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与策略

2020-06-19韩旭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7期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受众

【摘要】影视文化作品作为当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大众文化作品,具有社会教化、构建社会现实、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娱乐大众功能,同时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但在当下国产影视剧普遍存在着收视率造假,过分依赖一线明星,扭曲历史,侵蚀主流文化,内容单一,难出创新等问题,本文就当下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影视作品;文化产业传播

影视作品是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经济及产业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9年初,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引发了学术界产业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整个影视行业来到了从“野蛮生长期”到“规范发展”的过渡阶段。

1. 影视作品的功能

1.1 影视文化作品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规范受众信息接收行为,建构社会文化的作用。影视作品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声像兼具、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因此影视作品中所建构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历史现实都对受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年来《人民的名义》《我和我的祖国》《国家宝藏》《战狼2》《破冰行动》等作品,实现了“现实素材+主旋律+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推动主旋律生活化,承载了及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成为从正面规范大众的经典作品。

1.2 影视作品具有构建社会现实的功能

影视文化作品虽然在反应的社会现实是对客观现实进行选择、加工、过滤后的重新建构,具有主观性、艺术性、暗示性和引导性。《我不是药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民的热议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影片艺术化在再现了中国的医疗现状,重病患者求医无门的的无奈,引发了社会的共鸣。李克强总理在《我不是药神》热播后作出批示,要求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的实施,印证了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形成舆论压力,达到重构社会现实的功能。

1.3 影视作品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影视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第三产业影视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起着重要作用。除了影视行业本身的版权购买、付费订阅等消费机制和IP在开发的产业链条,影视产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增加和刺激人们对附属产品的消费,如影视剧植入广告产品、明星周边等,同时把影视作品的拍摄同发展旅游嫁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视文化旅游产业,从而充分发挥影视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影视作品的拍摄需要导演、演员、后勤人员、后期剪辑等影视从业人员,对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具有一定作用。

1.4 影视作品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大众文化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影视作品具有一般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娱乐功能,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娱乐服务,是现代社会比较受欢迎的空闲消遣项目之一。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壓力,影视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往往会使受众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剧中,可以成为在压力中的人们暂时的“避风港”,另外在影视剧中受众可以找到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映照,将真实社会无力改变的现实寄托于影视剧完美的结局中,达到精神的的满足和慰藉。

1.5 影视作品是文化“走出去”重要载体

影视文化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期待,对神秘中国的兴趣都没中国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合拍的纪录片《海上新丝路》《光阴的故事》,在东盟各国播放,用精巧的构图,生动的情节吸引东盟群众,掀起壮族布洛陀文化热潮。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如《战狼2》《人民的名义》都在海外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尽管还有较大的空间值得提升,但这些作品都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对国产影视剧的批判分析

2.1 收视率造假

收视率是数字化的评价影视剧作品传播效果最直观的标准,高的收视率意味着作品享有更多的注意力和市场竞争力,收视率至上是“目光所及之处,资本必将追随”的影视媒体商业化运作的逻辑之下,市场将收视率默认为是行业的“通用货币”,由此了一种不健康的节目运作理念,为了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数据,明星剧组通常会选择在作品播出前和播出过程中,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进行有计划地炒作,公关设置议题,俘获人气。从操作层面上来讲,收视率的测算缺乏规范性和透明度,目前常见的两种造假方式一是污染样本,即利诱样本群,使其锁定某一节目,来提高测算的收视率数据。二是篡改数据,人为加工后台数据,这两种情况将影响行业的信誉度和权威性,损害数据使用者的利益,干扰市场的秩序,国内收视率统计机构索福瑞一家独大,没有其他有公信力的公司来竞争,也给刷收视率的公司提供了机会。

2.2 过分依赖一线明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在中国社会蔓延,催生了“一切像钱看”的社会风气。在影视行业追求的效益更加倚重与经济效益,由于影视作品无法保证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一线明星所带来的粉丝效益成为影视剧制作方的“救命稻草”,“以星定价”“天价片酬”影响了影视行业的正常的生态环境。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天价片酬”将滋生娱乐圈的奢靡之风,弱化明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道德素质。误导青少年盲目追星,扭曲社会价值观。另外过高的片酬也积压了影视作品用于道具、特效、后期制作等其他的支出成本,从而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

2.3 扭曲历史,侵蚀主流文化

影视剧实现了对历史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主旋律上不拘一格。但是现在市场上也有很多影视作都在展示人性的恶,或者通过以恶制恶的方式宣扬权利欲望、阴谋论、展现扭曲的人性,推崇收视率至上的受众中心主义在文化层面,对“传统文化缺乏审视”的同时“对现代文明欲拒还迎”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男尊女卑、依附人格、宗族观念、江湖义气、忠君思想等传统观念的宣扬与赞美,而在用现代主流思想关照现实方面浅尝辄止,尤其是在古装剧中缺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嫁接和对历史故事的正确诠释。

2.4 内容单一,难出创新

中国的教育制度,扼杀了大部分天才,国人的创意想象力相对落后于其他国家,导致了情节创新性不高,大陆地区苛刻的片审制度,导致了影视作品题材单一,大概就分为战争、言情、古装、神话,大多还是从小说、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复刻而来,甚至借鉴他国作品和前人经典的翻拍。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尤其是在票房没有保证的前提下,制作方不愿以身犯险,像科幻类的影视作品这类高技术、高投资的作品大家都不愿尝试,另外,为了迎合受众已经被固化的审美,多数影视作品过分的复制以往受欢迎的经典桥段。

3. 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建议

3.1 重视品质演员,挖掘行业新人

以人气定价是中国影视作品较多采用也备受诟病的做法,文艺工作者在享有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时,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担负起“灵魂工程师”责任使命,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职业传递社会正能量。影视公司应注意开发和培养德艺双馨的影视行业新人,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对有污点的文艺工作者,一经审核,终身不用,将重视影视工作者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质作为行业的共识。

3.2 挖掘电影盲区,优化排期结构

用新的影片类型、新的故事场景诠释普通故事,挖掘电影盲区给受众不同的观感体验,尽可能避免个别类型的影片独霸屏幕。优化电影排期,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中国消费者的观影需求已经进入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阶段,要尊重电影观众的选择权,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对影片的排期进行计划调控市场化选择和政策性约束,避免进片排片的垄断。

3.3 根植社会现实,弘扬主旋律

中国历史文化故事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根植于中国实践,实现“中国故事+主流价值观+艺术创作”巧妙结合,对时代主旋律进行艺术化、形象化、立体化的再現,推动主流话语渗入大众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影视作品不能单纯以追求社会经济效益为主,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承担起商业和主流话语构建的双重功能。

3.4 加强政府的干预作用

严格执行影视剧的审片机制,对歪曲历史,传达不正当历史观,侵蚀主流文化的作品予以否定,对购买造假影视作品中收视率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斩断利益链,为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宏观调控保障影视作品能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限制片酬,个税改革等政策挺像的。降低明星片酬,提高其他方面的制作成本,从而提高作品的整体质量。

3.5 开拓海外市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影视作品的故事的讲述中诠释好中国所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表述好中国立场,融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了解海外影视市场的产业生态,叙事结构,市场规律,借助一带一路的搭建的渠道,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采用世界通用的叙事结构和制作风格,。优化讲故事的方式技巧,是海外受众不仅能看得到,看得懂,增强中国影视作品的受众辐射面。

4. 结语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经济,教化受众,娱乐大众具有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捍卫人类精神家园,教化人心的重任。要推动影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健全影视产业体系和优化市场生态,使其承担好相应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有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会林,朱政等.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受效果[J].现代传播.2016[2]

[2]孙祥飞.媒介热点透析与前瞻[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3]黄艳.新媒体背景下的我国影视传播力提升对策[J].当代文坛.2015[2]

作者简介:韩旭,山东泰安人,新闻与传播硕士,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品牌传播。

猜你喜欢

影视剧影视受众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影视
看影视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