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感”之旅
2020-06-19范玉雪
[越南]范玉雪
中国人有句话:“不到陕西,何以称游中国。”作为一名越南留学生,我很幸运,今年又有机会来到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陕西。
与2016年自助游不同,我这次是来参加“孔子新汉学计划”2019年博士生集体研修活动的,要深入实际,调研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陕北,并体验这里的原生态生活。虽然只是短暂的旅程,但却给我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让我屡次陷入深深的思考。对我而言,这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种升华,蕴含在三词之中:感慨、感动、感恩。
一
我们到“中国美丽乡村示范点”——佳县赤牛坬村——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强烈的阳光照射在大家的头顶,反而给大家增添了几分兴奋感。村子四面环山、枣林层叠,村院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厚重,宛然一幅“世外桃源”“洞天福地”景象。这也是我第一次住在“传说中”的窑洞里,这种冬暖夏凉的古老居住形式——“穴居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顿生一种穿越时空之感。躺在炕上,感慨油然而生,同时也对古人的智慧感到敬佩万分。与平川的生活相比,山区给人们造成的阻碍难以想象。过去的条件,没有现在那么俱全,为了生存下来,聪明的古人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创造了黄土高原文化之象征——窑洞。陕北多沟壑、崖坡,黄土厚实,窑洞可依势而建、就地取材,且蓄热好、冬暖夏凉,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至深至奥的理念。村里的饭简单而温馨,虽算不上丰盛,却流露出村民们对远道而来国际友人的一股深情。这也极大地触动了我,与中国其他大城市或平原相比,这里的生活十分不易。倘若未开通道路,不知当地人何时才能结束与世隔绝的日子。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也真心感恩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乡亲们及时的关怀。
走进赤牛坬民俗博物馆,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展品都来自于村民们的自愿捐赠。在佳县文旅局副局长马宝林老师的带领下,我們深入了解了陕北农村真实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各展厅里,通过观看墙上每一幅记录历史的画片儿,注意每一件农耕工具的细节,逝去的岁月似乎浮现在我眼前。我感慨万千,开始渐渐地明白老子所说“衣食起居,人之性也,然过之则为欲也”的道理。自古以来,农民们之所以善良淳厚,是因为他们的温饱问题取决于庄稼的丰收与否,所以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植物的生长、天气的变化、乡亲的关系等必要的问题之上,而不是追求所谓虚荣的生活。反之,那些富裕的地主或出身豪门者对劳动的辛苦一无所知,他们的需求大多是“为欲也”,所以晚清时才出现那么多吸食鸦片的富家公子、女人,正所谓的“小人闲居,为不善”矣!晚上七点半,我们观看了赤牛坬民俗表演。乡亲们井然有序地把每一个日常生活的故事,演得活灵活现,充分体现了陕北村落文化的特色。
在赤牛坬村期间,我还遇上了白头偕老的真实写照。一对老夫妻用碾子磨小米,爷爷拉碾子,奶奶撒小米,一举一动,默契非常。我注视他们工作许久,心里很羡慕,两个人在如此贫困地区过大半辈子了,依然相濡以沫,而如今越来越多有条件有文化的年轻人却容易闪婚闪离,其原因何在呢?难道夫妻之道在于外在的东西,而不在于两个人能否放下自尊心和傲慢心,与对方换位思考问题?
结束了对这对老夫妻的思考,我发现村中还有一个绿油油的小池子。问当地一位叔叔,水的颜色为何有奇怪的绿色。他带着很重的陕北口音,跟我讲:“这是死水嘛!”,我似懂非懂,“什么叫死水?”叔叔给我解释,这里的水长期都没有被冲洗过或引入外边的水进来。听完这番话,我恍然大悟。池子的水色好像也跟人的思想、区域的文化一样。若水没有流通,诚然变成无用的“死水”。用现代的话来说,人的思想、观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更新,通过交流,寻找共鸣,与时俱进,那就会变得过时、死板。每个人本是其出生地文化结晶的产物,若不放下自我,保持一颗谦虚之心,尊重和学习他者文化,那么自己很快也就变得固执,落伍了。纵观历史,只有像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万紫千红的辉煌唐朝,才能出现众多圣贤,为中华文化添加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秦朝由于选择独尊法治而遭灭,明朝则与西方隔绝而堕落,历史的教训时刻警示后人。二十一世纪是开放、友好、平等、法治的时代。在全球化、跨文化、经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回归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要了解外来文化的不同及其原因所在。在这个“地球村”里,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而传统文化的精华正是“修身”最好的指导老师。
二
在此行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燕翼堂义塾创办人——韩海燕老先生及其利他的精神。他本是陕西省佳县文化馆的一名退休干部。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经过整整六年的苦苦求索和辛苦辗转,他最终亲手创办了“燕翼堂义塾”,并于2007年10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在当地给孩子们教国学经典。即使一开始老人家面对了种种“嘈杂”的声音(当地百姓都以为他给孩子们教的是道士们念的经,有人说他搞“复古”,倡导“封建四旧”。连自己的儿女都不支持,说给孩子教那些古老的东西,有啥用?等等),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和一位同样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哥哥在观看视频介绍时,都被韩老的良苦用心深深地打动了,眼泪也禁不住地往下掉。我们深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属于中国,里面的很多道理已成为东方文化共同的理念。我们对此也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加感恩那些像韩老一样的有心人。韩老坦言:“唯一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就小学教育而言,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如果这种教育有朝一日能进入小学课堂,那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民族文化的复兴。” 他还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不把老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统文化的薪火就会熄灭,那将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可弥补的损失。” 我完全认同韩老的话,一是因为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好作画”,趁早教他们圣贤的话,有利于培养他们善良的性格、宽阔的胸襟、高远的志向;二是如果认为现代的知识真能够帮助解决道德问题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令人难以容忍的事件。在燕翼堂义塾的最高处,韩老尊敬地放置孔子圣像。我来中国之前,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即在这块土地上,不管走到哪里,只要遇到孔子圣像都要与他合影,并表示诚挚的谢意,此地也不例外。我对朱熹先生所言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深有感触。若不是从小受到家庭儒道佛的熏陶,恐怕我也难以夙愿得偿,来到中国,因为我本科读的是英语专业。或许会有人这样认为,韩老创办国学班是有一部分的经济来源的,所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我觉得,为国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比金钱更可贵。自古社会上从未缺少有钱人,但其投资如何选择才是关键。这件事情说得容易做得难,所以,我才更加敬佩韩老先生的付出和牺牲。他的故事令我更加仰望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玄奘大师。每次想起大师的事迹,我都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我多次自问大师哪里来的那股勇敢、坚强和力量?为了寻找人生之实相、佛法之真谛,大师历经千辛万苦,独自西行取经,如今被誉为世界的和平使者。这些事迹足以证明,人若非有真正意义的信仰,以及不懈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很难实现一番伟大的事业。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名毫无成就的留学生,但我衷心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搭建母国与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民心相通,促进世界和平。人都有一样咸的泪水,一样红的血液,文化的差异并不是彼此间产生矛盾的本质性因素,我们应该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
三
告辞了韩老先生的义塾,我们来到了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的镇北台。此景点为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站在“万里长城的第一台”上,我内心百感交集,难以言表。一方面庆幸自己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同时敬佩华夏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又感慨世事无常。此时来到镇北台调研的都是世界各国的知识精英,大家欢聚一堂,合影留念,你问我答。但在过去,此地却无数次见证了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战争的残酷历史。那些血流成河,民不聊生的画面顿时令我百感交集。据史料记载,秦灭六国后,在榆林地区设置郡县,修筑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明初,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并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人贸易。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明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老子说“天下之祸莫甚于私欲,天下之患莫大于相争”,圣贤智者的教训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无不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社会的症结所在,始终具有不朽价值。
离镇北台不远处有个道教活动场所——榆林西老爷庙——属神话名人信仰的一种,供奉的是东汉末年将领关羽,当地人尊称为关帝。走进关公庙,我内心无比欢喜,因为在越南的很多地方也有供养这位英雄,所以感到十分亲切。我自问,为何老百姓竟将一位历史人物信仰化了?并试着寻找答案。华夏民族是一个看重本领,又重情重义的民族,而在关云长身上,这些美德被发挥到了极致。为了传承典范的道德榜样,让后代继续弘扬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于是老百姓将他神话了,甚至形成了一种坚定的信仰。人活着是否有价值,百姓自有评说。关老爷的一生足以证明他的品德不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很多东方国家敬仰的对象。
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榆林市不缺少迷人的自然景色,而红石峡作为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是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红石峡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古代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驻守的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题字的内容也都寄托着各时代英雄的胸懷天下之情,红石峡便成为了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也点缀其中。一阵风吹来,柳树如歌唱,我心花怒放!第一次来到红石峡,我真被这幅美丽的自然与文化交融的艺术吸引住了。
对我来说,“三感”之旅收获满满。我感觉到自己正如走完了一圈起伏人生,再回到现实生活。也许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各位老师有意安排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让我们明白奥妙人生的哲理何在,我真心满怀感恩。此时,我们住在市区豪华的酒店,享用着丰盛的美食;彼时却体验着山区生活,感受着贫困和穷匮的滋味。每一种体验都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感受和境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陕北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还体会了日常生活每个小细节的智慧。通过此行,我更加明白为何中国人有如此独特的性格文化特征。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有西周、秦、汉、唐等14个政权在陕西建都,而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就有多个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独特文化个性。同时非常感恩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了诸多历史伟大人物,为世界文明史添加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