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的报道及译释的比较研究
2020-06-19朱鹏霄
朱鹏霄
(天津外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
一、引言
2013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 月又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首次提出共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此“一带一路”倡议正式亮相,并在2014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确定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并被评价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最为成功的外交话语表达”(王秋彬、崔庭赫,2015:60)。了解国内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情况,梳理国内外媒体报道“一带一路”时所用的译释方式,无疑有助于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鉴于此,本文将以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为素材,从传播学和翻译学两个角度探讨比较两者间的共性及差异,以期为我国政治术语的对日翻译传播活动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学界展开了多角度研究,其中与本文关联较大的是“一带一路”的传播与翻译研究,下面依时间顺序对代表性成果予以简介。王梦雪(2015)以印尼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中的“一带一路”报道为对象,从版面分布、内容分布、消息来源、稿件来源等七个角度展开分析,指出印尼尽管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但存在报道滞后、转载过多等问题。林民旺(2015)考察了印度智库、媒体、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基本看法及对于印度是否应该加入“一带一路”的争论,指出印度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朱丹丹(2015)以日本三家主流媒体中的“一带一路”报道为素材,从日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和日本政府的反应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读卖新闻》和《日经新闻》的解读存在曲解,日本国内各界对该倡议的态度存在较大不同但政府占据优势。黄慧(2016)以阿拉伯媒体中的“一带一路”报道为素材,从报道强度指数和正面报道指数入手进行了分析,指出阿拉伯媒体的报道经历了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变化,且以正面报道为主。杨雪冬(2016)总结了政治术语的翻译传播形式,分析了中国政治术语对外翻译传播的效果,指出应提高重要术语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加强政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和使用的统一化,重视术语概念的有效转化,避免功能流失。朱桂生和黄建滨(2016)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为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一带一路”的形象建构,指出该媒体通过分类、及物性、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赵雅莹、郭继荣和车向前(2016)以英国三家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为素材,以其中所使用的态度词为对象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英国虽然对该倡议存在些许疑虑,但总体上呈积极态度。孙有中和江璐(2017)以澳大利亚四家主流媒体中的“一带一路”报道为素材进行了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指出四家主流媒体报道总量较少,但呈上升趋势,报道强度与中国政府相关推介成正相关,经济议题的报道多为正面,政治议题的报道则存在疑虑。胡开宝和陈超婧(2018)基于语料库方法探讨了“一带一路”英译在英美印等国传播与接受的趋势特征及背后的意识形态,指出我国政府发布的英译在外媒报道中的应用愈来愈频繁,英国对“一带一路”持积极态度,美国持怀疑态度,印度则持反对态度。钟馨(2018)基于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法探讨了英国全国性报纸对“一带一路”话语的意义建构问题,指出英国媒体多用解释逻辑的目的语义关系阐读“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多借助大量褒义或贬义的谓语策略建构英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时闻、刘润泽和魏向清(2019)基于语料库方法考察了“一带一路”政治话语在英语媒体中的传播状况,指出该话语的传播效应是“术语滤网”效应在政治话语跨文化传播中的真实体现,对外传播工作者需结合传播过程的阶段性特征考量术语翻译策略。
三、问题所在、研究目的及使用语料
对于“一带一路”前人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从本文所关注的视点来看,既有研究尚存以下两点明显缺憾。首先,对日本媒体的持续关注不足。从文献综述可知,朱丹丹(2015)虽选取日本三家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方法偏主观阐读缺乏数据支撑,研究素材的时效性已大为弱化,研究内容缺乏和中国日语媒体的联动比较。其次,对术语翻译的关注明显不足。从文献综述可知,迄今研究多关注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态度倾向,但对该政治术语本身的翻译则关注不够,目前仅有杨雪冬(2016)、胡开宝和陈超婧(2018)、时闻、刘润泽和魏向清(2019)的零星英译研究,缺乏对日译研究的探讨。鉴于此,本文将以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为素材,从传播学和翻译学两个角度探讨比较两者间的共性及差异,以期为我国政治术语的对日翻译传播活动提供参考。
在调查中,本文使用了两种资料。第一种资料是以「一帯一路」为关键词从日本『朝日新聞記事データベース 聞蔵II』中提取出来的截止至2019 年7 月10 日的445 篇报道,字符总计590 863 字。第二种资料是以「一帯一路」为关键词从人民网日语版网站中提取出来的截止至2019 年7 月17 日的267 篇报道,字符总计345 161 字。
在处理日语文本时,使用了日本京都大学信息研究科开发的开源分词工具MeCab,分词处理时搭配使用了分词词典mecab-ipadic-neologd。在对象文本进行索引行、词频和关键词分析时,使用了日本早稻田大学Laurence Anthony 教授开发的免费开源工具antconc。
四、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比较
本节将从传播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共性特征和差异问题,分析时将主要选取以下四个观测点。第一个观测点是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起点。数据显示,人民网日语版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最早始于2014 年11 月,该文在报道APEC 峰会时指出峰会议题“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构想深度一致。与之相比,日本《朝日新闻》的相关报道最早始于2014 年12 月,该文以李克强总理在阿斯塔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为契机,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目的,并提出了日本如何对应的问题。从报道时间而言,两国日语媒体均滞后于中文媒体,但又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个观测点是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数量的变化。如前所述,本次调查从人民网日语版中检索到267 篇报道,从《朝日新闻》中检索到445 篇报道。因两国日语媒体2014 年的报道量均比较少(分别只有2 篇和1 篇),检索时2019年7 月尚未结束,为确保比较的合理性,此处仅使用2015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6月30 日期间的报道数据,其中,人民网日语版共计258 篇,《朝日新闻》共计440 篇。
表1 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数量分布
图1 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数量变化图
上面表1 显示了中日两国日语媒体2015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6 月30 日期间每半年的“一带一路”报道篇数,图1 是基于表1 数据绘制而成的报道篇数变化趋势图,其中,实线折线对应人民网日语版数据,虚线折线对应《朝日新闻》数据,虚线直线为相应数据的趋势线。观察表1 及图1 可知:在2015 年和2016 年期间,中日两国日语媒体的相关报道数量交错占优,但人民网日语版的报道总量相对居多;在2017 年之后,《朝日新闻》的报道数量攀升明显,且如图1 趋势线所示呈现一种加速上扬态势。无需赘言,报道数量反映了对象媒体对相关主题的关注度,报道增速反映了对象媒体了解对象主题的迫切度。综合而言,日本媒体在经过早期的忽略或轻度关注后,随着中日关系的转暖,2017 年开始积极关注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2017 年5 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带团出席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是一个明证。
第三个观测点是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峰值分布。一般而言,新闻媒体会聚焦重大活动对目标受众进行规模化报道,从结果而言,某一特定议题的报道数量往往呈现出数量波动。观测报道数量波动的峰值,可以间接了解媒体报道和重大活动的同步性,同时还可以对中日两国日语媒体的同步性进行比较。为此,本文将中日两国日语媒体2015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6 月30 日期间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梳理。
表2 《朝日新闻》“一带一路”报道的月份分布
图2 《朝日新闻》“一带一路”报道的月份波动图
表2 显示了《朝日新闻》2015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6 月30 日期间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月份分布,图2 是基于表2 数据绘制而成的报道篇数月份波动图,为视图清晰,图2 中仅标示了相应年度出现峰值的月份报道篇数。观察表2 与图2 可知,《朝日新闻》2015 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3 月份,内容主要针对两会和博鳌亚洲论坛;2016 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1 月份,内容主要针对亚投行开业仪式和习近平主席的中东出访;2017 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5 月份,内容主要针对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 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5 月份,内容主要针对李克强总理首访日本;2019 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4 月份,内容主要针对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上梳理了《朝日新闻》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峰值分布情况,下面依同样思路梳理人民网日文版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峰值分布情况。
表3 人民网日文版“一带一路”报道的月份分布
图3 人民网日文版“一带一路”报道的月份波动图
上面表3 显示了人民网日语版2015 年1 月1 日至2019 年6 月30 日期间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月份分布,图3 是基于表3 数据绘制而成的报道篇数月份波动图,为视图清晰,图3 中仅标示了相应年度出现峰值的月份报道篇数。观察表3 与图3 可知,人民网日语版2015 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12 月份,但报道数量仅有2 篇,一篇批判美国媒体的地缘政治威胁论,一篇报道“一带一路”入选年度热词候选;2016 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3 月份,内容主要针对两会和习主席的捷克访问;2017年的报道峰值出现在9 月份,内容主要针对在敦煌召开的“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2018 年和2019 年的报道峰值分别出现在8 月份和1 月份,内容主要为展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并未集中于特定议题和活动。综合上述,《朝日新闻》中“一带一路”的报道均和该倡议的重大活动、重大节点保持了高度同步性。与之相比,人民网日文版的相关报道虽也和该倡议的重大活动、重大节点之间具有联动性,但显然呈现了与日本媒体不同的聚焦特点。
第四个观测点是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主题特征。前文提到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聚焦点并不完全相同,这种聚焦点的偏差无疑会对相关报道的主题特征带来影响。在此本文将通过关键词表比较探寻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关键词亦称主题词,是指在两个词表的比较中得出的频率突出的词(Stubbs,1996:169;钱毓芳、田海龙,2011:41)。一般而言,关键词分析重视具有实际语义的实词,因为“它们能反映语料库话语对所描述话题的特定偏好”(钟馨,2018:65),有助于了解对象文本的主题特征。
表4 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的关键词表
朝日新闻 人民网Rank Freq Keyness Effect keyword Freq Keyness Effect keyword 14 163 +146.32 0.001 2 Tpp 176 +175.20 0.002 2 主席15 136 +112.28 0.001 南シナ海 117 +169.03 0.001 5 外資16 227 +111.76 0.001 6 主導 226 +164.76 0.002 8 推進17 602 +109.21 0.004 2 習 99 +160.85 0.001 2 革新18 151 +106.53 0.001 1 インド太平洋 79 +160.76 0.001 asean 19 244 +103.50 0.001 7 姿勢 83 +158.95 0.001 ゲスト20 204 +94.80 0.001 4 インド 86 +145.87 0.001 1 ウィンウィン21 264 +94.59 0.001 9 ロシア 147 +143.12 0.001 8 実施22 136 +89.03 0.001 狙い 114 +137.00 0.001 4 達し23 144 +86.83 0.001 首脳会談 159 +132.71 0.002 海外24 130 +84.09 0.000 9 経済圏 375 +130.21 0.004 7 建設25 180 +83.29 0.001 3 対立 82 +128.44 0.001 運命共同体26 1 009 +82.57 0.007 1 日本 142 +126.95 0.001 8 促進27 109 +81.88 0.000 8 対抗 155 +125.07 0.001 9 文化28 160 +80.99 0.001 1 進める 109 +120.34 0.001 4 実行29 86 +77.19 0.000 6 ロ 59 +120.06 0.000 7 aiib 30 217 +75.34 0.001 5 日中 160 +119.95 0.002 構築
表4 是以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互为参照,借助antconc 对Mecab 的分词结果提取制作而成的词频在前30 位的实词关键词。观察表4 中人民网的关键词可知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与“一带一路”倡议表述相关的词汇,如belt,road,「イニシアティブ」、「プロジェクト」、「ベルト」;第二类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相关的词汇,如「ウィンウィン」、「運命共同体」;第三类是与区域国别或组织机构紧密相关的词汇,如「中日」、「チェコ」、「都市」、「主席」「asean」、「海外」、「aiib」;第四类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及成果相关的词汇,主要包括上述三类以外的16 个词。观察表4 中《朝日新闻》的关键词可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一带一路”倡议表述相关的词汇,如「シルクロード経済圏構想」、「経済圏」、「構想」、「主導」、「進める」;第二类是与评价态度紧密相关的词汇,如「批判」、「姿勢」、「狙い」、「対立」、「対抗」;第三类是与区域国别或组织机构紧密相关的词汇,包括上述两类以外的23 个词。比较中日两国日语媒体相关报道的关键词整体结构可知,人民网侧重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及成果,藉此凸显双赢、搭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积极意向。与之相比,《朝日新闻》更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地缘政治可能带来的影响,更关心与自身国家利益有密切关系且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区域国别组织的相关评价认知。
五、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译释的比较
本节将从翻译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译释问题。需指出的是,因日汉语均属汉字文化圈,所以在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进行语符转换时,可以很便捷地使用日语汉字「一帯一路」进行表述。但是,为了传达该政治术语的概念内涵,核心译名「一帯一路」前后往往伴有补充式解读,时闻、刘润泽和魏向清(2019:80)将这种补充式解读命名为“译名部件”。本节的比较,将主要围绕译名部件从译释手段、译释比率、译释位置、译释形式、译释变化等五个角度入手。首先看译释手段。语料显示,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的译释有两种手段,一种是例(1)这种以词译词的形式,一种是例(2)这种以句译词的形式。
统计相关报道中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的译释手段发现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表5 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一带一路”译释手段统计表
表5 显示了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译释手段的运用情况。如表5 所示,人民网日语版整齐划一地使用了以词译词的方式,《朝日新闻》的译释中虽然以词译词占据主流,但以句译词也有一定的运用。
译释比率指的是伴有译名部件的译释在核心译名整体中的占比。观察译释比率可以比较中日两国日语媒体相关报道中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的补充式解读数量。
表6 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一带一路”译释比率统计表
表6 显示了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译释情况。如表6 所示,人民网日语版中核心译名「一帯一路」共847 处,其中伴有译名部件的共287 处,译释率33.88%。《朝日新闻》中核心译名「一帯一路」共831 处,其中伴有译名部件的共354 处,译释率42.60%。比较而言,《朝日新闻》考虑到阅读对象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概念内涵的理解方便,使用了更多的译名部件。
译释位置是指译名部件出现在核心译名前后的位置。译释位置居前的如例(3),居后的如例(4)。
统计相关报道中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的译释位置发现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表7 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一带一路”译释位置统计表
表7 显示了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一带一路”译释位置的分布情况。如表7 所示,人民网日语版整齐划一地使用了后置的方式,《朝日新闻》的译释中虽然后置形式有一定的运用,但整体以前置为主。比较而言,在译释位置方面,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呈现相反倾向。上述译释位置方面的倾向性差异,和中日两种语言中名词修饰成分的使用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庵功雄(2001:390)指出,日语往往高频度地使用修饰成分来交代所叙名词的背景信息。与之相对的是,汉语往往先将名词单独列举出来再予以说明(邓敏君,2006:36)。毋庸赘言,《朝日新闻》大概是考虑到阅读者对“一带一路”还缺乏深入了解,为提高阅读顺畅度较多使用了前置译释来交代有关背景信息。从关照目标语言读者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朝日新闻》的处理值得人民网日语版借鉴。
所谓译释形式,指的是译名部件的表述形式。观察译释形式,可以比较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补充解读的多样性。观察人民网日语版发现其译名部件的表述形式总计有五种。例如:
如上所示,《朝日新闻》中译名部件表述形式并无定规,据本文统计大致有57种差异程度不同的表述形式,这也恰恰说明了国外媒体“解读视角相对多元,其话语传播的主体介入性更强”(时闻、刘润泽、魏向清,2019:81)。
所谓译释变化,指的是译名部件的表述形式的历时变化特征。观察译释变化,可以比较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补充解读的趋势性变化。前文提到,人民网日语版中译名部件的表述形式总计有五种,这五种表述形式可进一步归总为“英文表记译释”和“日文表记译释”两大类。为观察这两大类五小种译释形式的历时变化,本文进一步作了梳理。
表8 人民网日文版 “一带一路”译释分类及年度分布
图4 人民网“一带一路”两类译释变化趋势图
图5 人民网“一带一路”五种译释变化趋势图
表8 显示了人民网日文版“一带一路”译释分类及年度分布,图4 和5 是基于表8 数据绘制而成的两大类五小种译释形式的变化趋势图。观察上述图表可知人民网日文版“一带一路”译释在2017 年之前以日文表记为主,其中又以「1 ベルト1ロード」为主要形式。但是2017 年之后,日文表记由盛趋弱,基本接近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英文表记形式,其中the Belt and Road 后来居上并逐渐成为唯一形式。
上述译释形式的变化和政府对政治术语翻译规范的管理有关。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给出的最早官方译名是one Belt one Road,2015 年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又将其英译规范为the Belt and Road。无需赘言,早期的官方译名直接影响了其音译形式「1 ベルト1 ロード」的使用,后期的规范管理则影响了日文表记译释的隐身和英文表记the Belt and Road 的一枝独秀。另外,new silkroad 这一英译由美国官方提出(胡开宝、陈超婧,2018:44)。在政治术语要正确传达国家意志的背景下,这种舶来译名也只能昙花一现。
前面描写了人民网日语版“一带一路”译释的历时变化,下面看《朝日新闻》“一带一路”译释的历时变化。前面提及,《朝日新闻》中的表述形式大致有57 种差异程度不同的表述形式,整体比较分散。为了把握《朝日新闻》“一带一路”译释的历时变化,本文观察整体的趋势特征后,根据译释形式中是否含有「シルクロード」将其分为“丝路无关型”(如例(1))和“丝路关联型”(如例(3))两大类,并进行了整理。
表9 朝日新闻“一带一路”译释分类及年度分布
图6 朝日新闻“一带一路”译释变化趋势图
表9 显示了《朝日新闻》“一带一路”译释分类及年度分布,图6 是基于表9数据绘制而成的变化趋势图。观察上述图表可知,《朝日新闻》中“丝路关联型”从2014 年起到2018 年始终占据主流,只是在2019 年上半年才被“丝路无关型”反超。《朝日新闻》多用“丝路关联型”译释“一带一路”,大概和日本民众对丝绸之路的熟知有关。日本国家电视台NHK 曾在1980-2007 年花巨资拍摄了两个《丝绸之路》系列纪录片,很多知名作家、学者、记者如井上靖、陈舜臣和司马辽太郎均出场助力,收视率曾高达到21%。无需赘言,使用阅读对象熟知的内容去辅助理解抽象的政治术语的概念内涵,大概是事半功倍的一种译释手段。对于“丝路无关型”译释在2019 年上半年实现反超,虽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也可能和“一带一路”这一政治术语已经逐渐被阅读对象深入了解认知有关。
六、结语
本文首先对人民网日文版和《朝日新闻》中“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报道进行了对比,描写了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相同主题在传播学层面的共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描写了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对政治术语“一带一路”在翻译学层面的译释差异。在报道起点方面,中日两国日语媒体虽滞后于中文媒体但又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在报道数量方面,早期中日两国日语媒体交错占优,但2017 年后日本媒体攀升明显且呈加速态势;在报道峰值方面,日本媒体的报道呈现了和重大活动的高度同步性,而中国媒体则呈现了不同的聚焦特点;在报道主题方面,中国媒体更关注“一带一路”的实施及成果,日本媒体更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地缘政治可能带来的影响;在译释手段方面,中国媒体以词译词是唯一方式,日本媒体的译释手段更加多样;在译释位置方面,中国媒体均为后置译释,日本媒体以前置译释为主;在译释形式方面,中国媒体相对集中,日本媒体则较为分散;在译释变化方面,中国媒体早期以日文表记译释为主,后期则统一规范为英文表记译释,日本媒体早期以“丝路关联型”为主,近期有以“丝路无关型”取而代之之势。
从考察结果来看,中日两国日语媒体在报道主题方面出现了明显的错位。这虽然是国家间利益诉求张力影响的结果(时闻、刘润泽、魏向清,2019:83),但如何在对外传播中有效回应相关疑虑避免曲解依旧是一个重要课题。从翻译层面来看,中国日语媒体的政治术语体现了高度的规范化效应,但如何做到像中国官方英文译名能够取代外国媒体译名(胡开宝、陈超婧,2018:47),在兼顾受众可接受性的基础上走向以受众为主的双向沟通(时闻、刘润泽、魏向清,2019:86),中国日语媒体的译释还有进一步努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