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环城游憩带空间分布现状及优化研究
2020-06-17朱鹏亮邵秀英
朱鹏亮, 邵秀英
1.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2.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 山西 晋中 030619
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人数逐年增多,旅游消费需求日渐旺盛,我国的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曾经的走马观花式的大众旅游时代进入了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时代.环城游憩作为休息方式的一种,因其距离优势,逐渐成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度假、游乐的首选.
环城游憩带的研究最初起源于国外,如1972年美国旅游学家盖恩等提出了“都市旅游环带模式”的理论模型[1],1982年前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曾斯基在其文中提到了城市周边的娱乐带的建设是对城市化的一种弥补[2].国内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陈传康首先在文章中提出在环城地带开发康体休闲旅游[3].其后吴必虎首次提出了环城游憩带概念,并以上海的环城游憩带为例进行研究[4].魏小安提出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概念,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5].关于环城游憩带研究早期的文章多是概念界定[6],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展开了对北京[7]、天津[8]、南京[9]等大城市环城游憩带关于形成机制和空间结构优化[10]的实证研究.但目前我国缺少对二、三线城市环城游憩带的分析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太原市目前环城游憩地的基本分布情况,通过计量研究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现状,并对其做出优化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平均城市中心距离
平均城市距离即为各种类型环城游憩地到城市中心的平均距离[11].本文研究以太原市的迎泽公园为中心,测量环城游憩带里的各类型旅游资源到中心的距离,然后分别算出各类型游憩地到城市中心的平均距离,并做出比较分析.
1.1.2 回转半径法
使用ArcGIS进行作图,将太原市中心的迎泽公园作为圆心,确定好半径的空间尺度,以10 km的距离进行递增,做出太原市环城游憩带的回转半径图.算出各类型环城游憩地在不同尺度的分布数量,并应用Excel做出太原市环城游憩地的空间分布折线图,进行分析.
1.1.3 游憩地空间离散指数
游憩地的空间离散指数表示的是各类型游憩地受距离约束强度的大小,数值越大说明该类型游憩地在城市周围越分散,通过SPSS软件算出各类型游憩地的标准差和其平均城市距离的比值,即为游憩地的空间离散程度.
1.2 研究区域
结合太原市周边游憩地的具体分布情况和《太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2020 年)》,并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对核心城区进行界定,核心城区以外地方并且位于太原市内,则为本文的研究区域.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城市中心定位为迎泽公园,太原市的核心城区为中环线以内的区域,除去核心城区以内的区域,研究区域的各个区县包括迎泽区、小店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娄烦县、阳曲县、清徐县.
2 太原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
2.1 太原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样本库与分类
本文各类型游憩地的数据来源于太原市的《旅游志》和各区县的官方网站,最终共有71处环城游憩地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根据目前太原市各类型游憩地的实际分布状况,运用旅游活动属性和旅游资源属性交叉组合的复合分类法,对游憩地类型进行调整,综合归并为历史古迹类、自然景观类、人工娱乐类、休闲度假类四种类型.对太原市周边的71个环城游憩地进行分类,各区县的数量统计见表1.
表1 太原市四种类型环城游憩地统计表Tab.1 Statistics of four types of recreational places around the city of Taiyuan
通过太原市环城游憩地数量统计表绘制环城游憩地的数量占比图(图1),可知太原市各区县旅游资源类型中,历史古迹类游憩地的数量远远大于另外三种,占总游憩地数量的55 %,这与太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工娱乐类和自然景观类的数量占比各为21 %和18 %,其中数量最少的是休闲度假类游憩地,其数量占比仅为6 %.并依据所获取的信息,做出太原市各类型游憩地的空间分布图(图2~图5).
图1 太原市四种类型环城游憩地数量占比图
Fig .1 Proportion of four types of recreational places around the city in Taiyuan
图2 太原市人工娱乐类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图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recreational recreation area around Taiyuan City图3 太原市休闲度假类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图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recre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areas around Taiyuan
图4 太原市历史古迹类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图Fig. 4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recreational sites around historic sites in Taiyuan 图5 太原市自然景观类环城游憩空间分布图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around Taiyuan
2.2 游憩地空间分布
本文研究共收集了71个环城游憩地,游憩地的坐标获取来源于百度坐标拾取器,用ArcGIS制图,如图6所示
图6 太原市四种类型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图
Fig.6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four types of recreational areas around the city of Taiyuan
2.3 太原市环城游憩地样本空间统计特征
2.3.1 各类游憩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与离散程度
首先利用百度坐标拾取器软件,获取太原市各类型游憩地的坐标,应用ArcGIS将太原市地图配准之后,将71处环城游憩地的坐标输入其中,做出其游憩地的空间分布图.将迎泽公园作为太原市环城游憩的中心,测算出各个游憩地到中心的距离,进而算出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再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游憩的空间离散指数.
表2 太原市环城游憩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与空间离散指数Tab.2 Average urban center distance and spatial dispersion index of recreational area around Taiyuan City
由表2可见休闲度假类平均城市距离最小为23.93 km,并且其空间离散指数也最小为0.251 635 508.人工娱乐类平均城市距离最大为36.05 km,自然景观类空间离散指数最大为0.836 210 611.
2.3.2 回转半径与空间分布折线
图7 太原市71处环城游憩地回转半径分布图
Fig.7 Radius distribution of 71 recreational places around the city of Taiyuan
首先获取迎泽公园的坐标,运用ArcGIS,将其作为圆心画同心圆,各个半径的差值为10 km,做出太原市71处环城游憩地回转半径分布图(图7).通过观察图中各类型环城游憩地在不同半径的分布情况,总结太原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特征.
统计回转半径图中各个游憩地的分布数量,利用Excel软件,做出空间分布折线图(图8),其中将距城市中心的距离作为其横坐标,将统计出的游憩地的数量作为其纵坐标.通过折线图分析环城游憩地总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的差异.
表3 太原市四种类型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统计表Tab.3 Spatial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of four types of recreational places around the city of Taiyuan
图8 太原市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折线图
Fig.8 Polygonal map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al areas around the city of Taiyuan
3 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1 游憩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差异分析
通过表中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游憩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明显不同,休闲度假类游憩地距离城市中心最近,距离为23.93 km.而人工娱乐类游憩地则距离城市中心最远,距离为36.05 km,自然景观类与历史古迹类游憩地距离城市中心距离分别为28.97 km和32.21 km,介于中间.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类型游憩地分布的影响因素不同.休闲度假类游憩地因为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同时需要良好的区位以及便利的交通和高质量的休闲环境等,能让人们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休闲;自然景观类游憩地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同时历史古迹类游憩地由于人文历史的原因,受资源的约束性较大,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30 km左右;人工娱乐类游憩地考虑到级差地租[12],以及资源分布的影响分布在离城市中心较为远的地方,来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3.2 空间离散程度分析
游憩地的空间离散指数大小反映着其分布是集中还是分散[13].通过计算太原市游憩地空间离散指数,可知休闲度假类空间离散指数最小只有0.251 635 508,分布最为集中,由于休闲度假类游憩地较少,均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0 km的距离范围内.由于历史人文等条件的限制[14],历史古迹类游憩地的空间离散指数为0.545 046 455,分布较为集中.人工娱乐类与自然景观类空间离散指数较大,分布最为分散,且自然景观数量占比约为18 %.
3.3 游憩地随距离衰减程度分析
从太原市整体分布情况看,随着游憩地距离的增加,周边游憩地总数量随之减少,并呈现波浪式递减,期间虽有回升的现象,但总体趋势仍在下降.历史古迹类游憩地和休闲度假类游憩地主要处于50 km以内,呈现近城集中分布形态.人工娱乐类与自然景观类景区在近城和远城具有双集聚现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游憩地主要集中于0 km~60 km和80 km~90 km范围内,由于太原市自身的文化积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核心城区需要丰富的自然景观、人工娱乐与休闲度假,所以在该范围内游憩地数量较多.
4 太原市环城游憩带优化建议
通过分析太原市四种类型环城游憩地空间分布的特征,得出:各类环城游憩地中历史古迹类游憩地的分布数量是最多的,近乎覆盖太原市的各个区县.它的数量约占总游憩地数量的55%,这与太原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其中分布于晋源区内的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古晋阳城遗址、晋祠等是太原最为著名的历史古迹类游憩地.该地区游憩景点分布最为密集且品位最高,也是整个太原市历史古迹类核心环城游憩地之一.考虑到太原古县城、晋阳湖、“四山”(天龙山、龙山、蒙山、太山)的深度开发,可以将晋祠为头,绵延的“四山”为身,中间腹地的晋阳古城遗址为尾,形成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大型唐风晋韵的历史文化景区.
休闲度假类游憩地分布最为集中,其空间离散指数仅有0.251 635 50,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其数量最少,约占总数量的6 %,均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0 km的距离范围内,相比于其他类型游憩地,它的发展较为缓慢,成熟度较低.所以,应尽量加快该类型游憩地的发育,满足太原市民对城市周边休闲度假的需求,同时也能与其他三种类型游憩地遥相呼应.
人工娱乐类的空间离散指数较大为0.631 087 548,在太原市周边的分布较为分散.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人工娱乐类游憩地因其占地面积较大,同时考虑到级差地租和当地资源分布的影响,分布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以此来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太原市人工娱乐类游憩地虽然分散,但在清徐县仍有小聚集,这与清徐的特色醋和葡萄等有关,围绕此主题清徐县当地有醋文化博物馆、醋坊、醋工业园、葡峰山庄等人工娱乐类游憩地.其他区县可以学习参考清徐县,以核心优势为依托,以此来发展本地特色的人工娱乐类游憩地.
自然景观类游憩地以自然资源条件为基础,受资源的约束性较大,所以其分布最为分散,空间离散指数为0.836 210 611.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30 km左右.大部分自然景观分布于尖草坪区西北部、娄烦县、阳曲县、清徐县,位于太原市区建成区之外,因为那里得天独厚的的山水景观、优良的大气质量、完备的山林植被,是其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当加强该类型游憩地分布的区县发展,充分利用好其优越自然资源条件.
太原市的环城游憩带相比于国内其他大城市,游憩地的数量、知名度与核心竞争力均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开发中,应系统性地综合开发,同时也要保护好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15].同时加强太原市环城游憩带内各个游憩地之间的联系,联动发展,相互促进,以及推动各区县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
5 结语
依据太原周边游憩地的分布情况,利用复合分类法,将71处环城游憩地分为四大类型,运用ArcGIS软件,通过一系列计量研究方法得出太原市的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布的现状.其总体特征为:太原市周边的环城游憩地在距离城市中心越远的地方,数量越少,但并不是一味的减少.由于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在距离城市中70 km~90 km会有小幅度回升,但总体趋势仍为下降.根据所得数据,分析出太原市在周边40 km内为环城游憩地的主要分布地,在此范围内游憩地的类型丰富并且所占数量较多.由于太原市的历史因素,周边环城游憩地以历史古迹类为主,其数量占比达到了55 %,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为32.21 km.太原市周边的休闲度假类游憩地均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0 km的距离范围内,数量最少,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游憩地发展较为缓慢,成熟度较低.人工娱乐类游憩地距核心城区的距离最远,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为36.05 km,自然景观类游憩地的空间离散指数为0.836 210 611,其分布最为分散,两者在数量上分别占21 %和18 %.根据太原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优化建议:历史古迹类游憩地分布于各个区县且数量最多,在保证把历史古迹类游憩地做优做精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尖草坪区、娄烦县、阳曲县、清徐县的优越自然资源条件,促进自然景观类游憩在该区县发展.太原市周边的人工娱乐类游憩地,可以向发展较为好的清徐县借鉴,以本地区县的核心优势为依托,充分发展属于本地特色的人工娱乐类游憩地.而对于发展较为缓慢的休闲度假类游憩地,应当适当加大开发力度,满足太原市民的游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