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2020-06-19袁再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斯巴达

袁再毕

摘 要 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是为保全和维持国家政体而把有关读写、体育、绘画和音乐控制在国家手中的教育,斯巴达通过立法加强对公民的教育,这种教育涉及对公民德性修养和伦理的培养,同时这种教育还涉及学习一些实用的事务。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国家主义教育作为文明传承的方式贯穿始终,重视教育是斯巴达城邦的显著特点,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对现今各个国家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斯巴达 国家主义教育 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1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产生的原因

1.1地理因素

斯巴达领土面积是希腊城邦中最大的一个,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斯巴达人的先人多利亚人进入了欧罗塔斯河流域肥沃的平原,并把这块平原据为所有。把土著居民变成了奴婢,公元前8世纪末,麦西尼亚的肥沃平原被斯巴达人降服了,从而斯巴达人摒弃向海外进行扩张的需要。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斯巴达人不随意入住外邦,不会在异域漫游,这样就不容易吸取外邦的风习,模仿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在不同政体统治之的人们的生活。在荷马时代之初,南侵的多利亚人就在斯巴达定居,他们完全征服了原有居民。于公元前9世纪末开始建立国家。他们过着一种稳定的农耕生活,农耕生活的特点就是稳定使人很少有变化。因而他享受不了与国外交往带来的智力和经济上的促进。还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很多外邦人驱逐出斯巴达,莱库古并不象修昔底德说的那样害怕这些人会仿效他的政体并学习美德有益的教训随着外邦人的到来,外邦人的信仰也随之而来。新奇的信仰则带来新奇的主张,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决定,势必会将和谐统一的政体摧毁殆尽。所以,这样的地理位置使莱库古认为:防杜腐败的风习侵袭和充塞斯巴达城邦比防止瘟疫还更有必要。根据传说,建国初期斯巴达颇有特色的国家制度是叫一位莱库古的为人主持国政、定立法制才逐漸制定的。这就是传说中的莱库古改革。目前通行观念:斯巴达制度的完整紧凑,可能是这一时期由某一位像莱库古的立法者为之规划的。这套制度根植于多利亚人的城邦。

1.2历史因素

在历史上,斯巴达对希洛人进行残酷无情镇压。但这是事出有因的。在公元前426年,伯罗奔尼撒人和他们的同盟者在斯巴达国王阿基斯的指挥下,出发征伐亚狄迦,达到地峡。但是那里发生了许多地震,因此,他们没有侵略亚狄迦就回去了。就在这个时期,希洛人和美赛尼亚人结盟,抵抗斯巴达人的残酷统治,在城邦境内进行了烧杀掳掠,对斯巴达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因此斯巴达人在这种情况下就派遣青年战士到乡下去,隐蔽到暗处到晚上就杀死他们抓住的希洛人。有时候他们到田野去屠杀最有实力的希洛人。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能够激起勇气,但斯巴达人缺乏德性,在斯巴达官员的监察下实行居民区自治,外邦人和奴隶承担纳贡和服兵役,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可以做斯巴达公民的“读书陪同”;希洛人是奴隶阶级,名称源自斯巴达远征拉哥尼亚南部的美赛尼亚人,人口20-30万,以家庭为单位固着在斯巴达公民的分地上,希洛人必须将其农产品的一半左右交给主人,希洛人属于国家所有公民占有,国家有生杀予夺之权,公民个人则没有。希洛人没有受教育权,因此被压迫的奴役的民族进行反抗是必然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斯巴达城邦对其国民进行德性教育是必要的。

1.3政治因素

首先,斯巴达奴隶制度及其政体下的妇女的教育。一个城邦如果想要政治清明,那他的国民就享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就必须有奴隶劳动,而如何管理奴隶则是斯巴达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管理奴隶对斯巴达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其管制松了,奴隶就自认为和主人平起平坐,管制严厉了就心怀偾恨,企图谋害自己的主人。因此,国家就需要利用手中控制的权力,通过教育手段来改变这种状况。

其次,长老院制度下的教育。元老院的元老议员数目定位二十八名,再加上两个国王,一共是三十名。由三十位贵族元老组成元老院。总览军政大权,国家大事都由它讨论决定。长老们在城邦里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德高望重,所以国家通过教育的手段使长老院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但元老院的长老们也存在贿赂问题。如果城邦的公民都像元老院的长老一样,唯利是图、贪婪成性。这就导致城邦的犯罪现象激增。最终导致国家的稳定出现问题。只有对贵族进行德性教育和培养,才能看到城邦的繁荣昌盛。基于以上的原因,斯巴达国家就加强对公民的德性教育。

最后,监察制度下的教育。城邦的最高决定权属于监察官,监察官从平民中选举产生,这就导致斯巴达政体存在贪污的弊端。基于此,斯巴达加强对公民在各个方面的教育。这种制度有利于安抚平民阶层,使平民有机会参与国家政务,对城邦的维持和保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城邦长期存活下去。监察官的义务主要是负责日常民事诉讼,对包括国王在内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或惩罚;战时动员征兵,由两名监察官随王出征维持军纪。同时国家还对这些平民监察官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培养他们与城邦的目的和本质相同的生活方。

2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的内容

2.1男子教育

首先,斯巴达国家的军事教育制度规定。一切必须服务于军事的需要:对于刚出生的幼婴,父母得将他送到一个叫做勒克斯的地方去,代表国家的部族元老检查婴儿。如果体弱多病的话,长老院将其丢在所谓的阿波特泰去,即泰格托斯山脚下的一个峡谷。斯巴达人相信:一个婴儿如果没有被上帝赋予健康和有力量的生命,对于国家来说他的存在是毫无价值的。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刚出世,在给他沐浴时是使用酒而不是水,以此来对婴儿的体质进行考验。

其次,对于襁褓中强壮的婴儿,斯巴达保姆对其照顾及其用心,精心护理。她们任由婴儿的肢体自由发展,不用小棉被包裹婴儿。斯巴达的保姆有时还被外邦人买了给给自己的孩子做保姆,因为斯巴达保姆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让他们沾上焦躁和哭闹等不良习惯,吃饭不挑食、学会知足常乐、不怕独处、不怕黑等习惯是保姆教育幼儿的必备内容。

最后,斯巴达的法律规定斯巴达的儿童不让父母按自己的方式方法为所欲为的抚养和训练,遵循莱库古的命令,长到七岁的孩子由国家收养编入连队。孩子们在连队遵守一致的纪律和训练,彼此就习惯了在一起学习和游玩。在连队里,能力平庸的孩子必须服从队长的命令,甘愿接受队长的责罚,想成为队长的孩子,必须要有超常的判断能力和极其勇敢的格斗精神。这一教育模式都是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以及对外能够抗敌而设置的。同时国家规定他们必须学习念书写字。斯巴达儿童从小就被训练要服从国家命令与能征善战的能力。

2.2女子教育

同希腊大多数城邦一样,斯巴达也以男性为中心,但不同于大多数希腊城邦的是,斯巴达女孩从小就要接受国家为其设置的课程的教育,正如范撒姆在《古典世界的妇女》中所说的这就体现了斯巴达对女子的培养和训练是相当重视的。重视对女子培养的目的是想让她们有强壮的身体为城邦孕育出健康强壮的下一代。针对女子教育,城邦为了使成为妻子和母亲的妇女们能在战争期间鼓励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勇敢上阵杀敌,不畏牺牲,培养女子们顽强的性格。斯巴达对女子教育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包括诗歌、体育训练、读书写字、跳舞、音乐、图画等课程。

斯巴达人控制与统治着希洛人和庇里阿西人为其斯巴达主子从事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斯巴达的男性公民则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国家把他们训练成公民兵,男孩花在军事训练上的时间很多,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花费的时间很少。国家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城邦男子能够读写就行。女子相对男子有大把时间可以用在学习文化教育上。故斯巴达女孩的文化水平往往要高于男孩。

斯巴达城邦为了使女孩摆脱少女的娇气以及使女子身体健壮,让少女们时刻锻炼身体:跑步、摔跤、扔铁饼、掷标枪,这些训练有助于她们怀胎足月分娩时能够应付阵痛。来库古为斯巴达女子制定的身体训练的内容不比男性少,其中包括跑步和力量训练,普鲁塔的对女子的身体训练内容说得更明确,他提到斯巴达女子像是斯巴达男性一样,不但参加摔跤、投标枪等体育活动训练,训练当然不是为了她们自己参加战斗做准备,而是为了国家总目标—生育出合格健壮的公民而训练,斯巴达也重视女子手工技巧方面的锻炼。

2.3道德教育

在斯巴达人的道德教育方面,斯巴达制定了最卓越的制度。斯巴达人在葬礼上,为了悼念死者,准许在圣地附近建设悼念死者的纪念物。使国民熟悉这种景象,消除一切恐惧迷信。这是城邦对德性的颂扬和赞美。这使城邦充满优秀的典范,而优秀典范的出现和他们与他人的交往,必定对城邦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而城邦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德性教育的手段来达到公民对国家的忠诚。道德灌输是其采取的主要方法,城邦众多老人通过和青少年的谈话传达爱国忠君的思想,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主要通过诗歌和音乐的教育方式。

3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的特征

3.1军事特征

军事性是斯巴达教育的最大特点。城邦致力于把每一个公民训练成即没有独立生活的愿望,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果把斯巴达人比喻成蜜蜂的话,每一只蜜蜂都在废寝忘食地使自己成为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怀着无限的热情和鸿鹄之志凝聚在统治者的周围。斯巴达就相当于一个兵营,随心所欲的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得考虑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属于整个国家,他们每个人从事着规定的公共事务,过着计划好了的生活,国家对他们的训练一直持续到他们完全成熟的壮年。在闲暇时间他们要么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么就去向长辈求教。

3.2原始特征

斯巴达的的公共食堂也突出他的原始特征。公民们要在食堂就餐,公共食堂使人们学会了节俭和简朴每人每月都要上交八科奥斯的酒、一墨狄姆诺斯的大麦、五米那干乳酪、两米那半无花果,在上交一点钱买鱼肉。以十五个人为一个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突出了他的原始性。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在他的原始特征。光着脚丫走路、不怕黑、忍受饥饿是斯巴达孩子长期经历的锻炼。为了从中锤炼儿童的聪明才智,鼓励孩子去盗窃是一种方式,如果偷窃被人发现失败了,还要遭受元老的鞭打。斯巴达激发孩子的原始特性以残害希洛人的秘密行动来实现。

3.3阶级特征

斯巴达有三个阶级。即奴隶主阶级斯巴达人,全部公民权都属于斯巴达人、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属于小生产者阶层即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没有公民权。受教育的权力只属于斯巴达人,无权享受教育权利的是希洛人和庇里阿西人。斯巴达城邦事务由不同人分担。这是因为事务的侧重点不同,一种需要智慧而另一种需要力量。担任官职的人都属于有才能有智慧的人,在城邦中属于有价值的人。务农则属于奴隶和野蛮的乡巴佬。他们从事的事务则被视为无价值。对于祭司阶层,农民和工匠不可能充任祭司。敬奉诸神只有公民才有权敬奉,敬奉神灵的工作适合年迈力衰的老人,他们能从这份工作中求得一份安宁。

4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的当代价值

教育事业作为斯巴达国家职责的一部分,备受斯巴达人的关心,教育乃至训练公民是斯巴达城邦的主要职责。斯巴达教育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表现在他上至統治阶级,下至被统治者对教育事业的筹划和创新都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人们对斯巴达教育工作严密的组织性、实施的有序性给予高度的赞赏。对公民的体育训练极其重视是斯巴达城邦突出的特征,国家致力于把每一个斯巴达公民都训练成身体强健的军人。斯巴达的一些教育措施对当代的欧洲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就拿英国举例,英国要求学生“住宿学校”过集体生活,斯巴达教育中教育学生勇敢和服从命令也被英国教育运用到教学教导学生。

不可否认的是,斯巴达国家主义教育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国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统治阶级,平息百姓和奴隶的反抗是其教育的目的。在斯巴达,很重视体育训练,训练方法单调,生活单纯,忽视对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研究。第二,强调服从和纪律是斯巴达教育又一特点,这导致斯巴达人在遇到棘手问题时缺乏应变能力。生在斯巴达达的女性也要接受同男子一样的训练,她们同男子所追求的东西一样。如勇敢、不怕黑、不怕孤独、忍耐、服从等品质。导致男性同性恋相当多。因为男性无法从女性那里获得身心的满足或慰藉。

5结束语

斯巴达城邦之所以重视国家教育事业,是因为他要适应他特殊的经济、军事和政治需要,建立了以培养服从、忠诚、勇敢、爱国为目的的教育制度。斯巴达国家的职责就是重视对下一代孩子的教育,强国必先强教育已成为斯巴达国家的职责。斯巴达在音乐诗歌方面也均有创造,他们有自己的诗人和艺术家,公元前7世纪开始和小亚细亚各国有商业往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的文化发展,但是斯巴达教育的一个失误就是他太重视单一的军事化教育,而鄙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使斯巴达人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这就导致了斯巴达文化事业的落后。斯巴达的国家教育给当今的中国教育的启示就是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教育进一步加强。斯巴达国民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也要汲取他的教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培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来库古传》[M].席代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李建政.试论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的原始性[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01).

[3] 张瑾,曾天山.浅谈西方近代的女子教育[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1(03).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斯巴达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探析
尚武的斯巴达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