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与留针时间的关系
2020-06-17花冬兰李丹丹庄凤玲沈蕾蕾
花冬兰,李丹丹,庄凤玲,沈蕾蕾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淮安 2233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若未能及时治疗,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2]。西医治疗多采用降脂降糖药物,但此类药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长期疗效较差且存在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不耐受[3]。传统中医学认为,针灸有行气活血、调整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够有效调节脂质代谢进而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4-5]。然而对于针刺时留针时间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的关系未见报道,笔者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留针时间对治疗疗效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27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3例)及对照组(114例)。观察组中男68例,女45例;平均年龄(42±6)岁;BMI(25.62±3.74)kg/m2;轻度 29例,中度53例,重度31例。对照组中男70例,女44例;平均年龄(42±6)岁;BMI(26.14±4.01)kg/m2;轻度32例,中度 50例,重度 32例。两组患者性别(χ2=0.036,P=0.850)、年龄(t=1.118,P=0.264)、BMI(t=1.010,P=0.312)、严重程度(χ2=0.246,P=0.8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6]中标准。①无饮酒史或折合乙醇量低于 140 g/周;②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③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形、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患者肝区不适或有隐痛,食欲减退,乏力,舌苔白腻。
1.3 纳入标准
①入组前半年未服用药物治疗;②单纯性非酒精脂肪肝患者;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伴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完成研究;②有长期饮酒史或病毒性肝炎患者。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控制饮食及适当运动,控制体质量,对于存在明显肝损害、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者,给予二甲双胍、瑞舒伐他汀及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
2.1 观察组
取内关、肾俞、太冲、太溪、天枢及足三里、关元、丰隆、三阴交、曲池、阴陵泉、合谷。采用0.35 mm×40 mm毫针,常规消毒后行针,其中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穴采用提插泻法,足三里、关元、肾俞采取提插补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次,10次为 1个疗程,完成1个疗程后休息5 d,治疗6个疗程。
2.2 对照组
针刺得气后留针时间为 15 min,其余操作同观察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血清学指标
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上层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红素(TBIL);采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清白蛋白(ALB)水平。
3.1.2 中医症状评分[7]
中医症状评分包括乏力、腹胀、胁痛、肥胖、神疲,各个症状评分分值为0、2、4、6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3.1.3 肝脏脂肪分量值测定[8]
采用Discivery 750 W 3.0 T高磁场扫描仪(美国GE公司)测定患者肝脏脂肪分量值,测量时患者禁水4 h,练习呼气末屏气,根据患者屏气时间的长短调整扫描的层数、厚度。图像由放射科高级医师分析,在脂肪分量图像上画出感兴趣区,系统自动生成感兴趣区的脂肪含量值。勾画感兴趣区时需避开病灶、大血管、大的胆管,远离肝脏边缘,测量 3次,取平均值作为肝脏脂肪分量值。
3.2 疗效标准[7]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血脂及肝功能恢复正常。
有效:症状体征减轻,BMI有所下降,肝脏超声图像有所改善,ALT下降超过50%,TG下降超过20%,TC下降超过10%。
无效:症状体征、BMI无改善或症状体征加重,超声图像无变化或脂肪浸润加重,ALT、TG、TC下降低于50%、20%、1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例数等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8%(χ2=3.974,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ALT、AST、ALB及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 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ALT(U/L) AST(U/L) ALB(g/L) TBIL(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13 84.26±17.33 47.93±8.361)2) 77.43±14.78 38.10±7.201)2) 26.72±3.53 44.29±5.781)2) 334.71±68.25 86.26±22.071)2)对照组 114 83.18±15.42 56.47±9.051) 75.48±15.49 47.38±8.091) 27.44±3.25 38.57±4.631) 351.27±74.38 109.82±19.711)t - 0.496 7.386 0.970 9.131 1.598 8.225 1.748 8.480 P - 0.620 <0.001 0.332 <0.001 0.110 <0.001 0.081 <0.001
3.4.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3.4.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3.4.5 两组治疗后肝脏脂肪分量值比较
两组治疗前肝脏脂肪分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脏脂肪分量值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s,mmol/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s,m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TC TG LDL-C HDL-C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13 7.08±1.19 3.58±0.451) 3.76±0.79 1.25±0.321) 3.78±0.92 2.58±0.541) 1.03±0.31 1.31±0.321)对照组 114 7.12±1.21 4.64±0.501) 3.72±0.74 1.83±0.371) 3.69±0.85 2.91±0.481) 1.07±0.35 1.22±0.361)t - 0.251 16.792 0.394 12.635 0.765 4.865 0.912 1.991 P - 0.802 <0.001 0.694 <0.001 0.444 <0.001 0.362 0.047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13 24.57±5.77 12.36±3.421)对照组 114 23.53±5.96 17.48±3.901)t - 1.336 10.519 P - 0.182 <0.001
3.4.6 肝脏脂肪分量值与血脂指标相关性分析
肝脏脂肪分量值与血清TC、TG、LDL-C均呈正相关(r=0.689,P<0.05;r=0.717,P<0.05;r=0.403,P<0.05);肝脏脂肪分量值与HDL-C呈负相关(r=﹣0.340,P<0.05)。
表5 两组治疗后肝脏脂肪分量值比较 [M(Q1,Q3)]
图1 肝脏脂肪分量值与血脂指标相关性散点图
4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一种多代谢性疾病在肝脏的表现,其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存在密切联系[9]。有研究[10]指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安全。西医治疗主要应用保肝、降脂治疗,配合饮食管理及运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保肝药物如双环醇及熊去氧胆酸均对肝脏有直接损害作用,加重患者肝脏负担。随着传统医学的发展壮大,传统中医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中受到临床研究人员的认可[11]。非酒精性脂肪肝属中医学“痰浊”“肋痛”范畴,病位在肝肾脾,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损、痰浊阻滞,最终形成湿痰瘀阻、堵塞肝脏脉络从而导致脂肪肝[12]。因此化痰祛湿、疏肝健脾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原则。传统针刺具有行气活血、健脾疏肝及降低血脂、调节免疫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果。但目前未见关于针刺留针时间与治疗疗效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选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留针时间治疗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疗效较好,表明留针时间较长者治疗作用更加持久,效果明显。AST、ALT、ALB及TBIL均为临床上常用指示肝细胞损伤的指标,其水平的变化反映患者肝损伤程度[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AST、ALT、TBIL异常升高,ALB明显降低,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细胞已存在病理损伤,两组治疗后血清 AST、ALT、TBIL水平下降,而ALB水平升高,说明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好转。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延长留针时间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肝功能异常指标,修复肝细胞病理损伤。实验表明[14-15],针刺丰隆穴能够降低血清TG水平,针刺足三里能够降低血清TG及TC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TC、TG及LDL-C水平均下降,HDL-C水平升高,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且本研究结果显示,留针时间为30 min患者血脂指标改善程度优于 15 min患者,可能与针刺持续刺激穴位,增强降血脂作用有关,且留针时间延长对交感神经刺激作用延长,促进细胞内脂肪分解效应,达到降脂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表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肝脏脂肪分量值为评价肝脏脂肪含量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肝脏脂肪分量值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留针时间与增强脂质代谢存在联系。相关性分析显示,肝脏脂肪含量与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表明肝脏脂肪含量值主要与血清血脂指标相关。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效果较好,能够明显降低肝脏脂肪,恢复肝脏功能,且留针时间30 min疗效优于15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