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2020-06-1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课程体系

(山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1.引言

目前,高等学校的发展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外延建设转向内涵建设。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市场经济的需求与教育自身的规律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最终提高学科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具体来看,以专业群为单位统筹多个相关专业的基本建设和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一发展趋势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用于高等教育的必然结果。据科学家估计,20世纪中叶人类的科技知识每10年增加1倍,现在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在大学期间掌握所有专业知识,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又必须及时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宽厚的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群的建设情况来看,在前期扩张阶段,各个高校普遍重视外延建设,受历史发展原因和前期薄弱的实践教学条件影响,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较为零散,各专业间交叉融合较少,难以形成协同;同时,理论课太多而实践课太少,实践应用能力不受重视,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如何构建一套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并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际情况的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从而便于整合相对薄弱的力量和资源,培育商科专业特色,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稳固的支撑,成为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应用型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充分把握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可以有效地改变当前高校内经管类专业各自为战的现状,提升专业间的协同效应。

2.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笔者对现有发布在知网(CNKI)的有关“专业群”的论文进行了简单统计。近十年间,有关“专业群”的论文公开发表数量成逐年递增趋势(如图1所示)。特别是2015年以来,每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超过200篇,2016年已经超过250篇,2017年公开发表的“专业群”相关论文接近300篇。

图1 历年“专业群”相关论文公开发表情况统计

现有文献法较多地专注专业群概念、建设的意义、原则和方法以及建设内容等方面,具体到专业群建设内容,现有研究主要涉及专业群建设思路、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专业群管理等方面。围绕本文的研究主题,下文将从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2.1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

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当前各高校专业群建设的重点。目前应用型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采用“平台+模块”的体系安排课程,谭慧(2016)认为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构建要以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模块要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设置,强调综合培养能力和社会实践训练[1]。周劲松(2013)提出以系统论和成组技术理论为基础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岗位需求、课程体系、项目教学、教学策略设计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展开,形成“平台+模块+方向”专业群课程体系[2]。宋蔚(2015)关注课程体系的层次问题,提出了一种“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3]。高腾玲和任玲(2015)围绕“平台 +模块”的框架提出了一个汽车服务与贸易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在平台课程基础上延伸出各自的专业模块课程[4]。王知乐和陈红秋(2015)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围绕土建类专业群职业岗位能力发展需要,提出了“大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框架[5]。章晓兰(2016)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构建了由公共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课程模块和软技能组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6]。邢维全(2016)围绕着解决“选课学分制”问题,构建以 5门平台课程为基础的“5+16”专业群课程平台体系[7]。

2.2 专业群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相关研究

专业群教学模式改革应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在改革过程中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协同育人。王效杰(2016)提出,新常态下我国高校专业群要主动嵌入现代产业,承担或创建产业要素任务,改革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8]。吴轶群(2016)提出“四段递进、四段相融”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认为实践能力培养要按照被培养者的能力养成规律,以行业核心技能为主体,经过单项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和定岗实训四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9]。

有些学校推行人才分类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针对学习对象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10]。陶永德(2016)指出,对学生进行分类后,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独立完成项目任务,重点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于中间层的学生要以教师指导为主,鼓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11]。

随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基于云技术的移动学习、混合学习、慕课学习等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应成为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12]。罗伟(2016)提出基于MOOC模式开发专业课程推动专业群资源库建设的思路,借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产品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培训共享与社会服务[13]。

2.3 研究述评

根据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学者们在专业群建设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专业群管理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学者们普遍认为应以“平台+模块”为框架,体现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层次特征,但因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建设的课程体系各异。对于专业群教学模式不同高校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于分类教学,有的强调融合新技术。总体而言,已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或不足:第一、当前关于专业群研究的成果大多集中于高等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也存在专业划分较细、就业面窄的问题,比如经济和管理两个专业大类中,专业过多,划分过细,需要探讨专业间的共性,进行专业群建设。第二、现有公开发表的论文,特别是关于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个别院校的思路探索和经验总结,缺乏普适性的理论成果。因此,研究者需要继续深入总结梳理关于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成果,探讨其共性,形成具有普适价值的理论成果。第三、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如微课程、视频公开课、慕课等等。但当前专业群的研究中,结合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成果较少,只有孙燕华和陈桂梅(2015)、罗伟(2016)等寥寥数篇,且研究内容还停留在思路探索阶段。

3.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与框架

3.1 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经管类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理念,把握建设原则,理顺建设思路。

(1)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要在理念上紧跟时代潮流,实现四个转变。在课程结构上要由学科体系导向转变为工作过程导向;在教学设计理念上要由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为辅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学生的学习要由被动向转变为主动。

(2)要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原则进行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既具备本科人才的学科知识体系,又具有应用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厚基础”指的是应用型人才应对本学科、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好掌握;“宽口径”指的是应用型人才不仅具备本专业的核心知识,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重能力”体现应用型人才核心特点,满足社会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需求,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3)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要体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建设思路。“底层共享”指专业群课程体系里的通知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它们针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适当考虑群内各专业的共性发展要求。“中层分立”是指根据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岗位要求不同而设计的专业核心课、方向课和实践能力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围绕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来设计,传授和培养学生关于某一工作过程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高层互选”指的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可以互选和分享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帮助学生拓宽未来发展通道,适应现代岗位群综合化趋势发展。

3.2 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

围绕经管类专业群所面向的应用型商务人才需求,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总体框架规划、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等途径,初步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2 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

(1)底层共享。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底层属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层,相当于地球结构的地核层。底层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中的学科基础课,分别相当于地核的内核和外核。通识必修课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面向校内所有专业,按照国家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最基本素质;学科基础课属于专业群中各专业统一的基本平台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构建必需的知识体系,为毕业生未来工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识必修课由学校统一确定,各学院专业执行,学科基础课由专业群所在学院统一规划管理,作为专业必修课的一部分,列于培养方案中。

(2)中层分立。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中层属于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层,相当于地球结构的地幔层,包含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分别属于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其中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的课程(大约6门)和专业进一步分立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 (每个专业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这些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和专业能力实训课。这一层的所有课程由学院规划框架,各专业委员会讨论设置具体课程科目,分别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必修课列于培养方案中。

(3)高层互选。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高层相当于地球结构的地表层,包括各专业的学科拓展课程、经管类人才综合能力培养课程、学校安排的通识选修课程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关的素质拓展。上述各类课程分别隶属于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自主选择,以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调整未来职业的能力。这一层中的学科拓展课是商学院已经建设完成的、和专业人才培养关联较弱的课程,由各专业委员会根据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以专业选修课列于人才培养方案。商科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包括投资理财能力、市场调研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从事电商的能力;学院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分别安排相应课程,以实践选修课列于培养方案,设置较高的修读学分要求,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修。通识选修课和素质拓展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自主选择。

4.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建议

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对师生现有教与学的认识、教学及管理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冲击。为保证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坚持需求导向,循序渐进推进工作。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经管类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科学规划相关专业,有序推进教学资源建设,顺应时代发展变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确保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保质保量的进行。

4.2 立足实际,务求实效。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对自身现有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评估,研究原有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立足于现有的优势学科、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合理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保证专业群内各专业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服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性。

4.3 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协同效应。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学校对人、财、物进行统筹,通过资源整合,保证专业建设效率。因此,在经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中,高等学校要从自身的办学优势出发,依托现有的优势资源,在保证自有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校外资源,进行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专业群的集群效应。

4.4 积极培育专业特色,创建品牌专业群,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由于经管类专业群中各专业目标相对一致,集中于培养应用型商科人才,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起各个方面优势,形成学校专业建设的合力,创出特色,建立专业群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合美誉度。因此,在经管类专业群建设中,实行柔性的课程组织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办出学校的特色,形成品牌。

4.5 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为更好地做好经管类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充分实现预期目标,需要学院及各专业委员会和相关教师深入调研和研讨。通过调查问卷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调研活动,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对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更多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需求。通过文案调研和教师交流,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同相近专业改革的动态,学习各层次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从而能更好地结合本校实际,处理好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通过深入开展工作研讨,集思广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猜你喜欢

经管类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