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之我见

2020-06-19蒋明爱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蒋明爱

摘 要: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脱节,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中学”“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等等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成为一纸空谈,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建议探索引入新的任务确定化教育,帮助“三教”改革落地。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三教”改革 任务确定化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信息化带来跨越式发展,知识经济改变了以往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我们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每天面临新的挑战,对人们的快速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与产业、行业脱节,教材、教师、教法——“三教”无法与产业紧密对接,自发地适应产业的发展。因此,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带动“三教”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城市蔬菜供应”改革

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人民政府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征求城市蔬菜供应改革良方。废除了国有的蔬菜统购统销模式,建立了市场化的蔬菜销售市场,允许菜农进城销售蔬菜,一举解决了城市蔬菜供应难题。既方便、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又为国家每年减少了大量的浪费,节约了巨量的不必要开支。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为国家公办,大部分归教育部门主管,教材、教师、教法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企业作为人才需求端,与职业学校脱节,产业需求信息经过多个环节传递发生衰减或走样。职业学校因为利益脱节,对产业需求信息也反应迟钝,很难得到产业的支持与指导,“三教”配置与产业需求不相一致自然在所难免。因此,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关键在于改革现行的办学主体,改变人力资源供需两端脱节状况,让办学主体与需求方直接对接,融为一体。

2.厂办技工学校模式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多大采用行业办学和企业办学两种模式。“三教”配置直接与产业对接,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十分顺畅。教师亦工亦教,双师互动。学生经常参与行业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耳濡目染,学用一致,理实结合。其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同时得到提升。职业教育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培养大批的高级熟练的技术工人。今天,许多技工类职业学校,虽然,已经从产业剥离,仍然保留了过去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明显优于教育部门管辖的职业学校。

二、职业教育必须回归行业、产业

1.修改职业教育有关法律、政策

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文件,剥离国有企业办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本意是为了政企分开,减轻企业负担,但其副作用却改变了职业学校赖以发展的支撑与环境,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国家应该审时度势,学习德国,修改相关法律、政策,改为国家出资,企业办学。要求大型或特大型企业单独办学,中小型企业联合办学。国家可以按人均定额经费通过省级财政或者中央财政向企业拨款,(避免出现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无偿培养人才,加剧贫困两极分化的状况);也可以通过税收减免办法,向企业提供办学经费,其基本原则是不增加企业负担。在双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将现有职业学校包括资产和员工全部划归企业,但不得改变用途。职业学校未来发展完全由企业根据需要决定。

2.职业学校教学管理

职业学校新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预备用工合同,同时在教育行政部门注册,建立学籍档案,学业完成毕业后,转为企业正式员工。职业学校必须对开办的专业建立标准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通过。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制定须对接产业,具体须包括输入标准体系、输出标准体系、成果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履行职业教育监督职责。对办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学生达标进行严格监督管理。每年定期委托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或相关专家组,根据学校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对职业学校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对不合格学校实行红黄牌制度。

三、让任务确定化教育融入职业教育

任务确定化教育是着眼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新时代环境下,从任务的基本属性——确定性和非确定性,及其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出发,界定出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特征——规范性,职业教育的外在形式——确定化教育,即根据问题或任务的意义、目的、目标,选取合适的理论、技术、程序、方法、工具等,并进行学习、掌握、运用,解决面临的问题,完成面临的任务,实现既定的目标和自我成长。其教学过程为:基于学生未来生活、学习、工作面对的问题或任务和自我成长的需要,根据系统论理论、二次创业理论和“做中学”教育理论,针对遇到的问题或任务,对其意义与目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检测各个要点,逐个按照查询、学习、掌握、运用、实现、检验等步骤分别自主消化确定,在“做”中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四个特点:⑴时代性⑵系统性⑶生活性⑷内驱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职业能力,更是对人的“真、善、美”优良素质和求知欲的开发,更好地促进人的健全人格、职业精神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工作思维模式。它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也是任务或项目教学的在引导思维方面的拓展。如果将其引入职业教育,将有助于解决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教学,理論漫无边,操作无方向;结果,职业无操守,行为不规范。帮助“三教”改革有效落地。

总之,职业教育要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进行制度改革。引入市场化机制,让职业学校回归企业办学,为“三教”改革创造的必要条件。以此发挥行业、企业、学校、政府多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通力合作,确保“三教”改革朝着预期的目标推进,自发地对接产业标准,开发出实用的以任务为单元的模块化校本教材,让“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落地,教师也在这种环境中,亦教亦工,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任务确定化教学模式提供了“三教”改革落地的一种途径,建议探索尝试。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