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可视化对比分析
2020-06-17张爱卿高应蓓
张爱卿 高应蓓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I)作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CSR)研究的一个方面,最早始于Ferry(1962)[1]发表的文章Forms of irresponsibility,而后Armstrong(1977)[2]首次将CSI定义为“一种非法的或者合法但不具道德的行为,是一种忽略了社会总体利益、选择单方利益而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次优级行为决策”。
现有的研究在使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缩写词时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如“CSIR”(Timothy和Kristen,2012[3])、“CSI”(Lange,2012[4];Lin-Hi和 Müler,2013[5]),还有“CSiR”(Glavas,2016[6];Hamann,2019[7])。中国大陆对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的翻译也不尽相同,翻译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姜丽群,2014[8];刘非菲等,2017[9];李冬伟等,2018[10])、企业社会失责(杨继生和阳建辉,2016[11])或者企业不负责任行为,目前尚无定论。因为以“CSIR”搜索的文章多是混合动力电池的缩写,而且Lange(2012)[4]、Lin-Hi和Müler(2013)[5]的有关研究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领域是高被引文献,为避免造成混乱并且与主流研究保持一致,本文统一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缩写词表述为:CSI。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的主题比较零散,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研究者关注的CSI行为涉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公共卫生、人权和环境法规、对员工和供应商的不公平待遇等诸多方面(Kotchen和Moon,2012[12];Lee等,201913])。国外学者侧重于探讨影响范围比较大的环境安全与污染、财务造假、劳动保护缺失问题,如BP公司在墨西哥湾的原油泄漏事件、安然事件、巧克力种植园雇佣童工事件等;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因果关系,如Campell(2017)[14]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企业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纠正不负责任行为的后果,Schdiler和Edinger-Schons(2019)[15]结合案例实证分析了CSI行为产品危害的结果, Volgger和Huang(2018)[16]通过文献综述将酒店和旅游业中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归咎于个人,分为游客越轨行为和服务人员在工作场所的不负责任行为两类,从而对其进行排序。国内学者较关注理论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譬如姜丽群(2014)[8]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综述分析被引最多,刘非菲和梁岩(2017)[9]着重区分了企业不负责任行为中的故意行为和无意行为,李冬伟和黄祺雯(2018)[10]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概念和分类进行了探讨。
综上所述,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方面的研究亟待进一步系统化和提升,为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更加专业化的深耕与拓展奠定基础。本文拟采用文献可视化方法对国内外CSI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已有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的热点与方向。具体来说,本研究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通过将国内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将海量文献中的关键文献加以呈现,挖掘学科前沿,找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李杰和陈超美,2016[17])。笔者在2000—2019年WOS核心数据库中,以“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CSI”“CSiR”“Corporat*Social Irresp*”“Corporate*Irresp*”为关键词,将文献类型选定为学术论文,检索获得2002—2019年SSCI英文文献85篇;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企业社会失责”“企业不负责任”为关键词,在CSSCI数据库中仅搜索到中文文献11篇,因研究成果较少,故将中文研究的搜索范围扩大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或“企业社会失责”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将文献类型选定为学术论文,检索获得2005—2019年文献286篇(经核对,CSSCI中的文献已经包含于CNKI中)。
二、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文献发表情况比较分析
(一)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文献发表数量对比分析
根据搜索到的中英文文献制作的年份图(图1)可见,英文文献从2002年开始出现,逐年递增,共出现三次顶峰:2013年第一次顶峰有文献11篇,其中有8篇出自《商业研究》(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年10月的特刊,并成为此后CSI研究的高被引文献;2017年出现第二次顶峰,11篇文献中3篇出自同一作者Antonetti Paolo[18-20];第三次顶峰出现在2019年,从发表趋势上看,国外学者对CSI的关注热度并没有衰减。国内从2005年才开始有该领域的文献,于2012年达到顶峰后逐步回落,研究成果的数量虽然多于外文文献但从收录数据库看,高质量文献不多。
图1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文献数量对比图
注:根据中英文文献发表的年份绘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文献地域分布及主要机构与期刊分布
1.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文献地域分布情况对比。
从图2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英文研究成果的分布地域来看,文献最多的是美国27篇,占总量的31.76%;其次是英国14篇,占总量的16.47%;再次是德国、澳大利亚、中国、意大利、加拿大、新加坡、捷克共和国、罗马尼亚。前十名的文献总量为69篇,占总文献量的81.18%。
图2 英文文献地域分布图
注:根据中英文文献发表的国家绘制
2.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主要机构与期刊。
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见表1),位居第一的是克兰菲尔德大学,数量为3篇,第二的是英国的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共3篇,第三是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共2篇。 从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来看,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AMR、JBR、SMJ、JOM、JM等,哈佛商业评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领域的案例研究也位列其中。
表1 研究机构与期刊分布表
注:根据机构发表数量与期刊发表数量绘制。
三、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默认视图对比分析
运行CiteSpace,设置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时间范围为2002—2019,时间切片长度为3,网络裁剪法为最小生成树、修剪切片网、修剪合并的网络,选择标准为C,CC,CCV(2|2|20, 2|2|20,2|2|20),将WOS中获取的SSCI文献导入,得到国外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表(表2)。在该表中,词频越高,词频中心度越高。同时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图3中共有36个结点、47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74 6。模块化Q值为0.691 9(Q>0.3),当模块化Q值大于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聚类结果是显著的。当轮廓值(M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当MS值在0.5以上时聚类一般被认为是合理的(陈悦和陈超美,2014)[17][43]。平均轮廓值是各样本点轮廓值的平均数。这里的MS值为0.796 6(>0.7),说明该共现图谱聚类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
运行CiteSpace,设置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时间范围为2005—2019,时间切片长度为4,网络裁剪法为最小生成树、修剪切片网、修剪合并的网络,选择标准为C,CC,CCV(2|2|20, 2|2|20,2|2|20)将CNKI的文献导入,得到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关键词词频及中心度列表(表3)、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图4中共有27个结点、3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68 4,Q值为0.727 8(>0.3),MS值为0.631 3(>0.5),表明共现图谱聚类显著、结构合理。
表2 SSCI收录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文献关键词词频分析
表3 CNKI收录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
图3 SSCI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默认视图
图4 CNKI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默认视图
CiteSpace生成的默认视图(图3、图4)中的节点代表分析的对象,出现频次(或被引频次)越多,节点就越大。图3中节点最大的五个词分别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绩效”,与表2列举的前五个词相一致。从图4国内关键词共现默认视图中可以看出,节点最大的五个词依次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社会责任”“企业”“对策”“利益相关者”,与表3列举的前五个词一致。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共现关系,连线越粗表示共现关系越强,连线的颜色由深到浅表示文献时间从远到近的变化(陈悦和陈超美,2014)[17](73-76),研究热点是连线颜色浅的词汇。
从表2、表3的高频关键词排序和图3、图4可以看出,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的热点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热点相同之处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衍生出来的研究方向,就像本体与影子,成对出现、关系紧密,共现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词频和中心度都是最高。
第二,从微观层面,国内外研究都重视企业行为管理的作用,如“企业”“行为”等;从中观层面,也重视政府管理,如“政府”“规制”“治理”“共同领导”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建立;从宏观层面,国内外都注重“跨国公司”“跨国贸易”及“战略”的研究。
第三,均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共同关键词包括“利益相关者”。
第四,都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前因变量,关注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第五,都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结果变量,即CSI对企业的影响,尤其是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关键词包括“绩效”“财务绩效”,对企业声誉和企业发展的影响,包括“资源能力”“声誉”“竞争优势”“成本”“可持续性发展”。
第六,关注从消费者视角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后果及影响,其共同关键词包括“社会公众”“顾客满意度”“顾客报复”等。
(二)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热点不同之处
从国外研究来看: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前因变量的研究更加深入,其关键词包括“成本”“市场价值”“股东价值”等,契合“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及外延由窄到宽的发展过程,从“股东利益至上论”发展到“利益相关者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论”乃至“企业公民”。二是对消费者内在心理情绪的研究更为细致,其关键词包括“顾客满意度”“生气”“顾客报复”“个性”“联想”。三是国外研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整个过程包括“行为”“观点”“结论”“影响”,中介条件包括媒体“信息”和“揭露”。四是探索避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方法,包括“实证检验”“事件研究”“模型”。
从国内研究来看:其一,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与企业类型之间的内在关系,如“民营企业”“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其中尤为关注“食品安全”“食品企业”,说明国内比较关注与民生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其二,国内研究也开始关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如出现较多的关键词:“供应链”“双渠道”“资源能力”。其三,有文章专门关注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中的作用。其四,国内研究方法用得较多的是扎根理论。
四、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聚类对比分析
自动聚类标签视图(图5、图6)可以在关键词默认视图的基础上依据关键词相似度对其进行聚类,从不同角度展示出该领域研究的分布情况(陈悦和陈超美,2014)[17](75)。聚类越靠前,说明聚类越大。这里使用自动生成报告,得到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主题聚类,国外CSI研究共有6个主要聚类,国内CSI研究共有4个主要聚类,对比如表 4 所示。
图5 SSCI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聚类视图
图6 CNKI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聚类视图
通过表5对国内外CSI研究关键词可知,国内外CSI研究有一些类似主题聚类,例如国外#0和国内#3关键词都包括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内#1和国外#4关键词都包括“财务绩效”,但更多的是有所区别的主题聚类,以下将分别从国内外CSI聚类关键词(表5)、时间线视图(图7、图8),深入分析其主题聚类的差异。如表5所示,国内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热点词汇是“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国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热点词汇是“伦理”和“影响”。
表4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聚类对比
表5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聚类关键词对比
图7 SSCI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时间趋势图(Timeline)
图8 CNKI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时间趋势图(Timeline)
(一)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可以报告三类不同的聚类标签,TF*IDF加权算法、LLR对数似然率算法和MI互信息算法。其中TF*IDF算法取出的词语强调研究方向;LLR和MI取出的词语强调研究特点。如果出现标签名相同的情况,可以对比不同算法。
第一,#0聚类的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特点是“投资者的反应”。在聚类中贡献最大的文献是Lin-Hi和Müller(2013)[5]企业社会责任底线:预防企业社会责任缺失。Lee等(2019)[14]发现较高的CSI关注可以减轻CEO过度自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证据表明,投资者已经意识到CSI公司的不负社会责任的行为,因此,当过于自信的CSI公司CEO们囤积的负面消息最终出来时,这些投资者并不感到意外,减少了不可预料的负面信息进入股票价格,从而降低了股票价格崩盘的风险。
第二,#1聚类的研究方向为“探索性的方法”,研究特点是“所有者控制”,在聚类中贡献最大的文献是Antonetti P(2016)[18]的社会认同和企业不负责任:利益相关者惩罚意图的模型。Rothenhoefer(2019)[21]的研究结果表明:试图用积极的活动粉饰现有的弱点是没有用的,应该警惕一个单一的积极活动可能迅速修补企业声誉这样的观念;一个公司只有在避免令人担忧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从积极的CSR活动中受益;CSR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包括建立持续的良好行为记录;通过调查以及对建议、投诉或任何形式的利益相关者反馈的分析来收集和解释信息,可能是提高公司声誉的有效途径;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向CSR经理提供专门针对这些问题的培训而获益。Hamann(2019)[7]提出动态脱责模型,其贡献在于突出了“政治性社会责任缺失”的过程性特征,即解释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是如何被政治的关键要素所塑造的企业社会责任——通过谈判制定规则,并期望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实际上会逐渐削弱公共治理,导致企业采取损害弱势利益相关者的行动。
第三,#2聚类的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特点为“惩罚性意图”。聚类中贡献最大的是Antonetti(2016)[18]提出利益相关者惩罚意图模型,整合了CSI导致利益相关者采取惩罚行动的相关研究,如负面口碑导致的抵制行为(Grappi等,2013a[22];Sweetin等,2013[23]),同时也有研究证实联合抵制不是决定性的(Teoh等,1999[24])。Grappi等(2013b)[25]考察了负面口碑的三种形式:说负面的话、建议不要购买、败坏公司的声誉,以及消费者的抗议行为,不仅限于直接抵制(Klein等,2004[26];Hoffman和Müller,2009[27]; Lindenmeier等,2012[28];Yuksel和Mryteza,2009[29]),还包括写博客反对公司、参与纠察、努力阻止公司销售他们的产品、对公司采取法律行动、投诉,以及加入反对公司的集体运动。该研究解释了消费者对企业违规行为的负面道德情感反应是如何与他人关注美德、负面口碑和对企业的抗议相结合的。Sweetin等(2013)[23]使用心理学和哲学文献中关于惩罚的理论,并将它们与消费者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消费者认知的社会影响力对制止CSI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比起积极的CSR信息,消费者对负面的CSI信息更敏感(Sen和Bhattacharya,2001[30])。消费者抵制对企业利润率和企业形象有潜在的有害影响(Klein等,2004[26])。消费者联合抵制和类似的消费者抵制活动的发起者经常使用低成本的传播手段(Gueterbock,2004[31])和诱导情感的图像和信息内容(Parry等,2013[32])。此外,关于企业不当行为的媒体报道也包含类似的图片和信息。支持抵制的传播和新闻媒体的报道都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进而增加抵制的意愿,但消费者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义务转化为抵制和/或购买意愿的程度是受自身利益的限制的(Hoffmann等,2018)[33]。Trautwein和Lindenmeier(2019)[34]描述了消费者对社会不负责任行为的双渠道抗拒模型。该模型假设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情感反应和道德判断是消费者抵制、抗议意愿和负面口碑的驱动因素,二者之间存在条件中介关系。研究还分析了对道德产品替代品的偏好是否会缓和这种假定的中介关系。
第四,#3聚类研究方向是“劳资关系”,也是在利益相关理论支持下的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将会带来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的情感冲突,给企业带来不良的消耗,如增加反生产行为,增加员工的离职率。Xie和Bagozzi(2019)[35]认为,当公司行为不当时,情绪比态度更能促使人们决定对公司采取行动;无论是消极的道德情绪还是态度直接影响了参与伤害公司行为的意图,但每种反应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在确定消费者对公司的负面反应时,情绪和评估过程都很重要,但负面道德情绪起着比角色态度更重要的作用。
第五,#4聚类的研究方向是公司绩效,该聚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第六,#5聚类的研究方向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也有作者译作“不负责任的行为”,研究的特点是“消费者反应”。消费者反应即是不负责任行为的结果。由于在中文中社会责任缺失和不负责任词义之间有差异,不负责任行为包括“不做好事”和“做坏事”,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仅包括“不做好事”。
(二)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的LLR算法聚类标签说明中文文献的研究特点。
第一,#0聚类“中小企业”,研究者关注不同类型的企业,尤其关注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行为。与国外企业多是私有制不同,我国国有企业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资为背景的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负责任的主体,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中小型企业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第二,#1聚类“利益相关者”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民企”为核心。与#0聚类中关注中小企业一脉相承,民营企业介于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被国家强制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所以不强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否就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与否的讨论焦点。“财务绩效”即是究竟是“先有绩效表现才有社会责任”,还是“履行社会责任才有好的绩效表现”的问题,从“伯利和多德之争”开始就成为学界争议焦点,延绵一个世纪国内外的研究和争议仍未停息(沈洪涛和沈逸峰,2007[36])。
第三,#2聚类关注“食品安全”领域。从2008年国产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直至今日,民众对国产奶粉的信心都尚未恢复。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多发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机制、处理及后果,受到各领域学者关注,外部制度、法律、机制、保障等因素无法切实有效地运行、监控和保障食品安全时,食品安全缺失的问题就仍然需要被重视。
第四,#3聚类“企业公民”的研究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背景相一致,我国企业出海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为了获得在他国投资的合法性,通常以在他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关注“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员工、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履行“企业公民”的职责。
五、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关键词时间趋势对比分析
时间趋势图着重于描绘各个研究区域随时间的演变趋势和相互影响。
通过时间趋势图(图7)可以看出有关研究的演变情况:一是国外研究聚类出现的时间早晚,#3聚类劳资关系的第一篇引文出现最早。二是在抛物线升高的年份,该聚类的成果开始增多,到峰值即是最大篇数年份;在下降阶段,该聚类开始趋冷,关注度降低。三是在该聚类中的节点,出现了标志性文献(高被引文献和高中介性文献等),这些文献影响了整个聚类的走势,如#2惩罚意愿中出现的“绩效”引文节点最大。四是时间线视图中越是前沿的研究领域,时间线颜色越深,因此国外研究前沿是#0投资者反应、#1所有者控制和#2惩罚意图。
图8中可以看出:一是四个聚类中#0聚类“中小企业”最早开始出现,2005年有了该聚类的第一篇文献;该聚类中出现“企业”和“社会责任”节点最大,标志性文献影响了整个聚类的走势;研究的峰值出现在2008年关键词“企业”与“农民工”对应民工荒现象的研究。二是#2聚类“食品安全”的研究峰值出现在2008—2009年,“食品企业”“食品安全”“原因”“对策”对应国内关于毒奶粉、苏丹红添加剂等事件的研究。三是时间轴颜色越浅,越是研究前沿领域。图8中颜色最浅的浅灰色连线的#1利益相关者和#2食品安全是国内文献研究前沿。
六、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文献共被引及参考文献中心性对比分析
共被引分析是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知识基础和演进脉络的差异(李杰和陈超美,2016[17](142))。运行 CiteSpace,设置节点类型为引用文献,时间为 2006—2019年,时间切片设置为5年,选择标准为C,CC,CCV(1|1|20, 2|2|20,1|1|20)。将SSCI 数据库中的CSI研究数据导入,得到国外CSI共被引聚类图谱共26个结点,3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52 6,Q值为 0.698 7(>0.3),MS值为0.576(>0.4),说明该共现图谱聚类显著、结构合理。将 CSSCI(因为CNKI无法做共被引分析,仅对数据中包含的CSSCI文献做共被引分析),得到国内CSI共被引聚类图谱共87个结点,25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66 8,Q值为0.736 2(>0.3),MS值为0.343 9(<0.4),因为文献少,该聚类效果不佳。最终得到国内外CSI研究共被引文献频次排序 (如表6 所示)和共被引文献聚类图谱(如图9 、图10所示)。
从表7中可见,外文聚类的分布中有4篇论文出现在聚类#4中;从中文聚类的分布看,有6篇论文出现在聚类0#中。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高被引文献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异质性。
表6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共被引文献频次排序对比
图9 SSCI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作者共被引网络
图10 CSSCI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作者共被引网络
表7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参考文献中心性对比
(一)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高被引文献的相似性
从表7中可以看出,国内外高被引文献中都有Lin-Hi和Müller(2013)[5]、Müller和Krüassl(2011)[37],这两篇文献是高中心性文献,在结构上占据着结构洞的位置,在连接其他节点或不同的聚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陈悦和陈超美,2014[38](135))。这两篇文章各自对CSI行为进行了定义和分类,为CSI的研究设定了边界。
Lin-Hi和Müller(2013)[5]系统性地梳理了从1962到2012年的高被引文献,列表展示了各篇文章所用方法、对CSI的概念定义及主要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做好事的理念相联系,然而,除了做好事,企业也有避免做坏事的责任,以防止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如欺骗顾客、侵犯人权、破坏环境等。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做好事和避免做坏事。然而,CSI的问题以及相应的避免坏的责任并没有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得到充分的阐述。文章认为,对CSI调查问题的忽视构成了当前设计的严重缺陷。研究阐述了避免不良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感知之间的相关性,并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捕捉企业社会责任(做好事和避免坏事)、CSI和感知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Müller和Kraüssl(2011)[37]指出社会责任缺失的名声与股票价格的最大跌幅以及随后对灾难做出慈善捐赠的最大可能性有关。因CSI行为而声誉受损的企业希望通过参与慈善捐献活动来恢复自己的声誉(Kotchen和Moon,2008[12]),CSR成为企业进行形象管理的工具,具有类似于保险的功能,有利于提升企业抵抗负面行为影响的能力(Godfrey,2005[38]),有时还能改变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印象,甚至减轻社会对企业的惩罚(Godfrey等,2009[39])。但是CSI可能会对企业价值产生短期或长期的直接影响,尤其在发生某些造成大面积破坏的重大自然灾害后,那些曾有不良记录的企业股价会突然大跌,企业价值严重受损。
(二)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高被引文献异质性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中文作者的引用网络比较分散,最大引用网络的中心节点文献是综述类文章(姜丽群,2014[8]),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建立起理论体系和研究梯队。究其原因,一是国内研究是以国外研究为引领,没有超越国外研究的范畴;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比较隐秘,不经管理部门查处和媒体曝光,外界很难知悉,研究者很难获取一手资料;三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度量标准尚未建立。国外研究者基于的KLD(Kinder,Lydenberg,Domini Research & Analytics)、ESG(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数据库,国内研究基于的润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都是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国内学者虽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行为进行打分的方式进行研究,但尚未建立起类似的数据库。研究层次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如Lange和Washborn(2012)[4]提出的CSI归因核心模型和归因的扩展模型,构建了理论研究的框架;国内文献尚未提出开创性的理论框架,以案例分析和单一层次的实证研究为主,缺乏跨层次的分析研究。
七、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突变率检测可以了解有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发现某领域研究中具有前瞻性和挖掘潜力的研究主题,跟踪发展趋势有利于把握研究方向(石京民和李健,2019[40])。在共被引分析的指令页面运行 CiteSpace,点击突现(Bursts)进行检测。根据重点共被引文献的频次变动,确定国内外CSI研究的发展趋势。在 CiteSpace 中设置最小时间值为2,共检索到CSI突变文献1篇,Antonetti(2016)[18]突现值为3.19,该作者同年与Maklan合作的其他两篇文章也都是高被引文献:Antonetti和Maklan(2016a)[19]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CSI)导致利益相关者采取惩罚行动,如负面口碑产生的对CSI的抵制行为,但联合抵制不是决定性的。Antonetti和Maklan(2016b)[20]发现当CSI影响到远方的人时,我们会发现很难与受害者产生共鸣,也很难在情感上融入危机。受害者的社会身份与观察者的身份相一致时,观察者更有可能因为同情而产生愤怒,这些情绪驱动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缺失(CSI)的报复,通过实验确定集体自恋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关注个体层面的前因、中介和调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CSI的心理反应,同时也不能忽略环境的影响。
突现率最高的被引词有2个(如图11所示):ethic(伦理)突现强度为2.73,时段是2013—2014年;impact(影响)突现强度为2.77,时段为2014—2017年。
图11 SSCI文献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的被引突现词分析
国外研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伦理”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影响”。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外组织伦理的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是热点(王鸿宇和王伟,2018[4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的突变文献为0。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研究的成熟程度不足,CSSCI中收录的文献较少;二是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较为分散。
八、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首次运用CiteSpace工具对 2002—2019年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从文献的发表数量情况、地域分布及主要机构与期刊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关键词默认视图、关键词聚类、研究文献共被引及参考文献中心性等发现了国内外有关研究主题的异同之处,运用突变率检测手段认识了有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并确定了该领域研究中具有前瞻性和潜力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发现为该领域的理论提升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可以为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一,Corporate social irresponsibility应统一翻译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简称CSI)。该术语字面上看为“企业不负责任”,但企业不负责任表述的只是企业“不作为”,此为“缺”;如果企业从有作为到不作为再到主动忽视利益相关者利益,此为“失”。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这个名称更能体现该术语的实际意义与内涵。
第二,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在研究层次和研究主题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内有关研究更注重利益相关者、食品安全、企业公民等与企业应尽义务相关的微观企业治理问题;而国外的有关研究既聚焦微观的所有者控制、惩罚性意图、劳资关系、公司绩效等引发CSI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具体原因及后果,又注重中观的政府治理和宏观的战略层次理论构建。
第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理论视角从最初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逐步转换到利益相关者理论,未来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应更加重视利益相关者视角。根据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CSI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及回报,在原始资本积累期不计后果的行为或管理方式,CSI可以为企业获取到短期利润,但长期看来无法通过CSI获得持续回报。CSI长期积累的后果是,一旦被曝光,企业财务绩效会受到的一定时期的负面影响,一些企业会因此消亡。鉴于此,国内外研究者对CSI的前因、后果及中介变量都进行了大量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视角也从生产者转移到了利益相关者。在管理实际中不能因为这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并非非法”就放任自流,任其伤害利益相关者。
第四,研究方法应该更加多元化,过去的研究以质性研究、案例分析和单一层次的实证研究为主,未来跨层次的分析研究应该得到加强。国内外研究者从理论模型的提出到实证检验,经历了一个从现象抽象、案例研究与模型框架提出到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互相促进的发展过程。国外学者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构建了理论研究的框架;国内文献尚未提出开创性的理论框架,以跟随国外研究的前沿、案例分析和单一层次的实证研究为主,缺乏跨层次的分析研究。
(二)管理启示
第一,学界亟待统一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内涵及外延,为政策制定者、立法者及执行者提供依据,引导企业积极地预防和减少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第二,相对于企业做不做好事来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更应该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应重视企业社会效益,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企业的良心和底线,守得住责任底线的企业才能得到利益相关者长期的关注和合作。第三,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对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和处理国际纠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界更应该结合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来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立足于中国放眼世界,让有关学术研究成果为我国企业更好地迈向国际市场作出贡献。
(三)局限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局限在于:一是文献研究的范围局限于2002—2019年中英文文献,未来还可考虑增加其他语种的文献。二是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抽取数据集中的切片(slice)包含的是高被引文献,可能还有些被引率较低,但是也有价值的文献未涉及。三是每次使用该工具推荐的重点文章可能因为阈值(threshold)参数设置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四是中文文献被收录入CSSCI的文献不足导致和外文文献做对比时,被引文献还是外文文献占主要位置,说明国内对CSI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清晰地界定CSI的概念及其维度,确定CSI的判别标准及度量方法。第二,结果变量的研究方面,应跟踪关注CSI的长期影响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对CSI的反应。第三,应该继续深入探寻CSI的成因、结果及中介、调节变量的影响;第四,采取跨层次研究方法开展CSI的实证研究,综合考察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因素等对CSI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