阿拉伯语的单数形式。

5.3.3 性 阿拉伯语词有明确的阴性、阳性之分,其中也有一些中性词,中性词通常按照阿拉伯人的用词习惯确定阴阳性。但我们发现在汉阿工具书中药物名称体现其用药的雌雄性时,都按照阳性翻译,这是不科学的。如以雌虫干燥体入药的土鳖虫,即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在《汉语阿拉伯语词典》[4]1952中翻译为即把土鳖虫按照阳性翻译,没有体现出干燥体土鳖虫的雌性。如果按阴性翻译为,则能体现出干燥体土鳖虫的雌性。又如紫河车指的是人类的胎盘,翻译为为宜,这里的“”体现了阿拉伯语中阴性的用法。因此,在中药名阿拉伯语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的用药部位来确定阴性或阳性单词的使用,而不能统统按照阳性翻译。

5.3.4 音符 同一个阿拉伯语单词的音符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如,第一个字母标开口符时,其意思为柴胡;当它标齐齿符时,意思为常春藤。因此,在中药名词翻译为阿拉伯语过程中,对于类似的词语应该标注音标,以免引起混淆。

5.4 固定翻译

5.4.1 动物药名中的“角” 这里的“角”用阿拉伯语单词表示。如,羚羊角、鹿角、鹿茸。因为鹿茸是雄鹿的嫩角,因此用表达嫩角之意。

5.4.2 用药部位译名规范 中药名词翻译成阿拉伯语过程中需要译出药物的具体部位,如表4所示。

5.4.3 炮制方式译名规范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药效,在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将药名中的炮制方法翻译出来。以半夏为例[5],见表5。

表4 用药部位译名规范

表5 半夏译名对照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虽同为半夏炮制加工品,炮制方式不同,命名不同。翻译时应该有所区别,以体现其功效的不同,达到一词一义的术语规范目的。此外,如果药物是一般的干燥体,翻译这些药物时应译出“干燥”这一特性,如土鳖虫,应译为,而不是鲜地黄译为,熟地黄译为,翻译时需将“鲜”“熟”表达出来。“炙”的阿拉伯语表达是,炙甘草应译为制首乌、制附子、制草乌等的“制”,其含义是“炮制”的意思,在翻译成阿拉伯语时必须译为

5.4.4 地名译名规范 一些道地药材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将其产地译出,如川贝母、浙贝母,但是在阿拉伯语工具书中,贝母的阿拉伯语译法为,没有川贝母、浙贝母之分。翻译类似包含产地的中药药名时,可按照产地全称译出,如四川,也可按照产地简称译出,如,川,笔者认为前一种翻译方法较好,如表6所示。

6 结 论

中药名词术语的阿拉伯语翻译规范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空白状态,在翻译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文中尝试用以往的术语规范经验,按照中药的特点,结合阿拉伯语语言结构处理冠词、性、数、音标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一词多义、多词一义、一个药名多语种音译、没有阿拉伯语对应词的翻译以及阿拉伯语分写、连写的转写方式等问题。总之,本文的目的是尽早让中药名词术语阿拉伯语翻译实现标准化,但是标准化不仅仅是一个翻译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涉及到语言文化、民族心理等诸多问题,需要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共同探讨,群策群力,促进中医药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表6 根据产地命名的药名翻译

猜你喜欢

名词术语药名冠词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常用医学名词术语的规范表达
药名
买药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
医药谜语
散议中药药名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