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护理干预价值探讨
2020-06-19潘少芬李裘吴智敏
潘少芬 李裘 吴智敏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层法做出分组后,常规组予以一般宣教、干预组在病情稳定后24 h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康复依从性及偏瘫肢体肿胀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发生率2.0%相较于常规组的14.0%更低,且康复依从性98.0%相较于常规组的62.0%更高,统计学意义确切(P<0.05)。结论 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对提高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康复依从性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2..01
由于脑梗死发病后患者长时间卧床、运动量减少,下肢血液呈高凝状态,慢慢会导致血液回流减慢,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1],早期护理干预采取的价值便是要保证患者功能康复,但却存在着患者护理依从度不高的问题,从而预后不佳,针对该问题必须要予以高度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入选此次实验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层法做出分组后,常规组、干预组患者各有50例,常规组当中男、女组成各为29例、21例,年龄自50岁~89岁,年龄均数是68.2±6.1岁。干预组当中男、女组成各为30例、20例,年龄自50岁~86岁,年龄均是是67.3±5.7岁。分组数值差异比较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一般在发病后1周或是48h后进行一般的口头宣教,干预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24h内实施。
1.2.1 静脉保护
上肢穿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要远低于下肢,在排除特殊情况后,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而且为避免反复、多次的穿刺,要选择套管针做输液;尽量避免选用对血管有强刺激的药物,规避静脉炎的发生。
1.2.2 功能锻炼
教会患者家属并帮助患者先从床上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渐加大运动量和延长运动时间,做体位转换、运动平衡能力等训练。在患者肌力得到一定恢复后,鼓励患者下床,先从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扶物站立,再逐渐过渡到原地踏步。
1.2.3 知识宣教
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脑梗死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有关知识,疾病发展的过程、预后以及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在心里有底的情况下,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与决心。
1.2.4 饮食管理
保持飲食膳食均衡、合理,倾向于选择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物,主要摄入粗粮,保证低盐、低胆固醇和高蛋白饮食,禁止摄入蛋黄、肥肉等高脂食物,且尽可能多食入洋葱、还带、香菇等高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通过多饮水来减轻血液当中的胆固醇含量;养成每日按时排便的习惯,注意规避因过度用力而增高腹压。
1.3 指标观察
统计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分为依从、不依从两种,依从是指可配合护理人员或自主进行康复锻炼,不依从则为拒绝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发生情况。
1.4 统计检验
经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组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发生率2.0%相较于常规组的14.0%更低,且康复依从性98.0%相较于常规组的62.0%更高,统计学意义确切(P<0.05)。表1。
3 讨 论
因脑梗死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变缓,所以深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多见于脑卒中后5~7天,少见于10~15天或更久[2]。早期护理干预是一种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能通过被动运动、肌力增强等一系列的功能锻炼,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3]。但因患者依从度不佳,所以大部分患者并不能获得良好预后,本文实验证实:干预组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发生率2.0%相较于常规组的14.0%更低,且康复依从性98.0%相较于常规组的62.0%更高。可见,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方法对提高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康复依从性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漆少华,王玲玲,王淼磊,等.循证护理在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运用[J].当代医学,2017,23(3):145-146.
[2] 古贱秀.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12):76-78.
[3] 程志芸,江 慧,王志斌,等.评价分析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偏瘫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7,23(1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