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宏铭:把人文关怀融入医疗行为

2020-06-18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6期
关键词:邵逸夫内科癌症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潘宏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

这门课没有学分,也没有课时费,没有业绩点, 但他已经坚持了十年。

“医生每天要面对不同的患者,要和他们沟通交流,而交流的基础就是各行各业的知识,交流的过程就是人文关怀的过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潘宏铭要求他的研究生一年至少要读两本专业以外的书,从文学到历史、从自然科学到哲学,等等。他用著名哲学家塞涅卡的至理名言解释道:“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一场小病让他“弃电从医”

潘宏铭清晰地记得,在1981年6月9日晚上,高考刚刚结束,在跟随老师和同学在家乡县城散步的途中,他走失了,他发现眼睛看不见了,最终他被好心人送回。第二天回家后的晚上,潘宏铭再次“失明”,他看不到母亲端过来的一碗面条。父亲急了,第二天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他得了夜盲症,原因是缺乏维生素A。原来他为备战高考,已经连续三个月没有回家吃过蔬菜了,导致维生素A缺乏。医生为他开了药,几天后,潘宏铭“重见光明”,这也让年少的他感到十分神奇。

由于喜爱物理,潘宏铭一直兴致勃勃地想要将电学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可是夜盲症的发作,让潘宏铭突然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觉得做什么事业都离不开一个健康的身体。于是,在二十天后高考成绩出来时,潘宏铭毫不犹豫地在第一志愿栏中填了医学。

由于历史原因,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潘宏铭被分配到偏远的盘山镇卫生院,这里条件十分艰苦,卫生院也简陋到无法想象。潘宏铭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既看儿科,又看妇科,还要上手术台……

那段日子里,潘宏铭见到了许多晚期癌症患者,有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患者在最后的日子里与病魔的痛苦抗争,让他意识到肿瘤的危害。“许多癌症患者发现得太迟,而且没有治疗的手段,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健康”。

把人文关怀融入医疗行为

1990年,潘宏铭以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考上研究生。读研期间,在导师制的教育模式下,潘宏铭十分幸运地师从知名专家郑树、吴金民、余海三位教授。潘宏铭说,从三位老师身上,他分别汲取了丰富的医院管理、国际交流和专业技术经验和知识,耳濡目染了老一辈专家的医德医风。潘宏铭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老师们作为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和作为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精神。

时至今日,潘宏铭在自己教授学生时,会为学生讲一门《医生的职业修养》的选修课,他希望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把人文关怀融入医疗行为。这门课没有学分,也没有课时费,没有业绩点,但他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他告诉学生,好医生的必备条件是医乃仁术。对工作应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因为“医生是上帝伸向这个世界的唯一的手”。如果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智能和才能要表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他总结道,“从智商IQ到智能IA,不仅需要情商EQ,而且需要勤商DQ。”

学医,他认为勤奋当然是必需的,但决不能忽视思考和认真读书。他还特别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一个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必须要有其他医护人员的配合才能完成各项医疗任务。

筹建肿瘤内科:从零到强

1995年8月,潘宏铭进入邵逸夫医院,从零开始筹建肿瘤内科。

随着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内科肿瘤学快速发展,肿瘤内科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也愈加受到关注。但在20个世纪90年代,邵逸夫医院的美方院长Hadley发现许多患者手术后,没有进行化疗,肿瘤治疗手段较少,邵逸夫医院需要一位医生来做肿瘤内科的工作。郑树和Hadley找到了潘宏铭,希望他把肿瘤内科建起来。一直希望从事外科工作的潘宏铭说,那场谈话深深打动了他,也让他认识到社会需求才是第一位的,“人的追求应该跟社会需求有一个好的契合点”,他说。

2001年,潘宏铭在《中华医学杂志》上首次全面阐述肿瘤内科的学科范畴,在国内最早推行“No meat,No cancer diagnosis,No cancer treatment”的诊治理念。在国内最早成立Tumor Board,推广并实施MDT模式,打造了“浙江省常见实体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科技创新团队”,推陈出新,提倡跨院跨省跨网MDT,引领了MDT治疗新格局。

此外,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率先在国内设立开展抗肿瘤药物的独立静脉配置中心,最早实行深静脉途径化疗,建立化疗专用医嘱系统,成立了国内首批肿瘤专科临床药师培养基地。

潘宏铭较早指出了活检的重要性,并在浙江省内最早开始进行内科系统活检操作及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并逐渐形成有邵逸夫医院特色的肿瘤内科综合微创诊治模式。

2012年,邵逸夫医院成为我国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全国90多家三甲医院领导及专家来到该院现场观摩。

从1996年开始,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在美国专家的指导下,每周三与肿瘤中心各科室联合举办多学科诊治讨论(MDT),在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领域站在了国内前沿。2010年与该院分子病理中心联合开展Her-2、EGFR、EML4-ALK、C-Kit、cMET、k-Ras、BRAF、MSI等数十个分子靶点基因的检测,是浙江省较强的、较规范的基因检测中心。

如今邵逸夫医院的肿瘤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的一部分,是浙江省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肿瘤内科。目前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多项。潘宏铭主持和参加临床试验170多项,主编《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肿瘤内科诊治策略》和《肿瘤内科合理治疗和用药技巧》,主持制定《中国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消化道肿瘤合理用药指南》,等等。

谈到学科建设,潘宏铭认为学科建设要紧跟国际前沿,还要重视队伍建设,要建立一个良性的竞争和培育机制,“而且人才的培养和研究不能是短期行为,一定是长期的。”

关注癌症患者家庭的教育

作为肿瘤专家,潘宏铭也十分关注我国癌症患者的身心状况。他认为,当前,抗肿瘤治疗已进入了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营养治疗作为其中重要一环,肿瘤患者营养规范化、系统化治疗迫在眉睫。去年年底,邵逸夫医院“全国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建设项目以高分通过验收。

同时,潘宏铭认为,大健康时代,预防癌症更加重要。“医生不能只看病人,一人得了癌症,要教育整个家庭,比如爷爷得了肺癌,要把子女都叫来一起谈话,告诉他们爷爷得了肺癌,这个家庭可能带有易感基因,家里人就要禁烟,让他们回去开个家庭会议,而且子子孙孙传下去……医生的责任是不仅要看这个病,更要提醒整个家庭做好预防”。

谈到伴随着邵逸夫医院走过的25年,潘宏铭记得刚到邵逸夫医院时,美方院长Hadley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You come here,the hope is coming(你来了,希望也就来了)。他说,这句话就是邵逸夫医院对他的影响,也是他来时的初心。

猜你喜欢

邵逸夫内科癌症
内转科型
BCAA代谢异常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FBP1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癌症“偏爱”那些人?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邵逸夫:多情人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