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特点
2020-06-17陈荣,李勇
陈 荣,李 勇
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 遂宁62900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的疾病[1]。早期常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随着病情发展可诱发髋关节周围结构纤维化和软骨退行性改变等,因其无典型症状,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3]。目前临床主要采用X线和CT诊断,可显示骨结构改变,但其不能显示软骨、滑膜、骨髓及肌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近年来,MRI逐渐被应用于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其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充分显示软骨、滑膜、骨髓及肌腱改变[5]。临床对CT和MRI诊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影像特点详细报道较少,目前尚未有研究分析CT对关节面病变检出率较低的原因。为提高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本研究将CT和MRI用于诊断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中,并观察其影像特点,分析CT检出率较低原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0~60岁(37.28±6.33岁);病程4月~10年(4.80±1.17年)。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标准[6];年龄20~60岁;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实质性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者影像学检查;椎间盘突出、风湿和类风湿及外周性关节炎;髋关节创伤史及关节内感染者;股骨头坏死。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128层扫描机及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Avanto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1.2.2 方法 CT检查:取仰卧位,采用扫描,参数:矩阵512×512,螺距1.0,准直0.6 mm,扫描方式:各向同性。对所得图片采用工作站处理,层厚0.6 mm,重组间隔50%,给予多平面重建法观察。MRI检查:取仰卧位,采用MR扫描。范围:行横断面T1-TSE、T2-TSE序列及冠状面T2WI-TSE序列、PDWI断面及冠状面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扫描参数:横断面T1-TSE:TR598ms,TE11ms,矩阵256×256;横断面及冠状面T2-TSE:TR 4400 ms,TE 78 ms,矩阵256×256;横断面PDWI:TR 3140 ms,TE 35 ms,矩阵256×256;冠状面PDWI:TR 3000 ms,TE 43 ms,矩阵256×256。对可疑病变可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贝葡氨酸注射液,剂量0.1 mmol/kg,流速为1 mL/s。采用双盲法由2名影像学医师进行诊断评估。
1.3 观察指标
分级情况比较:根据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评估[7]:0级:检查结果无异常;Ⅰ级:骨性关节面毛糙,见小囊变区,骨小梁紊乱和增粗;Ⅱ级:双侧骶髂关节面蚀样骨质破坏,呈对称或非对称性,且表现为不同程度骨质增生,且仍有正常间隙;Ⅲ级:与Ⅱ级病变相同,关键间隙可增宽或狭窄,部分发生强直;Ⅳ级:在Ⅲ级病变上关节完全强直。观察并记录两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MRI检查分级情况比较
MRI检查Ⅰ级AS骶髂关节病变敏感性高于CT检查(P<0.05),CT、MRI检查0级、Ⅱ级、Ⅲ级及Ⅳ级AS骶髂关节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CT、MRI检查分级情况比较[n(%),n=60]Tab.1 Comparison of CT and MRI grading
2.2 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MRI检查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的检出率高于CT(P<0.05,表2),两组在关节间隙变宽和变窄、关键面下骨质硬化及关节软骨肿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n(%),n=60]Tab.2 CT and MRI imaging analysis
2.3 CT、MRI影像特点比较
CT检查显示,关节面骨质示锯齿状,且见多发小囊变,关节间隙变窄、模糊,受累部位多在关节中下部,髂骨侧较为明显;MRI检查显示,关节积液呈长T1、T2信号,关节软骨炎性水肿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关节软骨破坏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且强度不均匀(图1)。
3 讨论
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病程较长,且致残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脊柱纤维化与强直,从而诱发肺、眼、骨骼及肌肉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早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8-11]。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无高度特异性,故仍靠影像学诊断为主。CT检查为横断扫描,可避免层面感染,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关节间隙、囊变情况及骨硬化和骨质疏松症情况,且可显示骨质钙化及关节面骨质情况,同时能够显示关节面硬化、侵蚀囊变及软组织肿胀[12-15]。MRI可清晰显示软骨、滑膜、骨髓及肌腱的改变,且可骶髂关节病变早期滑膜增厚和骨髓水肿等变化,从而诊断组织病变。同时能够根据骨髓水肿及MRI强化程度判断病变处于活动与相对静止稳定期,从而有效判断病变静止及活动状态[16-18]。另外,MRI组织分辨率较高,对方位成像技术能够显示不同组织成分,较CT图像更为明显[19]。相关研究显示,MRI诊断Ⅰ级和Ⅱ级检出率均高于CT,0级、Ⅲ级及Ⅳ级无显著差异[20]。本研究也证实这一观点:结果显示,在病变等级中,MRI诊断Ⅰ级检出率较高,0级、Ⅱ级、Ⅲ级及Ⅳ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MRI诊断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检出率较高,这是由于CT无法显示关节腔内滑膜和关节软骨等结构和韧带病变,而MRI可弥补其不足,且在增强扫描后可见血管丰富血管翳病变滑膜强化,从而提高早期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检出率[21-22]。同时,本研究发现,MRI检查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的检出率高于CT,与周萍丽等[23]报道一致,说明MRI诊断细微病变检出率较高,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但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笔者通过结合患者影像学资料发现,分析CT检查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的检出率较低的原因为:早期AS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和肌腱附着点炎,病变在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故结构和骨密度的改变,而CT不能显示软骨、滑膜、骨髓、肌腱、骨髓水肿和软骨异常等改变,从而导致对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的检出率较低,而MRI可避免CT不足之处,故对关节面骨质囊变、关节面侵蚀的检出率较高,从而对检查Ⅰ级AS骶髂关节病变敏感性较高[24-25]。正常骶髂关节MRI表现为中等信号关节软骨和骶髂两侧低信号,特点为客层线状影连续及粗细均匀;本研究CT检查显示,关节面骨质示锯齿状,见小囊变,关节间隙变窄,MRI检查显示,关节积液呈长T1、T2信号,关节软骨炎性水肿T1、T2呈低、高信号;关节软骨破坏T1、T2呈低、高信号。由此可知,MRI诊断AS骶髂关节病变敏感度较高,可发现组织炎性性改变及水肿。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纳入例数较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故将在下一步研究中扩大纳入例数,寻找更多论证。
综上所述,MRI可显示骨髓、关节软软骨、关节滑膜及韧带等CT无法显示的组织结构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