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腕踝针配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表面肌电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2020-06-17胡怡佳黄任秀曾懿懿韦新艳刘家佳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腕踝针肌电肌张力

胡怡佳,黄任秀,曾懿懿,韦新艳,刘家佳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柳州 545001)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1-3],是由于发育中胎儿和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4-6],其中痉挛型脑瘫患者约占 60%以上。痉挛型脑瘫患者由于肌张力增高,小腿三头肌紧张,跟腱挛缩,导致步行时触地面积小,肌肉协调性差,从而导致患者平衡能力差,易跌倒,容易导致意外的发生和带养的困难[7-8]。笔者所在团队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此类型脑瘫患者加用腕踝针治疗,并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患者均为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痉挛型脑瘫患者,且均能独立行走。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观察组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表面肌电值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参照《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4]中的诊断及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和分型标准;②年龄≤6岁;③能独立行走3 m以上;④家长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配合治疗。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4 排除标准

①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坚持配合治疗者;②患有其他影响表面肌电值及平衡能力的疾病;③有癫痫、其他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外伤、骨折等;④正在进行其他治疗影响本研究结果。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康复治疗。

2.1.1 运动疗法

主要采取Bobath疗法、ROOT疗法及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每次40 min,每日1次。

2.1.2 作业疗法

以改善精细动作障碍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为主,针对障碍点采取一对一治疗模式,以引导主动训练为主,被动训练为辅,每次30 min,每日1次。

2.1.3 推拿治疗

理筋整复,疏通经络,点按穴位,理肝经,理脾经,拿五经,点按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每次30 min,每日1次。

2.1.4 生物肌电反馈治疗

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增强模式取胫前肌、臀大肌上部,放松模式取小腿三头肌,每次30 min,每日1次。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腕踝针治疗。取上2(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即内关穴部位)、上5(腕背面的中央,即外关穴部位)、上6(小指侧尺骨缘背),下 4(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步点)。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择0.25 mm×25 mm毫针,选定进针点后,以押手固定在进针点的下部,并且拉紧皮肤,刺手拇指在下,示指、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 15°~30°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平放,使针身呈水平位沿真皮下进入0.5~1寸。最后用医用透明3M胶布将针固定,每次留针1~2 h。

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表面肌电检测

表面肌电仪的表面电极设置为 Ag/Agel,通过肌电信号前置放大肌电图。灵敏度 0为 0.1 μV,阻抗在100 ΜΩ以上,采样频率每秒2048位,共频宽10~500 Hz,增益100。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旋前圆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检测3次取平均值[9-10]。

3.1.2 Berg平衡量表评分

包括从坐位到站、站位到坐位、转移、独站、独坐、闭眼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两脚一前一后站立、单腿站立、360°转身、转身向后看、站立位时从地面捡起物品、站立位时双脚轮流放置到板凳、上臂前伸14个项目。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由同一名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测试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比较

两组治疗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18.38±3.72 15.02±3.151)观察组 37 19.03±3.95 11.89±3.071)2)

3.3.2 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 Berg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19.76±4.33 23.14±4.211)观察组 37 20.05±4.76 26.28±4.071)2)

4 讨论

痉挛型脑瘫多因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因素所致,为全身性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力不足,存在异常的姿势及运动模式,日久局部关节挛缩,又加重了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异常[11],常规康复治疗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确实对降低肌张力、抑制异常姿势、增强肌力有一定作用[12-14],但仍存在较多治疗难点,故力求探索更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脑瘫,以提高临床疗效。

脑性瘫痪归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范畴[15-16],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精血不充,四肢不荣所致[17-18];肝血不足,血不荣筋,则出现筋脉拘急等症[19],临床以养肝益肾、舒筋通络为主。从近10年文献报道来看,传统中医疗法对此病多采用针刺[20-21]、穴位注射[22-23]、推拿[24-25]等多种方式,但针刺无论从头针或体针来看,其取穴较多、疼痛较明显、患者哭闹不配合也使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不断有医者尝试从十二经络皮部理论入手,而腕踝针疗法原理恰恰就属皮部理论中的一部分,属远道取穴的轻浅刺法[26],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调节思路,目的在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27]。脑瘫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损伤后,常常存在肌肉张力异常,在人为被动活动下更容易产生刺激性紧张使之增高,而异常增高的张力又阻碍着肢体的正常运动。有学者认为,腕踝针是通过皮下针刺对神经末梢传导而引起作用,使病灶部位血液循环畅通从而起到缓解或消除局部痉挛的作用。采用腕踝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尖足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腕踝针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尖足步态,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及痉挛程度[28-29]。以上报道虽为小样本临床研究报告,但治疗效果颇佳,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残疾的预防和康复救助日益重视,中残联对脑瘫等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日益增加,科研方面也相继有关于中医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显著的报道[30-31]。本研究所用的腕踝针法是一种在传统针灸学理论指导下,在治法上进行补充的新针灸疗法[32]。手三阳经及足三阳经是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常用穴位,上5、上6、上2、下4依次位于用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上,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上述穴位可以降低上、下肢肌张力,缓解筋脉拘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肢体功能得到恢复后,肢体协调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步行时的平衡能力。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运用腕踝针配合康复治疗能较好地降低肌张力,改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整体运动机能,且腕踝针选区少、操作易、见效快、痛苦小、应用方便,更利于患者及家长接受,值得在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腕踝针肌电肌张力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合与肌电研究
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肌电图的影响
腕踝针通过提高血清β—内啡肽水平治疗腰肌劳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