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学精神成为政府治理的根本遵循

2020-06-19李天锐

廉政瞭望 2020年5期
关键词:廉政防控社区

李天锐

抗疫几个月来,大家对这一幕幕还记忆犹新:中央指导组进驻武汉、各地分级分区严控、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统筹常态化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认识,和衷共济、精准施策,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

应对疫情中,从政府管理、社会治理到改革创新,也迎来了一次大考。社会救助、社区治理、信息公开、追责问责……如何从疫情应对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推动改革与发展?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专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副会长、著名的现代化研究专家陈剑。

疫情对改革发展的影响有“四个前所未有”

廉政瞭望·官察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有四个多月。今年3月,您曾对疫情应对带给政府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反思。如今来看,您有哪些想到和没想到的?

疫情正在检验基层服务管理水平

陈剑:没想到的有两点,一是没有想到疫情那么顽固,持续那么长时间,近来个别省份又出现反复。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一次疫情对经济影响最大。特别是对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正常生活影响很大。二是没想到国际应对疫情形势那么严峻。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形成全球广泛共识,共同应对疫情。

总而言之,此次疫情对发展和改革的影响有四个前所未有:疫情对各国、各方面、各领域的影响前所未有,疫情给政府治理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全球化形势下国际抗疫的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疫情防控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各行业等发生的变化前所未有。

廉政瞭望·官察室: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许多减免企业群众负担,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招数。比如减免税收、发放消费券、带头吃喝、直播带货等,您认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还应有哪些具体的招数?

陈剑:政府要发挥好在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保证大部分企业、居民的现金流稳定。首先是在企业资金使用、税收减免等方面提供支持。例如可考虑由国有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进行普惠性的利息减免。

其次,更重要的是保就业,扶持弱势人群。促消费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生存,这也是直播带货频繁出现的原因。政府要助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畅通,让生产要素的活力释放。建议中小银行应以更低的门槛、更简易的手续和低利率支持中小微企业。同时对其实行更大力度的财政减免税费政策。失业保险金要惠及包括因失去工作滞留农村的农民工等。

也要看到,持续的疫情为一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如与互联网相联系的在线办公、电子政务服务、远程医疗与教育等数字产业,医疗健康行业等。要培育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廉政瞭望·官察室:此次疫情对困难群体的影响尤其显著,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

陈剑:困难群体主要由两方面群体构成,一是由疫情导致的困难群体,如受疫情影响,大量普通劳动者、低收入者陷入失业和贫困;二是原有的贫困人口加剧贫困,包括老弱病残群体、留守儿童等。应加大对其的社会救助力度。对因企业停工、破产新增的困难群体发放失业保险金;多措并举使企业尽量减少辞退员工;发布劳动用工信息,提供就业服务;解决企业在生产中的各种困难。对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生活困难的家庭,特别是医务人员及家属等,应根据需要先行救助。对原有的困难群体,则需进一步强化基本生活保障,將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纳入特殊保障范围。建议中央财政划拨专款,作为湖北特别是武汉患者家庭和人员临时救助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此后,还要对其生活情况动态掌握,发挥社会保障兜底的作用。

此次疫情给人们启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需要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综合,能够统筹各方面救助资源的社会救助制度,这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安全网。

建立起平等协商、充满活力的社区共同体

廉政瞭望·官察室:社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既是防控重要力量,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地方社区建设薄弱的一面。您认为,未来在推动社区自治、社区治理方面还应有哪些举措?

陈剑:中国行动,社区是基石。在社区框架下,精准防控、守望互助,成为国人难忘的记忆。我们注意到,社区建设搞得好的地区,应对疫情的创新能力也强。经此一役,激发社区共同体精神,建立平等的常态化对话协商机制就变得更为重要。应把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创新的试验田进行培育。

其次,还应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此次疫情防控,社区工作人员工作量大人手不足,而社会力量又无法实现更好参与,令人遗憾。要将人才、资源、资金等更多下沉到社区。同时要挖掘社会内生资源,大力培育开展互助救灾、纠纷调解、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的社区社会组织;亦可发展社会企业,使自负盈亏的同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减轻社区负担。

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数字社区,搭建跨部门的大数据系统,推动业务流程线上再造,实现信息高效传递、数据迅速对接。

廉政瞭望·官察室:对释放社会活力方面,您有怎样的期待?

陈剑:一个常态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以政府为主导,营利性机构(企业)和第三部门共同发展的社会。后者主要是由NGO组织(非政府组织)和NPO组织(非营利组织)构成。正所谓“小政府,大社会”。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民间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大量社会组织实际上与政府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次疫情防控,官办社会组织评价不一。例如湖北红十字会,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湖北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等3人因不担当不作为受到处分。也有一些表现得不错的,如湖北英山,县领导直接与公益组织对接,采用线上防疫的方式,志愿者随时将一些问题反馈给领导,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这种沉下去、接地气的方式,使民众的诉求和政府决策迅速对接。

在此次疫情防控方面,人们明显感觉到民间社会组织的力量不足。李克强总理在上任之初提出,“凡是社会能做的让社会去做”。因而,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如何协同并进,如何释放社会的活力,让民间组织能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活动,应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3 月24 日,四川省图书馆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恢复对外开放。市民们经过测量体温后,凭借身份证和健康码方可入馆。胥冰洁/摄

政府需要对民间社会组织有开放态度,使社会组织依法运作、依法规制。政府重要的是搭建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共享、方向指导,协调社会组织的步调,进行开放式决策。政府要学会和民间力量共建共享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必事事主导、事事指导,而是制定法律、监督到位,放手让社会组织在法律轨道上运行。

信息公开与追责问责要体现法治精神

廉政瞭望·官察室:经此战“疫”,您认为,在政府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目前来看还有哪些领域的改革和发展迫在眉睫?

陈剑: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和布局。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是应急管理作长远规划。推动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应在危机中抓住机会,鼓励线上业务、新基建、健康产业等抓住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应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常态。要避免官员以“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为托词而规避公开。疫情与公民健康息息相关,不属于“例外”。应对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有效的、强有力的监督。

增强法治精神。一些地方的法治意识需要提升。如武汉市政府发布的封城的1號通告,没有向市民告示依据哪一部法律实行封城,也没有哪一个部门实行提前预警警示;一些地方法治宣传力度还不够,在疫情防控方面层层加码,对官员的问责随意性较大,违背了法治精神。

再次,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央地之间如何发挥两个积极性,尤为重要。类似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果明确是地方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就有权力依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轻重,依据法律法规确定事件等级,尽快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还有,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注重网络空间的智慧治理,更好地从媒体中了解民意、解决民忧,对照工作加以改进。

同样迫在眉睫的改革是建立快捷、通达、有效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这样的机制,将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落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培养尊重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和胸怀

廉政瞭望·官察室: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有哪些方面,在疫情国际合作方面,可以形成哪些有效机制?

陈剑:中国通过迅速调动国家和社会力量,迅速减缓疫情的严峻程度。这无疑是中国体制的优势。应当对中国在国家动员中所展示出的巨大能量及显著成效给予积极评价。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地方防疫过当、民间组织力量未能更好发挥等问题,还需要探索。

在疫情防控方面,虽然中国的总体表现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但中国的经验是否值得他国仿效,需要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在疫情国际合作方面,重要的是尊重疫情防控规律,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分享防治经验,形成疫情防控措施的共识,在尊重世界卫生组织权威的前提下推进国际合作。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曾提到疫情反映出人类如何面对未知的世界,除了在生态环境方面外,在政府管理及应对未知方面,您还有哪些思考?

陈剑:此次疫情防控,就出现的问题分析,我感受到的是大家需要增强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不盲从,不附和,多理智。如果个别官员多一些科学精神,早一点承认对病毒还不够了解,早些采取更加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疫情防控严峻程度就会小得多。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次疫情引发我们思考的是,我们还需要多一点自省,在国际舞台上把“和”放在核心的位置,中国的发展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中国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大国,将会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廉政防控社区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社区大作战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廉政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