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诊疫情“黑天鹅”

2020-06-19刘兰

廉政瞭望 2020年5期
关键词:黑天鹅武汉防控

刘兰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这次新冠肺炎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我们展示出强大的执行力,尤其在医学救援和疫情防控上探索出可复制的新经验。记者专访了医疗卫生系统相关专家,他们介绍了已经运用在抗疫一线、被證明成功有效的一些经验。

笃信专业,带着“四川经验”去武汉

廉政瞭望·官察室:新冠肺炎这只“黑天鹅”突然来袭,让全国上下措手不及,恐慌的情绪在初期蔓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疗卫生系统是如何破局的?

孟立联:最初的恐慌是因为人们看到了一些不真实信息或虚假信息,甚至真实信息被谣言化。此后,不少专家通过各种渠道主要是权威的官方的渠道,陆续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恐慌情绪得到了遏制。这种以公开的态度、透明的方式传递真实信息的做法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事实证明,真实的信息是有效的防御。

面对一种新型病毒,开始时专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我认为这是正常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专家的独立性,也就是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才可能发表专业的负责任的意见。在这方面,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还有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树立了不错的榜样,也很好地诠释了专业性。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的官员除了要有风险意识,也要具备传染病应急突发方面的基本素养,从而在工作中形成自觉。比如这次不同地方卫健委表现出来的应急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和该系统的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这方面能力很有关系。

李刚:作为驰援武汉的四川第一批医疗队成员,我初到武汉就看到了定点医院蜂拥而至的患者,医院都是满负荷运转。我们的定点医院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以下简称红会医院),它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平时急诊量一天最多200多人,在被确定为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后,每天门诊量接近2700人,医院面临崩溃。

3月14日,疫情趋于好转,四川开江县部分商店开门,单位复工,蓝天救援队对全城主要街道进行消毒处理。

我们把重症医学科的管理理念带到红会医院,针对当时的情况,大胆提出暂停三天门诊的建议,用于改造医院病区。当时医院没有明确分区,住院部只有一个通道,病人、家属、医生、保洁人员都从这里走。我们首先进行三区两通道的规划,明确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在医院后面开了一个通道,让污物垃圾从这个通道过。然后就是完成科室改造,扩增床位,增设简易负压病房,降低感染风险。第三件要事是甄别在住院的病人,哪些人是阳性,要隔离出来。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了保障。

栾荣生:四川在疫情防控方面很有特色,我们较早提出了分区分类防控,不搞一刀切,不能层层加码。当时我们是分为4个区:无现症病例区、散发区、社区暴发区、区域流行区,不同的分区,对待疫情该怎么做,生产生活应该怎么做,都有不同的指南。比如在最严重的的时候应该停工停产、小区封闭、商店集中配送、无接触式的投递等等。

随后,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风险分区。四川率先在全国推出了按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类管理应对的100条具体措施,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现在基本都是低风险区,主要任务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可以说,四川在防控方面做得很到位。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从湖北武汉流入四川的人在全国排前几位,但从确诊和疑似病例等数据上看排名靠后。

廉政瞭望·官察室:抗疫之初,一些医疗专家很快发表了新冠肺炎的相关论文,受到不少人质疑。甚至有人提出,一些专家把发论文看得比投身抗疫重要。你怎么看?

孟立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是科研人员的本分,是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专家服务决策的重要方式就是发论文,他们把获得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及时以论文方式呈现出来,我觉得是负责任的态度。

攻城拔寨,集结精锐之师

廉政瞭望·官察室: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妥当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界性的难题。在此次新冠肺炎防控的攻坚阶段,医疗卫生系统面临哪些困难?如何解决?

栾荣生:对疫情的研判至关重要,这个没有先例,只能用科学方法去摸索。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的疫情研判会每两三天就要开一次,汇聚六方力量,结合全球情况,对疫情做一个整体研判。

这六位一体分别是:四川省疾控中心,主要分析省内疫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主要搜集全球关于新冠肺炎最新的文献,为四川的防控提供参考;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组建的模型预测评估组,通过数学模型对疫情发展情况进行预测评估;四川省卫健委国际合作处,追踪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文件、报告等信息;四川省人民医院一名在美国的专家,追踪美国疾控中心的情况;电子科技大学一名教授,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依托做小型的局部预测,比如在小学做测试。就这六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讨论,形成研判报告,再上交到省政府,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比如我所在的模型预测评估组,其中一个重要的数据传播系数,如果这个系数预测出来为1,就是一个传染源传给一个人,是2就是一传二,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这个数值小于1,传的人越来越少,疫情就逐渐平息了。

李刚:四川省医疗队整体接管红会医院后,我们就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以前,红会医院不具备危重症救治技术,但我们收治了大量新冠肺炎危重症确诊及疑似患者,所以率先在红会医院开展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切开等危重症救治技术,全面提升了救治水平,降低了病死率。

这次疫情,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巨大。很多患者在治疗康复期,仍然存在很多疑虑。我们团队成员每查房时就主动与患者聊天,缓解了患者不安的情绪。不仅如此,团队通过“小鱼易连”等APP,开展四川省人民医院远程心理干预治疗,患者反馈不错。

对于特别危重的病人,我们采取视频会议讨论,后期更是联合四川省重症医学救治团队进行网络讨论会诊。死亡病例全部制作PPT,进行多学科专家组讨论。那期间,我们团队还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本部四川省人民医院完成了在武汉的第一例5G远程视频多学科会诊,对将来进一步协作很有帮助。

孟立联:抗疫期间,一些医疗资源和物资紧缺,平战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口罩匮乏,一些汽车制造企业都能迅速组织生产口罩;隔离医学观察点不足,一些酒店能被征用以保证疫情防控。相关的医疗机构也应该适应这种平战结合的状态。中国病床的每千人床位数很高,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成都市的每千人床位数比欧洲有些国家还高,所以应合理安排,让平战模式有序转换衔接。

同时必须看到,传染病等重大疫情风险并未真正远去。要坚持“预防为主”,不因一段时间疫情减少甚至没有发生而改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廉政瞭望·官察室:战“疫”获取全胜尚需时日,但目前我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印证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体制优势,医疗卫生团队也在这次大考中淬炼出真金。这次疫情“大考”,对医疗卫生团队有何提升?

李刚:疫情倒逼我们提升自己的技能。中央指导组调动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等力量驰援武汉,主导方舱医院的建设工作。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是第一批进入方舱医院的队伍,我们这支国家队放眼全国实战经验都特别丰富。

2月2日,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126 名医护人员和物资抵达武汉。

这支队伍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开始建设的,2010年起投入“实战”,参加了云南鲁甸、九寨沟、玉树、尼泊尔等地抗震救灾,且具备高原抢救能力。此次战“疫”中,这支队伍的智慧治理技能得以提升。

为了避免人员之间的过多接触,救援队依托之前的系统开发了方舱云HIS系统,通过一个小型的手持终端机就可以记录和上传患者的相关信息,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武汉的方舱医院以仅占全武汉约8%的医务人员数量,救治了武汉1/4的病人,防止了疫情进一步扩散。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也交出了“方舱零死亡,医疗零事故,人员零感染,病人零返舱”的成绩。

栾荣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不单是卫生部门或者医疗卫生机构的事,需要多部门甚至全社会的联动。疫情防控由疾控中心主导;病人救治由医疗机构牵头;涉及物资、人力方面的准备,就需要动员财政、人事等政府部门;现阶段研判入境风险,又需要海关、铁路等方面为专家提供数据等等。这次疫情应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区域协同、部门协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形成了共享协同的理念和做法。

科技研发上也进入快车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疫苗的研发正在加紧脚步,全国研发疫苗的团队有上百个,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原副校长魏于全也在带队研发。四川还研发了一些检测试剂,比如一个呼吸道多病原体的基因芯片的检测,在全国都有特色。在发热门诊,一个发热病人很可能是普通感冒、流感或是别的,这个芯片能把几十种呼吸道常见的病原体快速检测出来,可以很好地筛查病人。

孟立联:在这次战“疫”中,医务人员发挥了很大作用,党中央一声令下,数万名各地医护工作者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漢和湖北。各级各地制定出台了援鄂医务人员的激励政策,包括给予慰问金和补助、选拔任用、对子女教育的照顾、住宿条件的改善等等,这些值得肯定,也需要坚持。

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人员是主力军。如何保持主力军的战斗力,如何使主力军心无旁骛地奔向主战场,有必要研究一些制度性保障措施,比如能否开发一种新的保险,由政府购买,在经济上给予医护人员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也为他们和家人提供保障,分担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黑天鹅武汉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黑天鹅格里布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灰犀牛”“黑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