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中心医院722例临床用血合理性调查分析
2020-06-18温俊杰
温俊杰
输血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且随着全球公共危害的增多,输血量及输血率也持续升高,输血相关风险也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1]。科学、合理输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基础,但临床不合理用输血现象时有发生,危害患者健康[2]。基于此,本研究对江门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722例输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估近3年临床用血合理性,为后续输血管理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抽查的722例输血病例资料,其中手术科室360例,非手术科室362例。
1.2方法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3]中相关规定逐一核查病例输血目的、输血种类、剂量等资料,与规定标准进行比对,分析临床用血合理情况。
1.2.1红细胞输注合理标准 ①手术科室:外伤、宫外孕等急性失血,血红蛋白(Hb)<70 g/L;中度以上贫血者术前2 h纠正Hb至70~80 g/L;预计术中出血量>800 ml时;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维持Hb<80 g/L或红细胞比容(Hct)<0.30;主动脉破裂、创口持续性大量出血、创面弥散性出血;高龄患者Hb 70~100 g/L;心肺代偿功能不良、纠正血容量后出现严重缺氧症状。②非手术科室:基本情况良好的成人慢性贫血,Hb<60 g/L或Hct<0.20;胃肠道隐性出血,Hb<70 g/L或Hct<0.22;心肺代偿功能不全、代谢率增高、严重缺氧、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耐受力差的高龄患者,Hb 70~100 g/L。
1.2.2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合理标准 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1.5;术中急性大失血,输入大量库存悬浮红细胞后;补充凝血因子剂量符合10~15 ml/kg标准。
1.2.3冷沉淀输注合理标准 伤口严重渗血,纤维蛋白原(FIB)<0.8~1.0 g/L,或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FIB;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凝血因子Ⅷ缺乏症。
1.2.4血小板输注合理标准 无自发性出血,血小板数(PLT)<20×109/L;PLT<50×109/L,且合并自发性出血;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紊乱;术中创面不可控渗血。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016年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 2016年手术科室病例120例,其中合理用血93例(77.50%);非手术科室病例122例,其中合理用血110例(90.16%);2016年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低于非手术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77,P=0.007<0.05)。见表1。
2.22017年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 2017年手术科室病例120例,其中合理用血103例(85.83%);非手术科室病例120例,其中合理用血113例(94.17%);2017年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低于非手术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0.05)。见表2。
2.32018年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 2018年手术科室病例120例,其中合理用血107例(89.17%);非手术科室病例120例,其中合理用血112例(93.33%);2018年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与非手术科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5,P=0.253>0.05)。见表3。
2.42016~2018年手术科室及非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变化情况 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非手术科室则变化平稳。见图1。
表1 2016年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
表2 2017年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
表3 2018年临床用血合理性分析
图1 2016~2018年用血合理率变化情况折线图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临床输血已从过去的全血输注发展为成分输血,以保证更高效、合理地用血[4]。近年来,临床血源紧张现象日益严重,如何提高科学、合理用血率,避免血液滥用及浪费,保证输血安全,也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5]。对此,本研究就本院近3年临床用血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以评估本院用血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低于非手术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77,P=0.007<0.05)。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一致[6]。考虑该结果与普外科、骨科等手术科室急性失血者较多,为补充手术失血,常使用一次性输血,掌握输血指征较宽,使其用血合理性较低有关[7]。2017年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低于非手术科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0.05)。对不同输血成分合理性进行评估,还发现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血浆用血合理量占比分别为64.65%、37.21%,均低于悬浮红细胞等其他输血成分。推测该结果由以下2个因素作用引起:①部分手术科室病例未行凝血四项检查,部分临床医师未参考检验报告值,仍然输注血浆,造成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不良事件风险[8];②部分非手术科室用血浆代替白蛋白及球蛋白,将血浆大量用于肝癌、癌症等患者,造成血浆滥用及浪费[9]。
除上述结论外,本研究还发现,2018年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与非手术科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5,P=0.253>0.05)。由此提示,手术科室用血合理性在2018得到一定提升,达到与非手术科室相当的水平。不仅如此,经折线图分析,发现近3年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说明手术科室用血不合理现象得到一定控制,医院应积极推进合理用血技术改进,杜绝不合理用血现象。但2016~2018年,手术科室及非手术科室均存在不同程度悬浮红细胞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其原因与临床治疗或围术期未及时检查Hb水平,导致输血量大于患者所需,出现悬浮红细胞的滥用有关[10]。因此,临床应加大培训力度,保证临床医师掌握合理用血相关知识,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非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在近3年维持于较高水平,手术科室用血合理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并在2018年达到与非手术科室相当的水平,临床医师应加强输血指征把握,保证科学、合理、安全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