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及教学设计理念
2020-06-19孙超尹晓伟李进
孙超 尹晓伟 李进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实验实训课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要优化和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必须要形成确立同向同行目标、提升教师育人意识、确立课程思政的整体理念、系统谋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设计施教方法、科学评价的完整体系。文章对课程思政的价值、遵循的原则及设计理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 理念 方法
“课程思政”起源于上海市部分高校的探索,是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孤岛”困境,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碎片化”问题,致力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而提出的。通过挖掘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他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實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体系的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对各门课程育人合力的形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课程思政”的理念已为各高校普遍重视,掀起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建设的热潮。
一、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及意义
简而言之,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与教师的师德师风紧密相连。我们理解,课程思政就是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形成正确的方向。
课程思政的实践充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不再是孤岛,而是与各类课程同心同向、协力同行,共同肩负起育人的重任;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存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孤军奋战”,也有其他课程的“齐心协力”。“对于高校来说,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外,其他通识类课程的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同心协力、同向同行,共同完成育人工作。”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所有课程都承载着思政功能,思政元素寓于所有课程之中”。其目的是所有课程都有“思政味道”,所有任课教师都能挑起“思政重担”,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传授的所有环节,形成全过程育人的“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基于新时代高校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指向、基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而设定的。我国的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高等学校责任重大、历史使命艰巨,必须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
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本位,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课程思政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育人本位,找准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弄清教学工作是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达到什么目的。这就要求课程思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承载着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对健全人格、文化传承、体育精神、审美情操和劳动热情的培养和引导,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价值基础的使命。”
实施课程思政,有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课程思政在知识的传授中挖掘“道德”元素,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即“育人”先“育德”;课程思政又是在教学中挖掘“人文素养”元素,强调人文精神这个核心要素,即培养学生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使学生深刻理解课程教学的知识内涵,养成务实的能力。每门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都可以有效地挖掘课程思政的人文素养;课程思政还是价值引领的元素,是“立德树人”的归宿,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复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成就。实施课程思政,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的需要。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各专业、各课程的学科领域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同以思政课为主的“点、线”式教育结合起来,构成“面”式体系,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专业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教育的“立体”功能。“不同的学科知识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包含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种知识和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将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局限,逐步摆脱教师简单灌输和学生强行接受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更加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升级。”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显然,思政课程是中心、是内核,而渗透思政内容的专业课、基础课、选修课或文化课等则是外围、辅助,但不容否认,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强的最有效补充,其“显性作用”和“隐形作用”的协同发挥,共同架构起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理念
1.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一是课程思政是发掘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实验实训课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元素并将其结合在知识的讲授中,是教学理念的拓展和教育教学的创新。高校中,所有课程都必须也都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而且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课程由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以可以说高校的专业课程都具有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都蕴含着课程思政的创新理念。
二是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教学环节和过程中,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另一主要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并与专业的发展、祖国的建设和自身的成长成才相结合。所以说,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三是课程思政是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范式,具体化、生动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等层面的引领,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有效教学载体,发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并非要改变专业课程的知识属性,也不是要在专业课的知识体系中教学中穿插讲授思政课的内容,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而是强调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见缝插针、适时”地引入思想政治元素,借以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含义是是不同的。思政课程是“课程”概念,指思政教育的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课程思政是“思政”概念,以课程为主要形式进行的思政教育,即指所有大学的课堂教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通识教育及专业课程。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过程,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基本实现形式,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主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在知识讲授中突出价值引领,也要在价值引领的基础上强化知识技能的传递,就是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无缝连接。
2.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前已述及,课程思政不是课程都要教条地安排思政内容,而是强调结合课程的特点,在课程中寻找隐形的德育元素,融合进行的非体系化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是实事求是原则。这是课程思政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求”是研究探讨。这一原则对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二是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和学生所学专业环境及自然、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环境等实施教学;三是从教师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四是从教学活动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
二是创新思维原则。以新颖独创的思维过程方法解决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以超常规的视角去思考和审视问题,提出新颖的、独到的对策、建议,从而达到有创新性、有社会意义的教育效果。其本质体现在从新角度、新方法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现有问题。
三是突出重点原则。根据课程的主题的需要来确定(选取)思政的内容。如表现出先进人物的精神、品质、成就,代表性事例、案例等;可从两方面实施:切实把握好知识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比例,做到重点是知识,应突出,辅助是思政内容,不能以辅代主。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作为重点;选取一个或两个重点内容细致列举、详略得当。
四是注重实效原则。即:要把握整体。要求教师充分理解自身的职责,着眼于如何运用源于职责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实施教学,将思政内容融合于教学中;要专注要点。专注能力、教学技巧和课堂组织,是教学效率高、教书育人的典型表现;要利用优势。利用现有的思政资源,有的放矢,灵活选择,通过增加信息量等方法,增加“正能量”,加强师生互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吸引力;要正面思维。运用正确的或创造性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善于发现和抓住机会,及时清楚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并及时地予以解决是衡量教师讲课质量的关键因素。
3.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思政是一个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教学部门及全体教师上下联动、集思广益、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以实现提高课程思政及教学水平的效果,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对于课程思政改革,应遵循以下设计理念。
一是同向同行理念。课程思政的课程与思政课程一道,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高校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和国家一贯要求的,但高校育人合力的作用发挥的并不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要求学校要做到,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制度上的规制,经费上的支持,进而推动各级各类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育才和育德有机统一起来,与思政课程一起发力,共同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二是育德育才理念。教師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育德育才意识如何,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及“立德树人”的效果。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授业”,还要“解惑”,更应“传道”,要切实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但由于对高校育德育才、立德树人理念认识的偏差,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教好书就行了,育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所以也就有了极个别教师散步不负责任的、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言论。所以,实施课程思政,重要的是要广泛树立教师的育德育才理念,不仅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还要加强宣传教育,使教师真正肩负起育人的职责,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教师的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三是系统谋划理念。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要结合学校实际,从“育人大工程观”出发,科学制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案、实施办法,操作细则并予以实施。要注重“思政课程”的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补充更多的现实案例内容,强化教学的针对性;要组织相关人员和教师不断发掘通识课及专业课课程的思政资源,包括家国情怀资源、校友典型资源、学校或地方、国家成就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资源、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精神”资源、行业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优秀传统道德资源、名人资源、课堂情境资源、反面教材资源等等,使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积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合力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有育人的意识,就一定能胜任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坚持‘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地位,即要布置‘局,强调‘理,并得到其他课程的确认、支持和巩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借鉴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的实践,开发自己的资源,开设自己的‘思想政治课普通选修课,与‘思想政治课形成协同的教育效果。”
四是有效融入理念。即改革和优化教学体系,创造思政元素融入的条件。树立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理念,在强化显性思政的同时,构建细化隐性思政的氛围,构建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全课程的育人体系。要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切实建立起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学分安排、考试考核要求以及激励办法等;要围绕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改造课程,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形成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相呼应的课程思政体系;针对通识课,重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对于专业核心课,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着重强化思政教育的导向;对于教学方法,涉及课程思政内容采用研讨性、案例、翻转课堂等方法教学,注重师生的互动,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促发学生深入思考;要加强对课程思政效果的考核评价,促使教师既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特点,又能体现思政教育属性,建立激励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向全体教师的转化。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行导人、以管育人、以事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含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2):114-119.
[2]刘欣.“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P76-81.
[3]代玉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7-41.
[4]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
孙超(1962-),男,汉族,沈阳工程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企业战略,商业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