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协同对高校智库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0-06-19张利江蒋天云
张利江 蒋天云
摘要:[目的/意义]建设和完善高校智库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效能亟待加强。本文结合高校的智库建设现状及实践经验,探索高校智库效能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本文以高校智库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智库的相关工作人员及高校教职工为调研对象,对201份调查问卷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学科协同对学科服务绩效及高校智库效能的影响;学科服务绩效对高校智库效能的影响以及学科服务绩效的中介作用。[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学科协同视域下,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均对学科服务绩效中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对高校智库效能也有正向影响;学科服务绩效中部分维度对智库效能有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科协同与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数据分析显示加入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后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对高校智库效能的影响比其直接影响更加显著,因此本文从知识共享、团队组建、个体和团队的学习能力3个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智库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智库 学科协同 智库效能 学科服务 回归分析
分类号:G25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0.03.06
随着智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①,我国政府对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呼吁高校应注重发挥自身学术和人才优势、建设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新型高校智库,为服务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助力。在高等教育学科协同发展的趋势下,高校学科不断融合,学科边界被不断打破,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也给高校智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如何在学科协同的背景下,发挥高校智库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高校智库效能,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智库(think tank),也称为“思想库”或“智囊团”,最早由Dickson于1971年在他的著作《Think Tanks》中提出。其定义可表述为:“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政策咨询”[1]。智库服务效能,是指智库在国家治理中所发挥的实际效果,包括提出的政策思想和建议被决策者采纳的程度以及被采纳吸收的思想和政策对国家治理所产生的积极和正向的促进作用[2]。提高智库效能,是智库管理者的首要目标,研究表明它与智库的政策研究能力息息相关[2-4]。
高校智库是指隶属于大学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与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共同组成了现代智库的基本类型[5]。高校智库由于聚集了大量高层次人才,较于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有更强的研究能力。同时高校学科覆盖范围广,也更易产生创新性的思想、方法、成果和政策建议。汪峰[6]在高校一流学科与智库的互动机制中提出高校智库在学术资源、人才、独立性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学科和智库之间的互动发展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万文娟[7]关于图书馆协同化学科服务新模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学科协同的重要性,这种探索同样也为智库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大科学时代,解决复杂性和重大战略性问题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思想融合和交叉互动,借力于不同学科领域和背景的专家团队协同合作;同样,高校智库的发展和提升也需要借助学科协同的合力支持。
目前,学科协同视域下对高校智库的研究尚未形成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学科协同创新与高校智库效能形成机理进行深刻剖析也比较少见。结合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学科协同实践经验,本文尝试引入学科服务绩效,探究学科协同对高校智库效能的影响机制,探索促进高校智库效能优化的关键因素。
2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构建
2.1 学科协同与学科服务绩效
学科协同是指不同学科领域协同合作又相互影响的关系,追求的是“1+1>2”的协同效应。苏利[8]将学科协同分为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两个维度。Taylor[9]等的研究证明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团队结构是团队内部协同合作的基本形式,合理的团队结构可以促进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和团队绩效[10]。因此,学科协同主要体现在跨专业跨领域的专家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中知识的主体、接受知识的客体及情景因素的融合。
学科服务绩效包括学科人员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各种维度,Bartol[11]等研究表明吸收能力体现学科工作人员的知识过滤、转化与使用的能力,是实现创新的基础;Tierney[12]等指出创新能力包括学科人员自我创新效能和团队创新效能;刘晓莉和张雷[13]的研究指出,协同视域下知识转移对学科服务绩效包括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有显著正向作用。在团队绩效中Tjosvold[14]等曾研究表明科研能力取决于学科人员主动化、高含量的知识输出。王宁可[15]和唐梅[16]等的研究表明高校研究生团队内部结构会影响研究生团队的创新行为。
因此本文首先从知识共享主体和团队结构两个维度,来分析学科协同对学科服务绩效的作用。
2.1.1 知识共享与学科服务绩效的关系 陈伟[17]等认为,知识共享的本质,是一种知识交易,知识共享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知识资源的交易活动。知识共享的主体对于知识共享行为的认识,分享意愿及分享能力等影响着知识资源共享的结果。苏利[8]等对多学科研究生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的研究中验证了知识共享多样性对团队协同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良好的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能促进团队的服务创新,提升团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科研产出能力,进而提升学科服务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学科协同视域下知识共享对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1.2 团队结构与学科服务绩效的关系 苏利[8]等从团队组织结构角度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并指出良好合理的团队结构能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和交流,还能提升学科协同服务绩效,实现从“1+1”到“1×1”的转变。唐梅[16]关于高校研究生内部知识共享与团队结构的研究和樊锁海[10]等人对多学科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等均表明合理的团队结构可以促进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团队创新提升团队绩效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学科协同视域下合理的团队结构对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学科协同与高校智库效能的关系
目前学科服务供需不平衡,单一的学科很难解决复杂性和重大战略性问题,因此高校智库的发展需要各学科的协同。学科协同视域下的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能够为高校智库发展提供学术支持,辅助高校智库在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公共服务中提供科学、高效的决策和建议。
2.2.1 知识共享与高校智库效能的关系 李驰腾在河北省高校教师科研合作背景下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出,高校组织中的知识共享在教师科研合作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正向作用[18]。在纽曼看来,知识的优越性并不表现在它是一套琢磨完毕随时可用以切割各项学科的利器,而是一种各项知识互相冲击后产生的精华。同理高校智库的发展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知识共享,积极回应大科学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命题。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学科协同视域下知识共享对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2 团队结构与高校智库效能的关系 团队构建是知识共享中的关键环节和实现方法,高校智库的发展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融合,这就要求在团队人员配置上要合理分配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促进学科交叉,借助于各学科的优势,合力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复杂性、重大性问题。张新培和赵文华[19]的研究中也指出世界许多知名高校智库的研究人员组成来自多个学科领域,高水平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团队是产生专业性和创新性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关键。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学科协同视域下良好的团队结构对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 学科服务绩效与高校智库效能的关系
Bartol[11]认为吸收能力体现了学科工作人员的知识过滤、转化与使用的能力;Tierney[12]等指出创新能力包括学科人员自我创新和团队创新 ;在团队绩效中Tjosvold[14]等曾研究表明科研能力取决于学科人员主动化、高含量的知识输出。高校智库的持续发展对学科人员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3种能力是提升智库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合力保障。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对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4 学科服务绩效的中介作用
根据知识管理的输入-处理-输出(IPO)范式,团队内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只是团队进行协同创新的基础,并不能直接决定最终创新成果的产出。贾红凤[20]也指出知识共享是增加知识效用的有效途径,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本文在学科服务绩效中提及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高校智库协同创新及效能优化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信息输入与知识共享,通过智库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实现自身知识与外部有价值知识的交互融合,促进高校智庫的效能优化。因此学科服务绩效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学科协同有利于学科服务绩效。学科服务绩效有利于促进高校智库效能。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6:吸收能力在学科协同各维度(知识共享、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H7:创新能力在学科协同各维度(知识共享、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H8:科研能力在学科协同各维度(知识共享、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发挥中介效应。
2.5 概念模型的构建
结合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 问卷设计及样本统计描述
3.1 问卷量表设计
本文实证分析阶段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为了保证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问卷设计借鉴现有文献的成熟量表,其中知识共享量表借鉴刘灿辉[21]等人的研究,团队结构量表借鉴段超[22]的研究,学科服务绩效借鉴黄佳[23]的研究,高校智库效能借鉴苏利[8]等人的研究。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将已有量表进行重新开发与改进,变量测量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赞同,2代表不赞同,3代表不好确定,4代表赞同,5代表非常赞同。问卷量表设计如表1所示。
3.2 样本统计描述
本文调查对象为高校教师和参与智库建设的相关人员以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问卷通过网络发放,回收有效问卷201份(问卷答案无明显连续一致)。其中高校教师138人,占比68.7%,高校学生63人,占比31.35%;自然学科样本量94,占比46.8%,人文社科样本量107,占比53.2%;参与智库的样本量为98,占比48.8%。样本背景统计情况如下表2所示,本文数据分析均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
4 结果与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如表3所示,首先,信度分析表明,各变量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58~0.881之间,都大于0.7,说明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其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对变量间的区分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学科协同下的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两个维度;学科服务绩效中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3个维度;高校智库效能维度KMO值均在0.7以上,同时各变量通过了Bartlett球形度检验,表明数据可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对学科协同进行两个维度划分,即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将学科服务绩效分为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3个构面,高校智库效能归为一个因子,各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且均分布于对应潜变量,说明各变量的效度符合实证要求。
4.2 相关分析
通过表4相关分析表可以看出,在0.01水平(双侧)上,学科协同的知识共享维度与学科服务绩效的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知识学科协同的团队结构与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学科协同的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两个维度与高校智库效能也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并且学科协同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3个维度与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基本验证了研究假设。
4.3 回归分析
对各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整理摘要表如表5所示。在学科协同的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两个维度对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回归分析中,知识共享与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团队结构与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正向的显著水平。由此验证了假设H1:学科协同视域下知识共享对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成立。假设H2:学科协同视域下良好的团队结构对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成立。
在知识共享各维度对高校智库效能的回归分析中,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87和0.331,未达到正向的显著水平,因此假设H3:学科协同视域下知识共享对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和假设H4:学科协同视域下良好的团队结构对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两个假设部分成立。把学科服务绩效的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依次加入对高校智库效能的回归分析中,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正向的显著水平。由此得出H5: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对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的假设部分成立并且对高校智库效能的作用大小依次是吸收能力、创新能力。
4.4 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表5回归分析表的结果可以得出需要进一步检验的中介效应是:①吸收能力在知识共享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②吸收能力在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③创新能力在知识共享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④创新能力在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高校智库效能作为因变量,在知识共享与高校智库效能的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吸收能力之后,知识共享对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影响,且标准回归系数值没有减小,因此吸收能力在知识共享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没有中介效应。所以假设H6:吸收能力在学科协同各维度(知识共享、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不成立。在知识共享与高校智库效能的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创新能力之后,知识共享对高校智库效能存在显著影响,但标准回归系数减少,因此创新能力在知识共享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所以假设H7:创新能力在学科协同各维度(知识共享、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基本成立。
在团队结构与高校智库效能的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吸收能力之后,团队结构对高校智库效能有显著影响,但标准回归系数值减小,因此吸收能力在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所以假设H6:吸收能力在学科协同各维度(知识共享、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基本成立。在团队结构与高校智库效能的回归分析模型中加入创新能力之后,团队结构对高校智库效能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创新能力在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所以假设H7:创新能力在学科协同各维度(知识共享、团队结构)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发挥中介效应成立。
所有假设的检验可由表7显示为以下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高校教师和硕士生及博士生为研究对象,在协同视域下选取学科协同的角度,深刻探究了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对高校智库效能的影响,在图书馆协同化学科服务模式的启发下引入学科绩效这一中介变量,在分析中介效应时,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在学科协同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创造能力在学科协同和高校智库效能之间的中介作用。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
5.1 打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文化氛围,搭建学科融合平台
实证表明学科协同视域下知识共享对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智库效能。因此高校智库建设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要充分调动知识共享主体的分享意愿,同时也要提升知识接受客体的主动获取、吸收和使用知识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在当今这个信息需求愈加复杂化的环境下,更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的知识共享。另一方面高校智库应该更加注重智库的知识管理,提升智库的知识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减少学科壁垒的限制,促进学科进一步融合,除此外要搭建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平台,促进学科人员内部和与外部的知识交流。从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和打造有效完善的共享机制两个方面促进知识共享。
5.2 注重团队组建,完善激励机制
实证表明学科协同视域下良好的团队结构对学科服务绩效各维度(吸收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也对高校智库效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智库应该注重团队结构的组建和调整,通过引入多學科、多层次的学科人员,使团队形成良好的知识梯度,进而充分利用多学科的异质性和协同性,整合团队的资源,提高团队绩效。其次,高校智库更应该完善管理激励机制,鼓励和倡导创新,同时关注和满足团队内部人员的非物质需求,及时激励,进而提高团队创新效率。
5.3 合理利用学术资源,提升个人和团队学习能力
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两个维度与高校智库效能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到验证。说明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在加入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后对高校智库效能的正向影响比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直接影响高校智库效能更加显著。科研能力在知识共享和团队结构与高校智库效能之间的中介效应未得到验证,可能是样本的调查范围有限,和对样本筛选不是很合理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智库效能的相关影响因素除了学科人员的科研能力,还有其他很多客观影响因素。高校智库团队要打造学习型团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合理配置学术资源,不断提升人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智库的成果应用性和成果转换率。
由于研究时间、研究人员和数据统计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文中的一部分研究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高校智库区别于其他智库有其自身的学科、专业以及公信力优势,对高校智库更为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高校智库为社会改革发展提供更具有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HODDER W R. Capturing the political imagination: think tanks and the policy process[J]. Parliamentary Affairs, 1997, 50(2): 327-330.
[2] 孙蔚. 论中国智库参与国家治理的逻辑及效能提升[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6, 119(1): 181-187.
[3] 潘晔华. 智库参与国家治理的逻辑及效能提升: 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 出版广角, 2016(9): 89-91.
[4] 黄开木, 栗琳. 基于政策网络的智库核心能力研究[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2): 27-33.
[5] 杨静, 陈赟畅. 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7): 7-11.
[6] 汪锋. 高校一流学科与新型智库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9): 35-41.
[7] 万文娟. 图书馆协同化学科服务新模式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12(6): 66-69.
[8] 苏利, 金辉, 龚文超.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知识共享对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8): 151-158.
[9] TAYLOR W A, WRIGHT G H, SHITTU A J K.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successful knowledge sharing: challenges for public sector managers[J].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17(2): 22-37.
[10] 樊锁海, 罗国伟, 刘炜.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4(16): 59-60, 63.
[11] BARTOL K M, LIU W, ZENG X, et al. Social exchange and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knowledge worker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rceived job security [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9, 5(2): 223-240.
[12] TIERNEY P, FARMER S M. Creative self-efficacy: 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relationship to creative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45): 1137-1148.
[13] 刘晓莉, 张雷. “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知识转移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 39(6): 235-240.
[14] TJOSVOLD D, LAW K S, SUN H.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teams: the role of conflict types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approaches[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6, 2(2): 231-252.
[15] 王宁可.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建构与探索[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5, 4(9): 40-41.
[16] 唐梅. 高校研究生团队内部之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5.
[17] 陈伟, 张旭梅. 供应链伙伴特性、知识交易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 2011, 32(11): 7-17.
[18] 李驰腾. 河北省高校教师科研合作背景下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 保定: 河北大学, 2016.
[19] 张新培, 赵文华. 誰在为著名高校智库工作: 基于人员任职经历的结构化网络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35(6): 59-65.
[20] 贾红凤.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水平评价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21] 劉灿辉, 安立仁. 员工多样性、知识共享与个体创新绩效: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7): 170-180.
[22] 段超. 互联网时代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案例研究及应用[D].西安: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
[23] 黄佳. 团队多元化、知识管理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D].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4.
作者贡献说明:
张利江:研究设计、分析解释数据、对文章的知识型内容做批判性审阅;
蒋天云:数据收集及整理、起草文章。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 and improve its effici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current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explor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 effectiveness. [Method/process] This paper takes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issues the questionnaire to the related staff of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 and the university staff. By SPSS18.0, it analyzes the data of 201 valid questionnaire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it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discipline cooper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discipline service and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the influence of discipline service performance on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discipline service performance. [Result/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knowledge sharing and team structure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innovative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discipline service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effectiveness; some dimensions of the discipline service performance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think tanks effectivenes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have the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the discipline collabor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 effectiveness. The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team structur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its direct impact.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dvice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from three aspects: knowledge sharing, team building, individual and team learning ability.
Keywords: university think tank discipline collaboration think tank effectiveness discipline service regression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9-12-27 修回日期:202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