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小提琴演奏及与之引发的相关思考(三)

2020-06-18

乐器 2020年6期
关键词:弓子运弓音准

(接上期)所谓“熟能生巧”,当一项技术变成一种习惯时,才可以说是学会了。就像我们走路不会先想迈哪一只脚,吃饭不用想怎么用筷子,高兴时不用想该如何去笑。是因为这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动作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为了满足你的需求,迈出步子是为了到达目的地,或者散步;用筷子是因为饥饿,想要吃到美味佳肴;笑,是为了宣泄心中的喜悦。换言之,当技术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方法自然得当,困难自然迎刃而解;练琴,不该是为了练而练;学技术不不应是为了掌握技术而去学。扪心自问,我们是为了共同的乐趣,表达内心的情感,传达音乐之美。

这也是我希望通过本文传达的观念。

然而演奏小提琴本身毕竟不是易事,古往今来有很多教育家和提琴大师都谈到练琴的妙招,掌握这些要领,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

有很多原则性的演奏要领,无论初学,还是专业演奏家,都是不应忽视的。笔者通过本文,把近年来自己的演奏实践,以及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就小提琴演奏技法的基本原则列举一二。

我的练琴笔记(上)——小提琴演奏技法的基本原则

“中正”原则——一个轴心,左右对称

一个轴心,即身体的躯干中心,头、颈椎、脊柱、腰椎在一条直线上,不能出现局部或整体的扭曲;即使演奏投入情绪,头部偶尔会侧贴在腮托上,但是整体的感觉是上下通顺的,轴心不能偏。

左右对称,首先是两肩水平、等高,这个很容易理解,却也是常被无视的原则。左肩或者右肩在演奏时不自觉地耸起,造成局部肌腱长时间过度紧张,都是日后造成劳损的隐患;而且也会大大影响演奏的质量,对灵活性、音质、细腻感、颗粒性等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左手把位手型原则——四个手指一条线

学琴过程中有些很常见的现象:音阶总练不准,今天练好了,明天又没把握;还有对于一些困难段落,明明练好了,一给人演奏就出错,或者拉不准音。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要检查的就是把位手型。把位手型一定要形成条件反射一样的习惯性动作,心里想哪个音,第几把位,整个手就应该到位,丝毫不差。

确立把位手型的第一原则,就是四个手指都可以轻松舒服地按在同把位的音位,抬指与落指的动作很节约连贯,不产生不必要的动作;整个手保持稳定的框架,特别是小指,要格外照顾到。如果能够轻松做到“四个手指一条线”,那么把位手型就大致没错了。说到此,要讨论一下拇指。

拇指支点原则

小提琴和人体接触就有两个支点,第一个在夹琴处,用到的下颚和锁骨之间;这个支点相对是稳定的,虽然有时也会配合调节小提琴张开的角度,或者琴头的高度。另一个支点,就是左手拇指。拇指应该更多的是“托举”琴的感觉,琴是担在拇指上,而不是靠用拇指去用力捏琴颈。所以建议拇指的位置不宜过低,即琴可以担在拇指第二关节以下;特别是演奏双音,以及和弦时,拇指甚至可以靠近虎口。这样高位置的拇指可以更好地给把位手型提供支持,有利于缩短手和琴颈、琴弦的距离,有助于减轻其他四指的负担,提高运指便利,以及演奏双音、和弦时的稳定性。

左手“保留指”原则

保留指,其实属于把位手型的一个延伸用法。保留指对于构建逻辑指法,提高演奏效率有着至关重要作用。保留指大概分为旋律重复性保留指,即一段旋律,或经过句,常有迂回起伏的,就会有一些音重复出现。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保留指,可以避免手指不必要的动作,可以使演奏更娴熟、质量更高。和声保留指,即演奏双音、和弦,以及分解和弦时,左手手指要一步到位,和弦连接往往会用到保留指;辅助性保留指,即保留指作为动作的辅助,属于“媒介”音的一类,比较常见于带有伸指或者快速经过句,利用某一手指的保留位置,作为标记性作用。

“媒介音”原则

媒介音的主要作用是针对换把,即通过把前一把位的手指,换到新把位时对应的音作为媒介,起到一个中转作用,从而帮助下一把位的把位手型的转换和音准的保障。媒介音通常不是谱面上该有的音,所以练习时就要避免过明显地加重媒介音,即使是作为滑音处理的一部分,也要自然衔接。我们也不要回避媒介音,毕竟它带来的便利是十分有效和稳定的。

“调性音准”原则

在本刊前一期,以定弦为例,我们探讨了弦乐器音准的“相对性”,调性音准也属于相对音准范畴。我们要对调性,主调及近关系调转调,和弦的解决,七级(导音)的倾向性等,时刻保持敏感,永远要知道演奏的是什么调,什么和弦,不一定苛求术语,对音与音之间的感觉到位就是好的。

当然还要注意“调性音准”不宜过度强调,要考虑合奏的乐器、环境等因素,比如钢琴,就要照顾平均律等。

深度“共鸣音”原则

共鸣音,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在这里我们只强调,除了空弦音的共鸣,方便校验音准之外,在小提琴上演奏的所有音,都可以产生共鸣音的效果。因为对泛音的利用,产生泛音共鸣。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引用了“泛音列”。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泛音共鸣,不仅仅是音准上的,更是属于音色层面上的;结合右手运弓的作用,让整个乐器达到全共振,此为深度共鸣。

揉弦原则

揉弦的艺术,很有讲究,我们这里不谈作品风格和技巧本身。单就常见的揉弦不足而言,主要是违背音乐逻辑的揉弦。

速度与幅度不合适的揉弦,通常是有悖于音乐性格、风格等原则。

揉弦的滥用,通常是习惯性动作带来的,舒适则揉,不舒适则不揉;揉弦断断续续不连贯,或一刻不停地揉弦都属于滥用。有人说,“当你自己听到自己揉弦时,这已经说明过头了。”

关于揉弦,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里做深入探讨。

右手的“平衡”原则

一方面是持弓“杠杆原理”的静态平衡。传统意义上的杠杆原理构建在右手拇指和中指形成的圆环上(俗称“金环”)。其他手指,以中指拇指为支点,形成力的杠杆关系;也有一些情况,有些演奏者会变化发挥中指的作用,把中指作为核心发力点;或者把中指撤掉,不参与对弓的直接控制。无论如何,手指间杠杆的平衡原则是不应被打破的。

另一方面是运弓“弹簧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往对于弹簧系统的理解,会局限于右手手指灵活性方面,其实放松的灵活性只是表象,而这并不是主要的。弹簧系统主要的好处是为前面我们谈及的“深度共鸣”,提供来自右手的发音条件,增大运弓效率,“吃水深”,“承得住力”。要领是整个右臂的关节连通要顺畅,特别是手腕不能过高,掌骨要灵活,并且沉得下去。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现代持弓学派的普遍认同观点,右手食指控制弓子的接触点,不应该太靠指根;相反,要尽量靠近第二关节前段,甚至靠近和第一关节的连结处。这样有很多好处,让右手可以更自如地控制弓子,特别是在下半弓和弓根位置的角度;对手腕和手臂力的传达很有好处,对保持弓子平衡稳定的运行轨迹也很有帮助;是杠杆和弹簧系统配合运用的有利条件。

健康发音的六要素

第一要素:“力”。首先要明确,单靠右手施加压力是非常有局限性的,而且声音会计较紧,共鸣不够。可见,右手发力的源头不在右手,而是来自身体的“后方”。可以先体会是来自右臂的重量;进而用肩、后背,甚至腰部来发力;最后可以体会调动全身,特别是内部的力,它来自大地,来自“丹田”,这和歌唱家们用气来唱的道理如出一辙。而整条手臂,包括手肘、手腕、手掌、手指,这些关节都只是对这个无穷尽力的一个传导作用,只要畅通无阻就可以了;关于力的大小,直接决定演奏的效果,要从力的源头来调节。

第二要素:接触点。弓在弦上接触的位置,主要是指离琴马的距离。

第三要素:弓速。弓子的运行速度。

第四要素:弓子的倾斜角度。即,用弓毛的量:弓杆立一些,用的弓毛多;弓杆倾斜一些,用到弓毛较少。

综上总结,相对地,接触点越靠近琴马,需要的力越大,弓速越慢,弓毛用得越多,声音越洪亮;反之,接触点越远离琴马,需要的力越小,弓速越快,弓毛越少,声音越柔和。

第五要素:运弓轨迹。通常情况下,我们要保持运弓轨迹与琴弦的垂直,这意味着弓子要走直线。特殊情况下的灵活变化是后话,这个先决条件可以降低因弓弦的不必要摩擦导致的发音不干净、不透明、不扎实。

第六要素:左手。左手对发音的作用经常被重视得不够。左手主要有两方面:①按弦充分而扎实,要确保琴弦按到指板上,不能虚按;②揉弦,主要是声音的润色、情感的抒发。

以上六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相互协调来发挥作用。

弓段分配原则

弓子这根“杆”,看似简单,它的变化和发展比小提琴本身经历的变革要多得多,从早期的弧形弓,后来逐渐加长、加重,反弧形增大张力、弹性和灵敏度,尾部加上螺丝来调节弓毛的松紧,金属配重等等,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演奏的需要,使弓子更加趁手。

首先了解一下现代弓的自然平衡点,通常是在下半弓,弓子的下1/3附近。对于不同的弓段有着不同的技巧和表达,比如:

上半弓:碎弓(抖音),连续性换弦,小分弓,抛弓等弓法;

中弓:小分弓,自然跳弓等利用弓子自然弹性的比较灵敏轻盈的断奏;

下半弓:手持跳弓,比较粗犷的,利用弓子重量演奏的带音头的断奏。

此外,当连弓演奏经过句时,无论上弓,还是下弓,一开始都要特别节约,用弓要非常“吝啬”;而最后一小半的音,则要多用弓,特别是带渐强的表达。例如,如果一弓为12个音,前8个音几乎只用一半的弓,后一半的弓留给后4个音;这些音通常并不是平分一弓的。

双手配合的原则

1.“左手先行”原则

左手先行,是解决“四换”问题的关键。四换,即换指、换把、换弓、换弦。每一换都不是独立的存在,所以练习困难片段时,是要结合起来练习的。无论技巧千变万化有多么复杂,左手先行到位,是绝对的。不仅是音的按弦位置先到位,很多演奏和表达,右手是要配合左手行事的。

如果用说话或者唱歌来作比喻,左手相当于发音和吐字的唇齿舌喉,而右手是配合的气息。

这里不妨就“四换”问题延伸讨论,如何演奏得干净、减少杂音的方法。如果单独演奏一弓的一个音,前面说的“六要素”如果配合得当,是不难演奏出好音色的。当“四换”问题引起发音不干净,往往都是有悖于“左手先行”。要特别注意右手不要过于“积极”,抢在左手前面;也要注意左手不能反应过于迟缓,动作要利落。我们往往在换弦时会不自觉演奏出多余的杂音,在换弦时运弓不要盲目浪费,左手要先行到位,之后右手从容不迫;换指和换把,左手要从指根发力,到指尖触弦,形成连贯的动作,要注意换把痕迹和“媒介音”的隐藏,也是靠左手先行,右手给左手转换的机会。

2.“颗粒性”原则。

颗粒性,即发音像说话一样的“吐字”,应该有千变万化的,而不要机械式的训练出机关枪一样的“颗粒”感。

左手颗粒性,通常在连弓时,发挥左手颗粒性比较明显。这时候要注意左手先行,特别是在换弦时,左手要尽可能提前一步按到位。如果是涉及到换把,换把的瞬间,右手要冷静地配合好。

右手颗粒性,往往被忽视的特别是在演奏左手不动的情况,同音,或者固定手型的分解和弦,甚至小跳弓、断奏、抛弓,以及必要地运用柯莱的弓法手段。在这里只强调一点,“以不变应万变”——无论音有多短,速度有多快,弓和弦摩擦产生发音的事实不会变。确保每一弓都有始有终,不可以随意失控地“蹂躏”弓弦。

3.“对称”原则。

双手在演奏时,相互配合往往有类似“对称”的感觉。尽管左右手在发挥着不同的技巧,担两只手时刻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譬如,当左手演奏快速经过句,右手演奏慢速连弓,这一弓带多个连音的长弓并不是单纯一个动作,它要对每个左手演奏的小音符负全责;换言之,右手时刻要清楚左手在做什么。从理论上讲,只要左手手指在变换,有效振动弦长就在改变,加之换弦和弓子的不同部位、力度和色彩的变化,没有一瞬间的运弓是相同的;而我们却要演奏出稳定的发音作为前提,再做音乐上的变化或者对比,如果两只手孤立来分析,情况是十分复杂繁琐的。所以靠“对称”的感觉来建立两只手之间的一种协调和平衡,基于这个出发点,可以更好地构建个人的技术体系。

4.“能量守恒”原则

如果拉琴总觉得累,即使段时间演奏也会觉得身体疲惫不堪,那么就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点了。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持琴,在演奏时要利用身体的力,特别是来自腰背部的动能,通过手臂传导给琴弓和琴弦,左手按弦也是如此;这些能量通过小提琴又传导回左侧锁骨和下颚,接触琴的支点。这需要腰背部挺直,如我们前面谈过的——躯干保持“中正”,这时候琴头是不可能低的;所以不要强调抬高琴头,而是要挺直腰板。这种状态下,双手感觉时“挂”在琴上的,而琴只是连结身体的一部分,左右手与琴和弓形成“环抱”状,和双手交叉抱住双肩的感觉一样,演奏的感觉是在挂在肩上休憩的。

运弓,从第一弓开弓之后,这个动能是循环在运弓当中得到利用的。最简单的就是上下弓换弓的时候,如果下弓开始,那么在换方向演奏上弓时,这个动力其实是来自前一弓的下弓;反之亦然。

揉弦,揉弦也是如此,一旦启动第一个音,换指时的感觉则是在“接力”;而揉弦的动力也来自换指,是把换指时发的力,集中到指尖,再传给琴弦和指板,最后有通过琴回收到身体里。这样一来,揉弦其实是一种放松。

演奏小提琴的方法不胜枚举,但很多最基本的原则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最关键的一点,放在本篇最后来说,音乐是一切技巧的来源,世上本没有技巧,因为没有音乐就不存在技巧;而这音乐,来自你我的内心。

(待 续)

猜你喜欢

弓子运弓音准
浅谈二胡演奏中如何合理运弓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纪念照片
纪念照片
杠杆力量作用下大提琴演奏的教学研究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论二胡右手运弓技术在现代二胡曲中的运用
谈二胡演奏时的运弓技术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大提琴演奏中右手技术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