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猴偶得
——评熊明非的绘画

2020-06-20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徐小鼎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猴儿言说猴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徐小鼎

猴年刚过,明非发来微信,嘱我为他的作品集写一篇画评。一直喜欢并关注着他的作品,一晃已是十年。还能记起在中央美院读研时第一次看到他作品的情景,彼时正处在被各式各样的前卫艺术和实验艺术洗脑的过程中,猛见一只拈花微笑,表情淡定的猴子,真有一种恍惚的感觉。这样的画作一点都不前卫激进,不现代或后现代,却让人的眼睛和心思久久停留在其中,甚至动了收藏一幅的念头。微信中他特意要我用八零后的视角写他的画,其实,我哪里敢代表整个八零后,只能尽量用只言片语谈谈我读画的感受。

明非画了十年的猴儿,作品样式丰富又能看出前后明显的变化。前期的画大多造型写实,绘制一丝不苟。后期的画感觉放开了很多,猴儿的表情从平静和冷峻变得更接地气,嬉笑怒骂的样子好似是一个我们身边顽皮可爱又让人无可奈何的“熊孩子”。坦白说,相比较后期更加自由和放松的状态,我反倒更加喜爱他早期的作品。这种喜爱来源于他画中一种能让人驻足的,从宣纸背后渗透出的,难以言说的味道。画中的主角拈花微笑,这种和我们人类有着极深渊源的动物在明非笔下像极了一个个有思想和灵魂的人类,让人既忍俊不禁,又细思极恐。忍俊不禁的是猴子的姿态,看似装模作样,仿佛在模仿着看画的人,这种姿态大多会被人嘲笑和不屑。中国人对猴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位列十二生肖,有灵性,与人亲近,且与我们智人在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但人类智商上的优越感让我们又打心眼里不太瞧得上这种算得上人类远亲的动物。不信你看,但凡有“猴”的成语和寓言大都没太好的意思:尖嘴猴腮、沐猴而冠、杀鸡儆猴、猴子捞月一场空等等。当然了,一种在我们看来只会装腔作势,不知礼义廉耻的动物,哪里比得上大有智慧的人类?顶多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供君捧腹一笑而已。

但且慢,看久了画作中猴儿那略显呆滞的表情和一双看上去空洞无物的眼睛,渐渐又觉得是不是把明非作品中的主角想简单了。这只生物的表情和姿态是如此安详平静,仿佛正在思考并早已有所得一般。试想一下,当你在动物园猴山一堆抓耳挠腮、上蹿下跳的猴子中间看见其中有一只稳如泰山,好像周围的喧闹与其无关的猴子,不仅如此,它还回头注视着你微微一笑,好像在嘲笑你的无知,这样的场景难道不让人驻足反思?仔细想想,文明发展到了现在,我们却越来越无法判断人类到底是不是可以配得上“智人”这个带有明显褒义的称呼。可惜的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文明越往前发展,越不可避免地掉入一个又一个如马尔萨斯陷阱一般难以调和与回避的矛盾中。很多人认为,人类最终将走向灭亡,一切文明烟消云散,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电影《人猿星球》中,男主角满怀期待找寻同伴却最终发现残破的人类遗迹,才猛然明白自己不过是来到了人类早已不再是地球主宰的未来。此情此景看起来有点悲观和绝望,但事实上,人类的确远没有自己曾经想象的那么伟大。我们的历史相对于地球和宇宙,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记得科学家丁仲礼院士接受采访时的话,大意是:地球已经46 亿岁了,它用不着人类拯救。的确,所谓的保护环境之类,大抵都是为我们曾经的所作所为在还债,哪里关地球和其它生物的事?把这些冠以“拯救”的主题,未免太自以为是。而相对同在地球上的其它生物,我们人类真的就一定能够在肉体和智商上形成碾压的状态,并充当最后裁决的上帝吗?想到这些,再看看明非画中的猴儿,又感觉好像不再仅仅是只会模仿我们行为和动作的低等动物,它像是一个阅尽人事,风景已看透的得道高僧一般,用拈花微笑回应着一切。这种微笑带着一丝嘲笑和戏谑,仿佛在嘲笑我们的自以为是,又似乎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想到这,怎么不让人细思极恐?

我一直以为,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描述和阐释,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在文字发明以后似乎就已经不是图像的特长,没有任何一幅绘画或是装置能够比一部小说和哲学著作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更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图像就毫无用处了。就如同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一样,人类的情感和观念,总存在着许多稍纵即逝,难以捉摸,无法用具体语言表达的东西,而这一领域,正是绘画的特长。维特根斯坦说:不可言说之物,必将无言以对。每个人都能在画中生发出自我的感受,但往往又真的很难把这种感受言说出来,既是因为词穷说不出,又感觉一说破,气氛和意境全无。我试着组织语言描述一下读画的思维碎片,但愿莫坏了诸君读画的心情。

文字再多,终究过于具体,还是一起看画吧,你能读到的一定更多。

你好 绢本重彩 34.5cm×100cm 2017

猜你喜欢

猴儿言说猴子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男猴子和女猴子
小猴儿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打猴儿
永远的新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