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球后穴配合眼周穴位按摩改善视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0-06-17刘俊娥李连家
刘俊娥,李连家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聊城 252600)
视疲劳又称眼疲劳,主要症状包括眼痛、眼干涩、眼酸胀、视力模糊,甚至伴有头晕头痛、肩背酸痛、胃部不适、心悸失眠等全身症状[1-3]。近年来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使视频显示终端(VDT)如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等普遍应用于工作及生活中,有研究显示[4],用电脑工作超过4 h会显著增加眼睛不适,使用液晶显示器的电子书阅读器也会引起明显的视觉疲劳[5]。世界范围的智能设备成瘾导致以眼睛疲劳为主诉的患者日益增多[6-8]。持续的视疲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而针灸和按摩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在临床治疗视疲劳综合征中疗效显著[9-12]。本文应用针刺球后穴配合眼周穴位按摩及单用眼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综合征,观察及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从而为该病的早期干预提供方法和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招募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有4例患者因针刺后出现局部出血反应而放弃治疗,实际完成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8±12)岁;病程 2~36个月,平均病程(19.59±10.21)个月。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实际完成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9±11)岁;病程1~36个月,平均病程(21.46±9.9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 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分会眼视光学组颁布的《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13]中主观症状诊断标准,出现下述症状即可诊断为视疲劳。①视觉障碍见阅读或近距离用眼不能持久,出现一过性的视物模糊;②眼部症状见畏光干涩、灼热酸痛、泪液减少;③全身症状见头痛、头晕、易疲劳、记忆力减退,严重时甚至出现烦躁、焦虑及其他神经症状。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视疲劳的诊断标准;②无任何眼部外伤史及手术史,无结膜炎、角膜炎及其他眼病患者;③视力或矫正视力在正常范围(远视力≥1.0或至少1眼>0.8);④年龄14~65岁,性别不限;⑤无全身严重性疾病;⑥知情同意下,具备较高依从性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肾、肝、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②结膜炎、青光眼及其他眼疾或感染性眼病者;③年龄在 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患者;④在入组后有其他治疗的患者;⑤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5 脱落标准
①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治疗且临床资料记录不全患者;②依从性差或发生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针刺
取双侧球后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的定位取穴。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闭目,押手将眼球推向上方,刺手持毫针,针尖沿着眼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方,针身刺向视神经方向 0.5~1寸,留针期间不行针,30 min后出针,慢慢取出,用干棉球持续按压针孔1 min以上。
2.1.2 按摩
取攒竹、鱼腰、四白、太阳、睛明、瞳子髎、丝竹空穴,均参照上述标准取穴。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闭目,施术者坐患者头部后方,面对患者,采用点按法和指揉法。施术者用双手食指、中指指腹分别对应相应穴位进行点按。点按顺序为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瞳子髎、四白,每穴点按36下。施术者用双手食指、中指指腹分别对相应穴位进行指揉。然后用食指、中指指腹做揉法,频率50~60次/min,每穴指揉 36圈。然后双手食指、中指指腹行推坎宫手法36次,开天门手法36次,自眶下缘目内眦用抹法推向眼眶外侧,至太阳穴止,反复操作36次。最后,施术者双手对掌搓揉大鱼际至发热,扶于患者双目停留片刻。操作期间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适当调整时间及力度。
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治疗4周后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
2.2 对照组
予单纯眼周穴位按摩,取穴及操作方法同观察组按摩。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治疗4周后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主要观察指标
视疲劳症状积分量表,依据2005年李凤鸣主编的《中华眼科学》[14]中视疲劳症状所制定,共12项,每项分为 0 分(正常)、1 分(轻)、2 分(中)、3 分(重),并观察主要症状眼胀痛、干涩不舒、视物模糊。
3.1.2 次要观察指标
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的变化情况。在同一暗室、同一仪器下,由同一检查者进行。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5]中相关标准。
治愈:疗效指数≥90%。
显效:疗效指数为60%~89%。
有效:疗效指数为30%~59%。
无效: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数据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表1示,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下降(P<0.05),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对视疲劳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16.89±2.45 3.56±2.241)2)对照组 34 17.52±4.69 11.24±3.981)
3.4.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表2示,两组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眼胀痛、干涩不舒、视物模糊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症状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眼胀痛 观察组 32 2.65±1.32 0.36±0.871)2)对照组 34 2.83±1.82 1.58±0.741)干涩不舒 观察组 32 2.49±1.50 0.28±0.571)2)对照组 34 2.52±1.91 1.25±1.341)视物模糊 观察组 32 1.36±0.82 0.15±0.291)2)对照组 34 1.28±0.73 0.69±0.521)
3.4.3 两组治疗前后BUT、SIT、FL比较
表3示,两组治疗前BUT、FL、SI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UT、SIT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 F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UT、SlT、FL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UT、SlT、FL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BUT(s) SIT(mm) FL(分)观察组 32 治疗前 7.14±2.15 8.44±6.23 0.72±1.15治疗后 9.83±4.211)2) 11.75±7.931)2) 0.21±0.151)2)对照组 34 治疗前 7.23±3.47 8.39±2.35 0.82±0.41治疗后 8.43±4.581) 10.13±6.851) 0.54±0.431)
3.4.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4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4.1 视疲劳的病因病机
中医文献中无视疲劳之名,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七窍门》中称之为“肝劳”,后世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系用目不当,持续注视近物,眼过度劳累,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郁阻目络、目系失养而发病[16-18]。
4.2 球后穴治疗眼病的机理
本研究针刺的球后穴属于经外奇穴,位于眼眶下缘的外1/4与内3/4的交界处,解剖组织从外向内依次是眼轮匝肌、眼眶的蜂窝组织和眼肌,相伴行的神经和血管有眶下神经、面神经和眶下动、静脉的分支,动眼神经下支,眼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眶下动、静脉等,此外视神经和交感神经纤维也都经过球后穴[19]。针刺眼周神经和视神经,可以刺激上述神经元,从而调整和激发神经纤维的相关调节,同时促进患者的泪液分泌,缓解眼睛的干涩等症状,调节眼部神经系统及血运情况,从而改善视力疲劳[20]。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球后穴位于眼睛局部,近部取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理论。近年来针刺球后穴治疗眼病方面也有报道[21]。张鸥[22]运用针刺球后穴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运用五步疗法分别为鼻上斜视转睛、徐缓压力进针、转针内上推进、深达眶内球后、肌肉圆锥留针5个步骤针刺操作,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赵庭富[23]针刺球后穴治疗近视眼210例,在取穴原则上,左眼近视者取右眼的球后穴,右眼近视者取左眼球后穴,若双眼均近视者,则先取视力较好的一侧治疗,再取视力较差的一侧,行常规针刺,留针过程中,使用“虎头摆尾”的行针手法加强刺激,临床效果显著。陈莉萍等[24]针刺球后穴治疗眼外直肌轻瘫和外展神经炎病案,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武玉和等[20]采用针刺球后穴治疗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患者60例,治疗组针刺球后穴,行平补平泻的手法,进针 0.5~1寸,针刺后不宜提插;对照组采用噻吗心安眼药水滴眼,每次 1~2滴,每日 2次,两组治疗 30 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疗效肯定。
4.3 按摩治疗眼病的机理
因眼周解剖组织的复杂性,临床上常采用按摩的方法来治疗眼部疾病,按摩可以加快眼部血液的运行,舒缓眼肌紧张,并提高交感、副交感神经以及视觉中枢的兴奋性,从而改善眼部疲劳状态。罗银星等[25]运用穴位按摩疗法治疗视疲劳患者51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施图伦滴眼液配合按摩疗法,按摩穴位取睛明、攒竹、太阳等,每日 1次,每次治疗 15 min,对照组单纯使取施图伦滴眼液滴眼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4.50%,其治疗组的症状积分也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赵素琴等[26]运用施图伦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儿童 VDT视疲劳患者106例,治疗组采用按摩眼周穴位,同时配合施图伦滴眼液,每日治疗2次,对照组仅采用施图伦滴眼液点眼,每次1滴,每日3~4次,治疗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91%,治疗组总有效率96.23%,疗效显著。本课题选取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瞳子髎、四白穴进行手法按摩,以上穴位均为局部取穴的应用,可以调节眼局部血液循环,以疏通经络、益气养血,缓解视疲劳的症状。
4.4 临床应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刺球后穴配合眼周穴位按摩及单纯眼周穴位按摩治疗视疲劳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缓解眼肌疲劳。眼周穴位按摩易于掌握,临床疗效可靠,在研究中发现患者多为应用VDT的工作人员,用眼过度不可避免,故在眼周穴位按摩时嘱患者学会按摩手法及穴位,疗程结束后患者自行按摩,可有效预防视疲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