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时代的共名性

2020-06-19贺绍俊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俗风情矛盾性京味

贺绍俊

邓友梅是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青年作家,但因为政治厄运,他的文学才华一直憋屈在心里,直到“文革”结束,终于像井喷式地得到充分的释放。自1980年起,《我们的军长》《追赶队伍的女兵》《话说陶然亭》就接连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那五》就是在这一创作力高涨的背景下完成的,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2年第4期,第二年也就水到渠成地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对于邓友梅来说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以浓郁的京城市井韵味,奠定了邓友梅的京味小说家的地位。

《那五》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者精心塑造了那五这样一个复杂独特的人物形象。那五是一个家道衰败的八旗子弟,他自诩出身高贵,却无谋生能力,只能靠混靠骗度其一生。最终是在北京解放后,在军管会的调教下,总算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那五是八旗子弟中最不长进的那一类人物,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会干。作者把这样一个前清遗留下来的公子哥儿,放在三四十年代旧北京的商业化社会里,从各方面进行了透视,沿着那五在社会中的种种碰壁,一步步地展示了那五丰富而又复杂的性格。邓友梅在着力刻画人物性格丰富性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性格内在的矛盾性和荒谬性。比如他不学无术,本是竞争社会中的弱者,却又总觉得自己聪明、有办法,总想拿别人当冤大头。见到有利可图的事,不管是坑人还是骗人,他什么都敢干,但真要惹出事来了,他又连承担的胆量都没有。由于作者能成功地展示人物身上的这种内在的矛盾性和荒谬性,就使得人物形象不但有较完整的立体感,而且也具有了较普遍的概括性。

《那五》看似写的是遗老遗少式的旧式人物,讲述的是历史轶事,但作者的锋芒所向却是富有现实感的。那五作为八旗子弟,是货真价实的名门后裔,如果在清朝还没倒台前,该是一个显赫的人物。但他以及他的父辈,除了有一个显赫的出身外,什么本事也没有,什么本事也不学,只会一点点地破败祖上留下的家产。一旦清朝被推翻,他们的政治特权也丧失殆尽,他们也就只能举步维艰地挨着生存下来。邓友梅对这一类北京旗人十分了解,这是他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文革”中在鼓吹阶级斗争为纲的形势下,社会上明显把年轻人划分为出身高贵和出身低贱两大类,那些所谓的“红五类”后代逐渐也出现了类似于八旗子弟式的人物,他们自恃根正苗红,不学无术却骄横一时、飞扬跋扈。“文革”结束后,他们的恶劣影响在社会上还存在。可以说,邓友梅写《那五》也是在为现实中的这类人物画像,给他们以警示。将《那五》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谱系之中,则可以连接上自鲁迅先生开始的国民性批判。那五的人生悲剧不仅仅是由于清王朝失败的国策造就了他的坐吃山空、好逸恶劳的寄生性,而且也是因为他本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致命的弱点。他面对时势变化不思进取,却靠强调昔日的“家势”来自我安慰,以虚造的幻影来自我麻醉。这种心理状态与鲁迅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完全是文化同源的。

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其实他并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因此与老舍、刘绍棠等出身于北京的京味小说家所不同的是,邓友梅的京味并不是在语言上下功夫所获取的,显然他缺乏这方面的优势。他的重点放在人物上,他选取那些具有典型的京味人物为表现对象,这些人物大多是一些处于社会边缘的没落皇族后裔、八旗子弟、落魄文人,或者是代表京城民俗的工匠艺人等。他们的独特身份、经历、性格,往往联系着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体现着北京的往昔岁月,带着北京的历史烟尘,飘摇于时代的风雨之中,具有文化和民俗的雙重色彩。邓友梅的京味小说在结构上也自成一体,能形象地展现京城民俗民风,我将邓友梅的结构称为一种“清明上河图”式的结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以一幅长卷展示民俗风情,各种人物、各类风俗依次出现在画卷中,繁而不乱,首尾呼应,疏密有致,细节逼真。邓友梅的京味小说就像是一幅幅京城的“清明上河图”,绘就了北京社会的经济、政治、人情、世态的市人相。《那五》正是其中最成熟的一幅京城风俗画。小说写的是那五的人生命运,但作者在讲人物故事的同时,也不惜笔墨描绘人物所处环境的特色以及当时的生活情趣。比如写那五答应去清音茶社替人当托儿,邓友梅并不直接写那五是如何当托儿的,而是首先借写那五去清音茶社的一路上将北京天桥民间卖艺的风景写了个够:“穿过那些撂地的卖艺场,矮板凳大布棚的饮食摊,绕过宝三带耍中幡的摔跤场,这里显得稍冷清了一点。两旁也挤满了摊子:修脚的、点痦子的、拿猴子的,代写书信、细批八字、圆梦看相、拔牙补眼、戏装照相。膏药铺门口摆着锅,一个学徒耍着两根棒槌似的东西在搅锅里的膏药,喊着:‘专治五淋白浊,五痨七伤。”当然,邓友梅的这些民俗风情的描写,都是密切为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服务的。另一方面,这些民俗风情的描写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表现出他对其文化神韵的欣赏和留恋,而这种感情又与整篇小说借助那五这一人物所传递出的、为没落文化唱挽歌的基调,似乎构成了思想上的矛盾性。然而正是这种矛盾性,大大深化了小说的精神内涵。

《那五》发表快三十年了,至今读来仍让我拍案称奇。这一方面是因为那五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具有超越时代的共名性,这种共名性突出体现在:依仗出身或显赫家庭而自以为是的心理,在每一个时代都不乏其人,比如今天的“官二代”或“富二代”等,他们真应该读一读《那五》;另一方面,小说中京城民俗风情的精彩描写,也对我太有吸引力了。北京变化太大,我们去天桥自然再也见不着那些“撂地的卖艺场”了。今天的北京自然也会诞生出体现这个时代的新民俗风情,而往昔的民俗风情也许只能到《那五》这些小说中去分享了。

责任编辑  吴晓辉

猜你喜欢

民俗风情矛盾性京味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
贝锦三夫《武陵王》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蕴
英美法系对价原则的矛盾性及其解读
《黑暗的心》中康拉德生态意识的矛盾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