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照亮未来∗
——评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
2020-06-19徐子方
徐子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不久前,江苏省淮海剧团全力打造并推出了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7月中旬在淮安市首演后一直反响热烈,此次来宁参加“2020紫金文化艺术节”,又给南京市民带来一股强烈的苏北大地的乡土气息。十多年前,笔者曾以《淮海戏简论》为题发表过一篇论文,从整体上描述了淮海戏的历史和现状。[1]11-152020年10月15日,又有幸受邀在南京紫金大戏院观看此剧,有一些实证性的感悟,愿提出来与同行专家及演职员们交流。
一、选题新奇,视角独特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该剧的选题和编创视角。作品取材于1948年战火纷飞的淮海战场,表现了一群活跃在苏北平原上的淮海戏艺人,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组成支前小队,冒着炮火推着小车为解放军运送军需物资,一同迎接新中国到来的故事。长期以来,以淮海战役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很多,但大多数表现的是我军统帅部的运筹帷幄,以及解放军和国民党军正面厮杀,表现的是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尽管当年,战役主要指挥者之一的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总结说:“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但以民工作为作品主角的并不多见,即使出现也是作为正面战斗的配角。此剧则不同,作者自始至终将支前民工作为正面表现的对象,除了一队试图骚扰的国民党残兵外,舞台上甚至没有出现两军战斗的场面。当然,剧中特别点明这批民工来自刘老庄,曾经参加过五年前的“刘老庄战斗”支前,使人马上联想“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悲壮故事,表明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情并非毫无根据的拔高,而是有着深厚的环境基础。非但如此,选题的新颖还体现在这一批民工的特殊身份上面,其特殊就是他们都是淮海戏艺人,领头人马前进就是戏班的班主,剧中人刘三刮甚至将淮海戏的主奏乐器三刮直接作为演出道具带入剧情,其绰号更是令人忍俊不禁。这让人想起明清戏曲中的戏中戏,但那只是一段插曲式的演出,和本剧贯穿始终的剧中人身份也有本质性区别。剧本这样安排也并非有意识地凭空编造,而是有其历史的真实性。据该剧的启动者介绍,1949年4月,淮海区常备民工团文工队共18人,组成淮海小戏队伍南下,参加渡江战役。[2]50-51该剧编剧,曾先后获得“田汉戏剧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的胡永忠表示,该剧的排演让戏曲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了“四融合”的故事演绎——淮海戏艺人,唱着淮海小戏,走在淮海大地,参加改变天地的淮海战役,四个“淮海”元素的融合,紧扣“天下民心汇聚”这一主题,在关键词“淮海”上做足文章,更显题材格局和意境追求的高远。[3]毫无疑问,这样的选题设计立意较高,戏剧性强,发前人所未发。中国戏曲传统上重视选题,不仅求“新”而且求“奇”,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明确有言:“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4]25本剧作者追求的“四融合”的故事演绎,正是这种新奇戏曲观的体现,体现的是求新求变的编创视角。据介绍,作为淮安市重点扶持打造的文艺剧目,《天下民心》从2019年6月立项以来,先后五易其稿,最终于今年4月全部完成。该剧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担任艺术指导,胡永忠、韩剑英、李政成、王啸冰、盛晓鹰、朱维生、彭丁煌、赵月玲等国内知名戏剧专家联袂创作,淮海戏知名作曲王安顺负责唱腔设计,如此强大的编创阵容,有力地保证了新奇戏曲观在“四融合”的历史故事演绎中得到成功的落实。
二、支前和爱情: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展开剧情
中西戏剧最强调情节结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称:“作为一个整体,戏剧包括戏景、性格、情节、言语、唱段和思想。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5]64他说的“事件的组合”正是剧情结构。中国的李渔也说戏曲编剧“结构第一”[4]15,他说的“结构”亦即剧情安排之全局构思。东西方戏剧理论在这一点上异曲同工,情节结构之重要性无言自明。《天下民心》一剧之结构艺术同样值得分析。
中国戏曲历来有着明暗两条线索展开剧情的传统,从自号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开始,《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诸多名剧莫不如此,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亦不例外。该剧不采用通常的分场标示法,而以五天行程自然形成场面转换单元。全剧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支前线,叙刘老庄淮海戏班主马前进响应华中支前司令部号召,积极率队投身支前,前往碾庄前线;另一条是爱情线,叙马前进和应采莲倾心相爱,采莲积极支持前进,加入民工队伍一同前往,甘苦共尝,然遭其父——身为富农的车行主应为富反对,以至追赶阻扰,历经艰难曲折,终获后者的谅解和接受。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戏曲两条线一明一暗通常分处不同场景,如《琵琶记》中蔡伯喈入赘牛府和赵五娘赴京寻夫,《牡丹亭》杜丽娘缘情生死和柳梦梅赴考遇魂,《长生殿》的安史之乱和李杨爱情,《桃花扇》的南明兴亡和侯李爱情,等等。本剧这两条线则皆为明线,先后同处一个场景。剧本从第一天的淮阴刘老庄启程,经过泗阳临河镇、宿迁蔡集镇、徐州西杨庄、徐州碾庄圩的五天时间,支前和爱情两条线始终交织在一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就支前任务而言,运送军鞋、面粉、炮弹,五天期限,三百里路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正如剧中人应为富所看到的:“鞋破了,自己扒一块树皮绑鞋子上;肚子饿了,抓两把自己带着的焦面充饥。这车上的新军鞋,干面粉你们没动过半点心思。”非但如此,他们还遭到国民党常备队残部的武力阻挡,几乎酿成悲剧,直到临近目标前还突发巨变……但无论如何任务总算完成了。爱情这条线同样历经艰难曲折,马前进和应采莲虽然倾心相爱五年,但始终得不到“准岳父”的首肯。应为富不愿意自己养大的女儿嫁给自己不喜欢的拉魂腔艺人马前进,半年前曾带人在村里小树林里逮过他(她)们一回,此次更担心战火纷飞中女儿的生命安全,所以拼着老命赶上支前队伍,千方百计阻扰,甚至趁半夜将采莲捆绑欲强行押回。更富戏剧性的是途中试图武力阻挡民工小队的国民党常备队队长李守城,竟是马前进的同村人,是应为富的干儿子,还和应采莲订过娃娃亲,然而,此际的他已无法与马前进竞争,因为后者与应采莲相爱且已孕育了自己的孩子。当然爱情结局是悲剧性的,马前进在任务完成的最后一刻被炮弹击中不幸牺牲,作品以应采莲痛悼爱人作结。这个爱情结局也改变了中国古代戏曲热衷最终大团圆的传统,显示了新的发展时期地方戏曲全新的美学追求。
总而言之,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的艺术结构是成功的,支前线和爱情线始终交织在一起,前者为全剧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行动目标,同时展示了一段清晰可感的历史脉络,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后者则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事实上为前者提供了行动的动力,使戏剧行动更接地气和更具人性化。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搭建了作品的艺术架构。
三、独特的人物形象,强大的表演阵容
戏曲以舞台表演为中心,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也不例外。虽然淮海戏居于经济和文化皆难称发达的苏北一隅,自身亦非如京剧、昆曲那样具有全国性的影响,但江苏淮海戏剧团却是专业性人才济济,从2020年7月间《天下民心》在淮安的首演到这一次来宁参加“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汇演”,通过舞台演出的展现不难看出,该剧之所以值得重视还在于其强大的演员阵容,收到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演出效果,作品通过地方戏曲形式为观众塑造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艺术形象。
马前进无疑是作品的一号人物,他既是支前民工小组的领头人,又是剧中爱情的男主角,一身二任,可谓两条结构主线的交汇点,属于灵魂式的人物,在戏剧行动中举足轻重。马前进的人物扮演由江苏省淮海剧团青年演员马志晨担纲。马志晨生于1980年,于2008年进入江苏淮海剧团工作至今,专攻小生,曾在传统淮海戏《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白蛇传》《牙痕记》《白马吟》,现代淮海戏《柳树湾》《江姐》《辣妈犟爸》等剧中担任主演及重要角色。并曾多次在省内或国内获奖,其中有首届省艺术院校戏剧专业技能比赛“优秀表演奖”、首届淮安市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五至七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优秀表演奖”、第八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铜奖、第二届中国(皖苏鲁豫)拉魂腔戏曲演唱大赛铜奖、江苏省文艺大奖·第九届戏剧奖银奖、第二届江苏省淮海戏演唱大赛一等奖等等,此外,在中国滨州·博兴非遗(稀有)剧种小戏展演中还荣获“优秀演员”称号。所有这些皆可证明马志晨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表演技艺,由他担任剧中男一号角色,应是名实相副。从实际演出效果看,马志晨的表现的确不负众望,舞台上的他扮相俊美、身手敏捷,语言干脆利索、嗓音宽亮,可谓唱功做功俱佳。
剧中女一号无疑是应采莲,生活中她是马前进的爱人,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抛弃封建包办的娃娃亲,积极追求自己的爱情自由和幸福。支前行动中她是马前进的积极支持者,马前进牺牲后她接过爱人的小车,实现前进未完成的心愿,和小车队一道跟着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在整个戏剧行动中她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舞台形象由江苏省淮海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许亚玲扮演。许亚玲为淮海戏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杨秀英的女儿,艺名“小杨秀英”,可谓梨园世家,这些年主演了传统淮海戏《大唐女帅》《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和现代淮海戏《原野》《秋月》《回娘家》等作品,在发扬淮海戏“杨派”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行腔跌宕多姿、嗓音声圆腔满”的独特表演风格。她先后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江苏省首届文华大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优秀表演奖、全国第五届儿童剧展演表演奖等。2008年,许亚玲主演的《皮秀英》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京展演,她也因此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2011年,凭借在大型淮海戏《秋月》中的出色表演,她成功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界的最高奖项——梅花奖。也正是凭借着自身过硬的表演基本功和对中国革命及其时代精神的独到感悟,凭着优美的唱腔和俊美的扮相,许亚玲近乎完美地诠释了《天下民心》中应采莲这个艺术形象。
作为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对立面,应为富这个角色同样值得关注。现实中的他是一个靠开小车行剥削雇工为生的地主破落户,思想顽固自私,“坚信人这一辈子,能抓住眼面前的东西才是实实在在地活着”。对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更是冷漠无知,他将女儿许配国民党军官,瞧不起马前进这样的下层艺人,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他注定是一个失败者,成为被嘲弄被否定的对象。然而,另一方面,作品并没有将这个人物简单化和脸谱化。剧中他是一个老鳏夫,早年丧妻后即未再续弦,也曾经“给人家推小车挣钱糊口”,辛辛苦苦将三岁女儿拉扯成人,的确也不容易。他疼爱女儿,反对她和马前进相爱,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嫌贫爱富外,也有着怕“炮弹不长眼睛”,怕闺女吃亏送命的缘故,就这个意义而言,应为富也是一个有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作品最后,他终于被马前进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幡然改过参加民工支前小队,显示了新时代对个人灵魂的荡涤。在应为富身上,新与旧、正与邪表现得尤为鲜明,这是其他人物所不具备的。没有这个人物,非但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整个剧情也会变得扁平,有流为假大空的危险。舞台上的应为富由江苏省淮海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熊化冰扮演。熊化冰从事淮海戏表演活动四十年,基本功扎实,后又拜淮海戏名家谷广发为师,现为谷派艺术的传承人,主攻文武老生,兼工花脸等行,戏路较宽,唱腔圆润,代表作有《赶集》《临时爸爸》《包公休妻》《半世奇缘》等。此次扮演应为富,他表演洒脱传神,拿捏有分寸,不温不火,细腻生动,较好地诠释了这位自私封建、嫌贫爱富却又始终不失人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剧中的其他人物,包括淮海戏乐器不离身、乐观诙谐、积极上进的的刘三刮,热情爽快、充满活力的马武和刘爱武一对恋人。前者由江苏省淮海戏剧团文丑唐海鹏扮演,虽刚刚年届不惑,却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老戏骨”。他师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的省级传承人、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获得者魏佳宁,曾获江苏省第四届红梅杯大赛银奖、第五届中国·宜兴·梁祝戏曲节一等奖,个人获“优秀表演奖”。此次扮演刘三刮,其清亮流利的语言和幽默夸张的舞台动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扮演马武和刘爱武的史述南和卢蓓蓓同样也是风头正劲的青年表演艺术家,前者曾荣获第六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四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大赛铜奖等多项奖励,后者更曾荣获江苏省首届小梅花大赛金花状元、江苏省第六届戏剧红梅杯大赛金奖、第二届中国苏鲁豫皖拉魂腔大赛金奖等众多奖项。即使剧中最没有“存在感”的配角应升和国民党军官李守城,扮演者徐建军、祖明庄也是江苏省淮海剧团从艺数十年的“老戏骨”。二人均为国家一级演员,演出经验丰富,多次荣获全国大奖。可以说,正由于江苏省淮海戏剧团精锐尽出,生旦净丑行当齐备,主角配角合作无间,全力打造,为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一剧演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该剧取得成功并非偶然。
四、舞台美术设计:新程式的成功探索
戏曲是重视形式美的一门艺术,而舞美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的成功还在于艺术家们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创新探索,其中盛小鹰负责的舞美设计和彭丁煌负责的服装设计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是舞台布景。该剧启动者兼监制陈万宏曾发文明确指出作品的指导思想:“不设内景。一切景物以支前路线沿途(五天内的场景)为呈现。突出冬季苏北原野、丘陵的面貌;突出战争紧迫;突出剧中人与‘当下情境’中的事件和心情状态的吻合。”[2]从观众的角度看《天下民心》的舞台,的确都是室外景。主要表现为俯视中自舞台右下向左沿河延伸出去的田野村庄之一角,而以国画形式表现,五天随着地点不同略作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变化以作环境提示的是移动近景加光电效应。如第一天的“应记车行”,第二天的芦苇和枯树,第三天的破庙一角,第四天的夜色火龙,第五天的沿岸河堤。远景近景一虚一实,一静一动,与声光电互相配合,收到了比较理想的舞美效果。
其次是服装及道具设计。戏曲表演服装道具举足轻重,传统上戏曲服饰和道具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天下民心》自不例外。剧中人物服饰大抵上符合上世纪40年代苏北农民的穿着,马前进对襟布扣上衣外扎腰带,加上肥腿裤,应采莲、刘爱武的掩胸右襟上衣外加灯笼裤,马武、应为富和应升的毡帽等均很有时代及地域特色。尤其是马前进身着耐磨的坎肩和挂肩绳更是苏北农村推小车的标配。①所有这些皆可想见剧团上下对体验基层生活的重视。当然,小车民工外衣大都没有补丁,边沿且皆绣花点缀,这显然并非生活中苏北农民衣服的照搬,而是为增加舞台表演时的美感,符合戏曲服饰以美为上的唯美主义传统。
道具方面,戏曲现代戏表现生活与古装戏完全不同,传统程式大部分已无法套用,这方面创新势在必行,也是上个世纪戏改的主要内容之一。《天下民心》中最值得肯定的是推小车和扎靠旗的运用,体现了编创者大胆的创新意识。前面说过,此剧以淮海战役为时代背景,小车之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舞台上如何表现小车及推小车动作绕不过去。在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下,作品借鉴传统戏曲抬轿子的设计而又做了新的改造,将原来平行的一对轿杠改成夹角相交,从而解决了小车的特殊形制问题,从视角上看符合戏曲的传承特点,也容易为观众所接受。至于扎靠旗,传统戏曲用来表现战争中武将的地位和威严,《天下民心》表现战役中民工队伍的滚滚洪流,领头者同样需要体现一种气势,借鉴扎靠旗的手段不失为一种可行性。当然,剧中马前进等人所扎的靠旗和古装戏舞台上的武将靠旗还是有一些不同,后者中央通常绣有“令”子字样,表明其发号施令的权威。前者则不具有这样的权威,只是起到一些功能性的提示作用,所以靠旗上传统“令”字部位被改换成小车的“车”或支前的“支”,传统靠旗常见的皇权象征龙纹也被改换成为简单的几何纹样,所有这些,皆可见该剧编创者对戏曲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除了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以外,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在创制新的戏曲程式过程中还有着其他的多样化探索。比如许多观众注意到的第五天临近战场的小车舞步,还有剧末应采莲悼念马前进时配合大段唱腔的旋转舞步,体现着实实在在的艺术创新,同样值得充分肯定。
五、意义和不足
毫无疑问,大型现代淮海戏《天下民心》在题材内容和演出形式等方面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经验,值得从业者和研究者认真总结和研究。同样,世界上任何事皆不可一下子做到尽善尽美,《天下民心》一剧也还存在着一些粗糙乃至不够完善的地方。有的地方剧情安排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需要进一步打磨。比如说,剧作反映宏大的淮海战役一段支前历史,以民工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完全有必要,也集中体现了自身特色。但毕竟这是战争,支前民工不可能完全置身于战场之外,不可能不和军队打交道。剧末马前进再次送物资上前沿,不幸被炮弹击中生命垂危,此际没有出现参与救护的解放军会让人产生是否缺乏对民工生命足够的关心,逻辑上也说不过去。传统文艺作品表现淮海战役完全忽视民工固然不合情理,但也不能因之矫枉过正,舞台完全不出现解放军战士的身影自然也不合情理。此外,应采莲在父亲极力反对下未婚先孕五个月,这在21世纪的今天似乎不构成重大问题,但在20世纪40年代传统伦理观念浓厚的苏北农村,其合理性即值得进一步推敲。作品的固有特色也需进一步强化。既然强调选题的淮海戏特色,这种特色就不仅仅停留在演出所依托的剧种,还应该在剧情发展中突出呈现。除了刘三刮这个角色及其所带的三刮道具外,其他人物也尽可有戏,特别是身为班主的马前进,在五天行程中不会不带领大家排练温习,因为任务结束他们还得继续演戏班生涯,适当加强淮海戏的戏份也符合生活的本来面目。另外,曲调问题亦需引起注意。由于本剧多为一流演员担纲,行腔唱念本身不存在任何缺陷,惟曲调听起来更多作曲者的创新,新则新矣,但和《皮秀英四告》《樊梨花点兵》等经典名作相比,淮海戏的传统韵味感觉还是稍有不足,这也带来地方戏曲常有的辨识度问题。当然,这些尚有待完善的枝节性问题不足以改变整个剧作取得成功的大局。
《天下民心》反映的是那一段今天听来尚且惊心动魄的革命战争历史,新奇的选题,曲折的剧情加上演员精彩的演绎,的确“俘获”了广大观众的心。据记者报道,现场一位年过六旬自称“老戏迷”的观众表示:“这部戏立意高,故事好,唱腔美,让人感受到淮海戏这一地方剧种的勃勃生机。”[6]毫无疑问,真正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的,除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外,更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天下所在,民心所在。据说此剧一度曾题作《马前进支前》,后来几经斟酌,最终改为《天下民心》,这就不仅仅满足于准确地诠释历史,更是通过历史来照亮未来。此剧主题之升华,其意义正在于此。当然,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度开掘,已远远超出本文的写作范围了。
① 根据笔者所了解,“挂肩绳”应称小车襻,没有这个辅助推小车既吃力又不稳,直到上世纪70年代,苏北农民推独轮小车干活时这种标配尚随处可见。时下有些表现推小车的影视作品居然不见小车襻,应是不了解当时当地的乡风民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