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的临床疗效
2020-06-18李向东周顺林陈雪林
李向东,周顺林,陈雪林
1.井陉县中医院(河北 井陉 050300) 2.河北以岭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椎动脉受压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头颈部疼痛、头晕、头昏等症状。大量研究证明,中医的特色治疗手段在CSA的治疗中效果明显[1-3]。中医认为CSA的外因为风寒湿邪侵袭或过度劳损,内因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不坚。肝血不足、营卫阻滞、经筋失养则松驰无力,导致椎体移位或破裂;肾精虚损、骨失所养则椎体退变,引起骨质增生、骨质疏松,加之头颈部经脉气血失调、运行不畅,导致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所致[1]。笔者采用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对CSA患者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8年9月井陉县中医院收治的113例CSA患者,入选标准:①均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②均符合CSA的诊断标准[4];③均对本研究治疗方法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疾患;②排除其他类型颈椎病及由于神经官能性、脑、耳源性因素导致的眩晕性疾病;③排除精神疾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57例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34~76岁,平均(56.63±4.34)岁,病程5月~7年,平均(3.09±0.71)年;对照组56例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4~77岁,平均(56.75±4.48)岁,病程6月~7年,平均(3.11±0.6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患者取坐卧位,于颌枕位固定牵引带,初始牵引质量6 kg,逐渐增加至15 kg,颈椎前倾15°~20°,30 min/次,1次/d。观察组给予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中医骨伤手法:用拇指摁压患者颈两侧、背部肌肉10 min,以点穴手法、拇指摁压法对双侧风池穴按摩1 min,对其颈椎实施手法牵引1 min,协助其进行颈部左右旋转、前后屈伸。指导患者身体前倾约20°,用两前臂及手肘部托住患者下颌,将其单侧旋转45°,注意动作轻柔;将拇指置于患者颈椎棘突下,待其肌肉完全放松后,以双手对患者实施反向和向上的旋转提拉扳法,听到一声清晰的弹响后,一侧治疗结束,对另一侧进行相同的治疗,1次/d。连续2 周。中药方剂为:珍珠母、石决明各30 g,丹参、葛根、鸡血藤、黄芪各20 g,红花、茯苓、赤芍、黄芩各15 g,牛膝、山栀、钩藤、竹茹、积实、川芎、天麻各10 g,生姜、大枣、甘草各6 g。随证加减:颈肩背痛较剧者加姜黄、桑枝各10 g,眩晕严重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烦躁易怒者加野菊花、夏枯草各10 g。水煎服,1次/d。连续2周。
1.3观察指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分8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4-5]。治疗前后采用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两组均随访6个月,采用SF-36生活量表测定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机能、活力、社会功能、等8个维度,每项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6]。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TMFV、PS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I、R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ESCV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3。
2.4两组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治疗前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检查结果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论
CSA的发病多是由于椎节不稳、颈椎力学失衡导致椎动脉受压、使其扭曲变小引起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导致[5]。手术治疗虽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风险性较大。西医中的其他治疗方法如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牵引、物理治疗等也具有一定效果,但易反复发作,且口服药物副作用大,因此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中医认为CSA属于“眩晕”范畴,治疗原则为开窍醒脑、祛湿散瘀、平肝潜阳、熄风定眩。
中药方剂中的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安神定眩的功效,石决明平肝潜阳,镇静止痛,各30 g,丹参、鸡血藤、红花养血活血、调经祛瘀、疏通经络、痛痹止痛,赤芍、葛根通泄营郁,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健脾,茯苓健脾渗湿、补气化痰,黄芩解毒燥湿、清热化瘀,牛膝补益肝肾、通经祛瘀、镇痛、强筋骨,山栀清热利湿,解毒泻火,钩藤熄风止痛、清热平肝,竹茹化瘀、清热燥湿,积实理气宽中、化痰消痞,川芎祛风止痛、活血祛瘀、铜镜行气,天麻平肝潜阳、疏通经络、祛风祛湿、息风止痉,生姜活血祛湿,大枣补中益气,健脾养血,甘草补中益气、除邪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益气活血、祛风除湿、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平肝潜阳、熄风定眩之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丹参中的丹参素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可拮抗自由基,促进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脑部微循环[5]。茯苓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黄芪补气活血、增强免疫力。上述药物合用,可改善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
中医骨伤手法通过对颈部按、压、揉,可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功效。可松解颈部肌肉,缓解其紧张、痉挛,促进新陈代谢速度,改善关节紊乱,促进炎症介质吸收,减少对椎动脉的刺激,减轻其痉挛,改善颈部供血及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少血浆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疼痛症状。通过拔、扳手法,可剥离和抑制小关节粘连,扩大狭窄的椎间隙、椎间孔,减轻椎间盘突出对椎动脉及邻近组织的压迫,从而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6-10]。通过手法牵伸,有利于调整椎动脉与其周围病理性结构的位置关系,进而缓解其扭曲,恢复其稳定性。通过指导患者颈部前屈20°牵伸,有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使扭曲的椎动脉变直,进而扩大椎动脉管径,有利于血流通畅,促进血流速度。还可增加肌肉张力,降低椎动脉的紧张度,恢复其弹性和韧性,保护椎动脉免受牵 拉。
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有效率为94.74%,与吴玉峰[5]报道的95.9%相似,低于彭璐[6]报道的97.5%的结果,均高于常规牵引治疗的对照组。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TMFV、PSV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I、RI明显低于治疗前,ESCV各项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杨传美[7]、何海洋[8]等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可提高治疗效果,从不同途径明显改善CSA患者的血流指标,缓解其临床症状。
总之,中医骨伤手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CSA,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动脉痉挛,促进血流速度,改善其临床症状,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对CSA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