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6-18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面源长三角化肥

(泰安高新区良庄农业办公室 山东 泰安 271000)

一、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一)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1.农药污染

(1)降低农产品质量 威胁人类健康

2015年长三角地区234个土壤样本全部监测到农药成分[38]。大量的农药堆积引起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因为污水灌溉、农药化肥施用、大气干湿沉积等致使土壤中污染物逐渐累积,且远远大于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土壤质量遭受严重污染。其次,污染物会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农产品,有些通过植物根部吸收,有些是叶面吸收。

(2)增加治污难度 打破生态平衡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容易破坏生物生存环境、打破生态平衡,导致害虫抗药能力增强,增加防治病虫害的难度。如浙江嘉兴河网主要以含氯农药氯丹、九氯,钱塘江主要以氯丹和DDTs为主要污染特征;太湖主要污染特征为DDTs,并有新源输入;长江下游主要以DDT和BHCs为污染特征。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对土壤污染非同一般,治污难度递增而土壤自净能力有限。

2.化肥污染

长三角地区化肥使用主要为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化肥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氮磷等元素污染水体进而导致水生植物生长旺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污染水体;化肥中的氮元素等进入大气;过度施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长期残留在土壤中;氮肥经化学反应转化为二氧化氮、三氧化氮等途径容易引起酸雨,加剧农业面源污染。

3.农膜污染

2015年,全国各地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258万吨,地膜使用量为144万吨,长三角地区塑料薄膜施用量为30万吨,占全国塑料薄膜使用总量比重为11.67%,地膜使用量为12万吨,占全国比重约9%,其中江苏省塑料薄膜和地膜使用量最多,约为12万吨、5吨,据调查,每年有30%左右的农膜滞留在土地中,造成严重的污染。

4.养殖业面源污染

表1-1 2015年长三角地区牲畜饲养情况

资料来源: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研究结果显示禽畜排泄物中有害物质的成分将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尤其是禽畜粪便排放的COD、BOD、NH3-N、TP、TN严重污染水质。其危害主要表现是面源污染的恶化严重降低自然资源的利用价值,致使其发展前景较差。另一方面化肥农药长期堆积在土壤中,残留于农作物危害人类食品健康。

二、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为掌握和了解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实地问卷调查,综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相关年鉴分析。

表2-1 2015年长三角地区调研地受访户详细情况

数据来源:调研数据

(一)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1.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据2015年11月对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进行的调查,共收集220个有效数据,其中80%-90%受访村民学历为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较低,无法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原理,留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动者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接受知识文化的能力较低,对于环保知识了解较少,其中约70%的受访农户认为过量施肥对环境无影响或认为影响较轻,17.32%的受访农户不知道过量施肥会影响环境,只有23%的农户认为影响较重,农民更多注重农产品产量及个人利益,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知识了解甚少,更缺乏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少且推广效果差

经调查发现,长三角三省一市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推广亟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就如何确定化肥施用量一问题,62.82%的农户仍按自己的经验施肥,13.46%的农户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施肥,并且由调查发现,互联网和农民合作社在种养知识及环境保护知识方面的推广占比较小,农技推广作用发挥较小,上海、浙江获取种养殖知识的渠道多样,安徽、江苏两地对科技提升、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方面急需提高。

3.农业环保投入少、效用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优惠政策扶持下,依托长江三角洲各地市区位优势和丰富资源,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获得一大批资源和发展动力,但同时也招致了一部分重污企业。区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典型实例,农村污染得不到重视,缺乏环保资金投入。

4.长三角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困难

一是时间差异监测困难,长江三角洲各地市气候差异虽无较大差异,但农业面源污染事件监测预警发生的时间节点各不相同,水生植物生长时间、土壤板结酸化时间等,各地监测差异难以确定统一治理方案。二是空间范围监测困难,长三角地区工业园区、河流密集区、城市聚集区等分布较集中,农业面源污染牵一发动全身。

5.长三角地区缺少专业防治队伍

长江尽管具备的自净能力,但长期污染排放使长江无力承担。一是多部门管理,职能交叉,权责模糊。二是长三角地区流域复杂,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涉及多个省市。三是各政府之间维护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

三、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一)加大科学技术支持力度

1.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

最佳养分管理是控制土壤侵蚀、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高产的重要举措。实行有层次的梯田种植形式,能够拦截由自然降水和河网径流冲刷而来的土壤,通过土壤物质结构的转变、微生物状态的变化、土壤水分的积蓄等,使耕地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2.实施植被过滤带技术

植被缓冲带是农田和湖泊、水流等水域之间的非农耕地,水域环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沼泽湿地面积较广,截至2015年长三角地区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共5439.3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10.15%,植被缓冲带技术有效利用适宜耕地坡度和植被的吸附、拦截、净化等功能,通过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等有效减少了水环境中化肥、农药质量。

3.实施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方法,主要采用微生物和植物相互协作产生净化效果。植物吸收环境的磷元素并将其转化为三磷酸腺苷、DNA和RNA;发生化学反应的磷酸根离子极大的减少了磷元素;具有对磷元素吸收作用的微生物,加之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光、暗反应,加快微生物对P的吸附。

4.采用农药化肥减量化技术

(1)利用测土配方等有效手段。针对长三角地区农村土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为有效提升农作物增收效率,保证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配置高效适宜的农药化肥种类,从而减少化肥投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利用缓释肥。该技术多以农业废弃物来取代部分化肥,相关农业废弃物包括富含氮磷钾元素的作物秸秆、经加工处理的的畜禽排泄物等。富含氮磷有机养分的沼液、沼渣、菌渣等绿色肥料。

5.实施禽畜污染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1)有效处理禽畜排泄物。配备相应的污水处理管道和污染物专门排泄通道。首先根据饲养禽畜种类划分干湿禽畜舍;其次建造雨天污水收集改造工程;再次完善禽畜污染物资源化设施。最后对于大规模禽畜养殖,可以建造畜禽生态养殖场、生态畜牧区等环保工程,有效处理禽畜排泄物。

(2)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现数以百万农民家庭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家用沼气池和污水净化器相结合的“器、沼、池”的生态模式;改厨、改厕、改圈,实行“一池三改”生态生活建设;推行“生猪养殖、沼气利用、林果作物种植”生态种养模式。

6.完善生态网络监测系统

(1)通过建立工程设施,完善长三角各地监控机制,加强对风险企业的监控,提升水源地预警监测能力,对已实施三年的生态补偿政策进行评估完善,提高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

(2)完善监督队伍,加强组织执法演练。加强监督预警、藻类控制、紧急执法等,例如确定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划分,推进太湖环境综合整治和重点断面水质达标整治实施工作,对太湖流域65个重点断面实行“重点监控,断而长治”,重要领导监督,成立环境应急机构,专职应急人员,组织开展实战型环境应急演练、桌面推演。

(2)提升监控技术,健全监督设施。综合采用GIS、GPS、IS地理信息监控技术,精确数据处理系统等,拓宽监督范围,提升监督准确性。

(二)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

(1)拓宽传播渠道。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作为宣传路径,通过大数据、实例等形式向长三角地区致污企业和农户普及面源污染危害,帮助其全面准确了解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机理和污染严重性。

(2)推进公众参与。创建农业环境信息系统和数据公布平台,比如创建农村环境保护APP、各乡镇成立环保小组,及时回复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拓宽公众表达渠道,吸引群众关注环保问题,充分保障和发挥公众的知悉情况真实权,并在一定程度上授予农户监督权,鼓励农户行使管理权。

(三)进一步完善法规及政策体系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事前针对乡村污染制定规则章程,规范农户、企业、政府行为,如村规、村约,对农户用肥量、排污量进行严格规定;企业内部制定排污许可细则,约束自身行为;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度,针对本地区内重点污染源头严格管控。事中加强失信惩戒力度,“河湖长制”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违法规定的农户或企业进行严格教育和罚金处罚,并联系环保部门督促其限期内整改。事后,加强宣传教育与总结。

2.建立健全流域跨界环保仲裁制度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跨界涉及的县长牵头,所有各地区环保负责人参。各地区环保负责人轮流担当联合会议的主持人,每季度作为领头人率先汇报本地区农村环境保护情况以及本季度污染情况、潜在污染源等。

(2)开展联合督查。由长江三角洲各省市地区环境检察人员构建协作督查组,对长三角地区上中下游排放污水严重的城镇村庄企业定期督查。对突发性和苗头性污染问题,积极组织小组或远程会议,讨论管控策略,合理分摊责任,防止事件的危害性蔓延,避免大范围的损失。

(3)进行联合检测。在河流断面跨界处,相关县乡同时取样,检验结果相互通报并公开,报上一级环保部门监督检查.

(四)加大资金投入

1.加大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补贴

(1)建立农业生产环节补贴。从农业种植开始到种植培育、养护、成熟、收获等环节建立相应的补贴。通过补贴方式鼓励农户绿色生产,如对改造农业种植技术的农户给予重点表彰补贴,如采用测土配方、缓释肥技术等。

(2)建立农业成果补贴。鼓励农户绿色生态种植,包括种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作物。拓宽绿色产品营销渠道,增加农户利润增加值,提高农户环保种植意识。

2.拓宽投资渠道并借助社会组织治污

(1)吸引企业投资农村环境治理。环保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累计达到全国建制村总数的1/3以上的规划目标。企业为获取优越的发展环境,也将资金更多注入农村环境治理。此外,PPP将成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投资运营采取的重要模式之一。

(2)利用社会组织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社会公益组织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积极开展公益性活动带领社会各界关注农业面源污染,投资污染整治,形成良好的社会公益服务系统,打造“公益服务链”,“公益生态圈”。

猜你喜欢

面源长三角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