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林营林技术与效益
——以辽西低山丘陵区为例

2020-06-17王昊天张丽红

辽宁林业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丘陵区山杏辽西

王昊天,何 丹,王 玲,张丽红

(1.沈阳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2.辽宁省防护林建设与治沙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6;3.阜新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阜新 123000)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9年,全国退耕还林工程持续推进20 a,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 390万hm2,取得举世瞩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在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关研究发现农户对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情况并不乐观[2-5]。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陆续到期,在人地资源矛盾大、粮食主产区以及有大量劣质荒地的地区出现毁林复耕现象[6]。我国贫困人口的95%和大多数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和重点保护的地区[7],受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影响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退耕户家庭的收入变化、收入多元化、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等经济效益因素[8-11]和产权制度约束[12]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而造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决定了农户是否参与退耕林后续管护[13]。造林技术和树种选择直接影响到生态工程环境改善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14],因地制宜选择退耕还林技术模式有助于实现退耕还林综合效益最大化[15]。营造生态经济林既可以显著增加退耕还林农户的收益并激发其参与退耕林管护的积极性,又可以满足生态工程维护生态环境的基本需要,有助于保障退耕还林工程持续有效发挥生态功能。

辽宁省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16],辽西低山丘陵区作为生态脆弱区的典型代表,位于科尔沁沙地向东南侵入辽河平原最前沿,是全省经济最为落后、生态建设需求最为迫切、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17]。在极其严峻复杂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压力下,系统研究辽西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模式并科学评价综合效益,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1 辽西低山丘陵区区域概况

辽西低山丘陵区总土地面积3.2万km2,占辽宁省总面积的22%,主要包括朝阳、阜新、锦州和葫芦岛4市,作为内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400~1 200 m,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级降低,年均降水量400~500 mm,风沙、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在大凌河和小凌河的共同切割下,辽西低山丘陵区地形破碎,是辽宁省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和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地区。

为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脱贫,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在辽西低山丘陵区率先启动,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累计完成第一轮退耕还林13.24万hm2,占全省总任务的53.7%。退耕还林建设植被恢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为194.59亿元·a-1,是国家工程总投入的6.9倍[18]。辽西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因地制宜形成了营造山杏、枣、核桃等生态经济林的特色造林模式,并通过打造“朝阳杏仁油”、“北票金丝王大枣”和“建昌核桃”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取得规模效益。

2 辽西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林营造模式

2.1 山杏营造技术模式

山杏是生态和经济兼用型树种,作为辽西低山丘陵区的原生树木,抗寒冷、耐干旱性较强,优先用于退耕还林、荒山绿化、荒坡造林。山杏仁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山杏核壳可以生产活性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山杏种植区域覆盖辽西低山丘陵区,在北票市、凌源市、建昌县和阜蒙县等种植面积较大,“朝阳杏仁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山杏造林可采取植苗或直播两种方式,秋季植苗造林成活率较高。造林株行距1.5 m×3 m,初植密度2 220株·hm-2。采取山地鱼鳞坑整地,行向环山等高,上下行株间错开,呈品字形配置[19],每个半圆形鱼鳞坑尺寸为70 cm×50 cm×40 cm,在坑下沿修成20 cm高的拦水埂,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原则进行栽植[20]。根据树苗长势适当浇水,浇水期间应追撒两次尿素,施肥量为150 kg·hm-2,注意预防“倒春寒”、防治杏疔病。

2.2 枣树营造技术模式

枣树耐干旱瘠薄,凡土层厚度在40 cm以上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均能正常生长。栽植密度达到或接近1 800株·hm-2时,可纳入生态林造林面积。枣树生态经济林栽植技术模式以北票市金丝王大枣为代表,在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首先在北票市上园镇栽植并形成规模,种植区域由北票市辐射到凌源市、喀左县、阜蒙县、义县等。“北票金丝王大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利用野生山枣直接嫁接培养苗木或直接在原普通大枣树上高接换头,全面深翻后挖长宽深各60 cm 的栽植坑,捡出草根石块后回填熟土40 cm。造林株行距2 m×3 m或2 m×4 m,初植密度1 260~1 665株·hm-2,栽植时灌足水后覆膜保墒。苗木成活后进行低干矮冠整形,整体树高控制不超过3 m。施肥量比例为每生产100 kg鲜枣施入纯氮2 kg,五氧化二磷1 kg,氯化钾1.5 kg,结合施用农家肥和压青进行深翻扩盘,注意防治食心虫病害[15]。

2.3 核桃营造技术模式

核桃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胡桃科果木,属于乔木用材兼果树经济树种,核桃仁是医疗、保健的高营养坚果,核桃木材可用于制作高级家具和乐器。建昌县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成为“中国核桃之乡”,山核桃栽培面积1.2万hm2。“建昌核桃”、“雷家店薄皮核桃”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对核桃苗木主根进行修剪,修根后浸泡 12 h充分吸水,在300倍石硫合剂中浸泡1 min防止根系感染。栽植株行距为3 m×5 m或4 m×5 m。采取“888323标准”进行整地,挖长、宽、深各80 cm定植坑,定植前先垫30 cm有机肥料,然后回填20 cm底土,栽植苗木后再回填30 cm表土,最后浇足定根水。核桃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于核桃采收后开沟施用,追肥每年进行2~3次。在盛果期雄花芽开始膨大时疏除雄花,去雄量为90%~95%。核桃主要病虫害为腐烂病,春季在病斑处涂抹比例为 1∶2的20%过氧乙酸与水的混合液进行防治。幼树可弯倒埋入土中防寒,3年成树后每年10月中旬树干涂白减少冻害[21]。

3 辽西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林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经济林可以显著增加林草覆盖率,植被覆盖度比耕地提高42.6%,林下植物种类增加6~9种,土壤流失减少率37.5%[22]。直立的枝干截留风蚀中的沙粒,有效降低林内降雨强度,在1 m高度处可降低原风速60%,增加林中湿度8%~10%。基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并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23-25],得出山杏、枣树和核桃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分别为3.3万元·hm-2、1.86万元·hm-2和5.72万元·hm-2。

3.2 经济效益

在退耕还生态林的16 a补偿周期内,退耕还林农户的年均补助标准均为2 025元·hm-2。根据调研数据,进入盛果期后,栽植山杏平均产量1 125 kg·hm-2,销售价格按照8元·kg-1计算,产值9 000元·hm-2;栽植金丝王大枣平均产量为3 750 kg·hm-2,销售价格按照20元·kg-1计算,产值为7.5万元·hm-2;栽植核桃平均产量1 800 kg·hm-2,销售价格按照20元·kg-1计算,产值为3.6万元·hm-2。从单位面积效益看,种植金丝王大枣收益最高,分别为种植核桃和山杏的2.1倍和8.3倍。退耕还林补助占栽植金丝王大枣、核桃总收入的比例仅为2.7%和5.3%,通过栽植生态经济林可以显著降低农户家庭对于退耕还林补贴的依赖度。

如表1所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辽西低山丘陵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区域农林牧渔业占辽宁省比例却呈现显著递增趋势,特别是种植业占比由23.1%上升到31.1%,牧业占比由26.7%上升到41.5%,林业占比小幅减少。辽西地区作为辽宁省玉米主产区,通过种植玉米进一步拉长了畜牧业的产业链条,畜牧业在全省占比由26.7%上升到41.5%,辽西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工程以生态林为主,树木采伐率低,林业发展注重生态保护。

表1 2000-2018年辽西低山丘陵区农林牧渔业占比变化情况 %

注: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2001、2019年。

3.3 社会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2000-2018年),辽西低山丘陵区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调整变化,区域GDP由2000年503.3亿元增长到2018年3 282.6亿元,区域GDP年均增长率为11.1%,显著高于同期全省年均增长率,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于辽西低山丘陵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拉动作用。作为省内贫困人口集中地区,2000年辽西低山丘陵区人均GDP的平均值仅为4 565元,为全省人均GDP的40.7%,2018年辽西低山丘陵区人均GDP的平均值为31 207元,为全省人均GDP的62.1%,显著提升了21.4%,退耕还林工程在改善贫困人口福祉和推进地区脱贫攻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三大产业比例分析,第一产业占比由20.2%下降到17.5%,第二产业占比由39.5下降到34.1%,第三产业占比由40.3%上升到48.4%,整体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合理。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分析,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由73.9%下降到61.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由13.5%上升到1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从12.7%上升到18.8%。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有效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农产品精深加工、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转移。

4 讨论与结论

通过比较辽西低山丘陵区3种典型的生态经济林营造技术模式得出:山杏对于栽植的立地条件要求不高,对地形、土壤适应性较强,栽培管理技术简单,病虫害相对较少,后期管理投入少,非常适合荒山荒地低成本造林绿化。金丝王大枣树喜光性强,水肥要求较高,比较适合半干旱丘陵地区阳坡和半阳坡种植,盛果期投入管护成本和管护时间较多,适合退耕还林地块和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配套造林。与山杏和枣树相比,核桃对立地条件要求最高,喜光、喜水肥,防治病虫害投入成本较多,需要较高的林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通过对比辽西低山丘陵区3种典型生态经济林综合效益发现:在生态效益方面,栽植3种生态经济林对减轻地表风蚀和防治水土流失均具有显著作用,因地制宜栽植核桃产生的生态效益显著高于山杏和枣树;在经济效益方面,与栽植生态非兼用林杨树、松树只能通过采伐获得预期经济收益相比,栽植生态经济林可以每年获得经济效益,有助于激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管护的积极性,发展形成摆脱“雨养农业”束缚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减轻退耕还林补贴停发对于退耕还林农户生计的影响;在社会效益方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生态脆弱和脱贫攻坚双重压力影响下辽西低山丘陵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通过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释放的农村劳动力成为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跨越的重要力量。

推进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经济林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严格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加强生态知识教育引导,提高农户的生态保护意识,保障第一轮退耕还林补贴周期结束后工程的可持续性。二是探索岗位补偿新模式,通过设置“生态管护员”建设专业化经营管护队伍,引导退耕还林贫困农户深层次、多维度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维护。三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森林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和林下种植养殖技术,全面提升退耕还林农户管护生态经济林的能力水平。四是加强政策引导,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在保障农户自愿的基础上,为选择栽植生态经济林的农户积极提供政策帮扶和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丘陵区山杏辽西
山杏苗繁殖技术
浅谈丘陵区桥梁高墩施工测控系统应用
晋西黄土丘陵区深挖高填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山杏种子的冬藏处理
浅山丘陵区核桃周年管理技术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自然野生山杏与人工栽培山杏抗旱性对比
本溪地区山杏造林不同组成的生态特性研究
辽西地区慕容鲜卑汉化的考古学观察
提高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