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思考
2020-06-1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健全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担当履职尽责、推进改革发展、保障储备安全,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近段时间以来,按照山西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的总体思路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两决定一意见”整体部署,围绕构建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统一的地方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推动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经过深入学习研究,紧密结合粮食和物资储备新形势新变化,梳理思路,完善对策,初步形成四方面思考意见。
一、聚焦储备安全核心职能,全面把握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百价稳。山西是粮食产销平衡区,但“产粗吃细”,小麦、稻谷等口粮自给率不到50%,食用油对外省依存度高达80%以上,玉米和杂粮有余,年调出量80亿斤至90亿斤,呈现品种失衡问题。同时,优质、健康的粮油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社会消费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需要,优质产品供需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粮食生产、做好粮食储备意义重大。与此同时,山西安全稳定形势虽然持续向好,但灾害事故仍时有发生,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管好物资储备,保障救灾和应急所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粮食流通整体看,山西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但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不足,缺少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从群众粮食消费需求看,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吃便利”转变,更加注重多样化、个性化,更加注重绿色有机、安全营养。因此,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优质粮食,已经成为山西粮食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物资储备品类不全、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充分暴露。储备结构亟需优化调整,储备形式也由“产品储备为主”向“产品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并重”转变。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下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健全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的通知》,对健全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紧紧把握改革机遇,因势利导,变压力为动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
二、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山西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是供给结构矛盾突出、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粮食行业科技人才不足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何破解山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发力。
(一)压实责任,全力抓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我们要认真总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和考核工作经验,持续优化考核指标,突出重点事项,不断提高考核的精准性、导向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压实各级政府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稳定粮食自给率,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把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纳入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同步实施,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适时通报考核结果,并作为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标杆引领,大力推动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把优质粮食工程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和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有力载体,并将“五优联动”贯穿于粮食产业发展全过程。优质粮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加快实施“优粮优产”,支持示范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采取优质粮食订单、种植基地建设、土地托管流转等方式,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实现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动优粮优储,充分运用现代储粮技术,保障优质粮食储存品质,增强市场议价能力。推动优粮优加,坚持以加工企业为主体,推动主食糕品产业化,开发名优特新产品,不断提升粮食加工转化率,增加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推动优粮优销,进一步拓展产销对接渠道。要加大对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组织领导,管好项目资金,加强督查考核,压实工作责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任务,确保项目经得起考验,成为“样板工程”。
(三)加强引导,助力粮食企业发展壮大。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加快建立以提质为导向的涉粮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合理提高政府投入,增强政府投入刚性。支持粮食龙头企业发展,集中培育壮大一批基础好、创新强、效益优、辐射带动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将其纳入全省产业振兴发展大盘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加大精深加工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力度,打造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排头兵”。发挥粮油企业标准引领作用,开展粮油产品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形成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强强联合,以资本为纽带,以股份合作、工序衔接、产销对接等方式,组建粮食产业创新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企业共建共享、抱团发展。鼓励和支持山西粮油集团、太原市粮食系统退城进郊,盘活现有资产,建立集储存、加工、交易、物流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物流园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装备向园区集聚。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的骨干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稳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和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四)提质增效,把“山西小米”品牌擦亮打响。在做优质量方面,推广“六统一”模式,重点实施统一育种、供种,推广谷子机械化种植,建设5 个千亩以上高标准示范基地;以企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突破,全面建成30万亩高标准绿色有机基地。加强谷子产品、仓储运输等标准建设,强化产品质量评比监测,建立可追溯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管理。在做深加工方面,积极融入“中国好粮油”行动、全省农产品十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创新产品技术,走出品牌发展新路径。支持企业开展项目攻关和技术改造,在营养功能研发、主食化推广、适口性改善等方面下功夫。在创新营销方面,坚持线上建网、线下联网,线上线下同步布局。今年着重做好线上推广工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山西小米”天猫旗舰店、京东自营店,鼓励联盟企业开设网上商店,运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平台拓宽营销渠道。继续搭建省际间、企业间合作平台,组团参加全国性展销活动,举办“山西小米”重点城市推介会,打通市场推广与终端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当地经销网络作用,在销售平台和渠道上实现新突破。在做强联盟方面,完善联盟章程,规范品牌标识使用办法,制定联盟企业综合评价办法,完善联盟企业的综合评价、准入退出和激励约束等制度,维护品牌形象。指导联盟企业实行差异化发展,规范产品定价机制,确保联盟企业良性发展、互促共进。发挥“山西小米”品牌建设示范作用,带动优质杂粮产品和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小杂粮王国”成色。
三、着力构建“四种机制”“三个体系”,切实提高储备管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体现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我们应结合实际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要建立“四种机制”“三个体系”。
(一)建立统一的储备物资品类规模调整机制。从前段时间储备物资摸底情况来看,山西省物资储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储备物资相对分散。全省省级储备物资由多家省级政府部门承储,紧急情况很难实现统一、高效调度。二是物资品类、规模亟需调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储备物资的品类、规模已不能完全适应应急保障需要。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不仅暴露出在医疗物资储备上的短板,而且也暴露出其他重要物资储备方面的不足。三是仓储设施利用率不高。近年来,部分省级粮食储备库成为空库,出现有仓容无储备的现象。但由于缺乏统一布局,部分地方仍在新建各类储备设施,造成重复投资的问题。因此,省级层面亟需建立统一的储备物资品类、规模调整机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综合考虑需要与可能,科学调整品类、规模、结构、布局,统筹加强各类物资储备保障,确保在关键时刻能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二)建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互补充,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相互结合的储备机制。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储备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结合。但是,这四级储备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优,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服务全省发展大局出发,我们要主动作为,对各级储备的功能定位、品类规模进行研究,制定支持企业落实储备责任的激励政策,加快建立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互补充,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相互结合的储备机制。
(三)建立产品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平战转换机制。要综合考虑储备需求峰值、生产能力动员以及必要的冗余备份,运用国家局信息网络平台、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合理确定实物储备规模和能力储备水平,加快建立产品储备和产能储备相结合的平战转换机制。在产能储备方面,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国有企业作用,省、市、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政企合作关系,确保紧急状态下可以马上启动、马上生产、马上投用。
(四)建立协同联动的应急物资调拨机制。由于储备条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限制,面对突发灾害,仅仅依靠一个地区的自身能力,往往难以保障应急物资需求。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推动建立省际间、省市间、市和市之间的应急物资调拨机制,避免因物资保障不足造成的损失。要强化预警监测,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加快建立协同联动的应急物资调拨机制,实现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快速响应、保障到位。
(五)建立统一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体系。目前,全省储备基础设施功能不尽适应、布局不够科学,甚至存在利用率不高、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体系,加大各类储备设施整合力度,统筹优化储备仓库布局,完善储备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和技术规范,推动构建省级核心节点、区域性重要节点以及若干支点相匹配,多层次、立体化的省级储备基础设施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目标。加强政府投资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做好各类储备基础设施利用、维护和安全工作。
(六)建立物资储备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山西省积极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修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立法进程不断加快,但较发达省份而言,步子还不够快,差距还比较大。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山西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山西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等“一法一规一批制度”的起草出台,加快建立物资储备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法治思维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七)建立物资储备的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加快建立物资储备的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把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两个意见”落实好,协调大专院校开设物资储备专业,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教育,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科技与人才创新的“马拉松”比赛中确保“不掉队”,努力实现“并跑”,争取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