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改造和护理改良对 ICU中人工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效果
2020-06-17徐学慧尚鲁强
徐学慧 尚鲁强
(青岛市平度市人民医院ICU,山东 青岛 266700)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ICU病房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可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病死率[1]。近年来,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明显升高[2]。有研究发现,ICU病房VAP发生率为4%~9%,病死率高达24%~50%[3]。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VAP的发生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对40例行人工机械通气的ICU患者进行气管导管改造和护理改良,并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以探讨其对ICU中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单号者分入实验组,双号者入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6~74岁(40.1±6.7)岁;原发疾病:脑血管意外9例,颅脑损伤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严重多发性伤5例,急性中毒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心力衰竭2例。对照组男 21例,女 19例;年龄 17~76岁(41.2±6.4)岁;原发疾病:脑血管意外10例,颅脑损伤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严重多发性伤6例,急性中毒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心力衰竭3例。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可比性原则。1.2 VAP诊断标准[4](1)机械通气期间患者体温>38℃或<36℃、WBC≥10×109/L 或≤4×109/L、气管内有脓性分泌物、X线胸片提示新发生或进展性浸润影、痰培养检出致病菌或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致病菌。(2)行机械通气48h后或脱机、拔出人工气道48h发生的肺炎。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的呼吸机护理方法,包括密切观察病情,监测患者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呼吸机原理及相关配合措施,同时进行心理引导,消除不良情绪;一般性体位护理,定时吸痰护理,采用擦洗法进行口腔护理等。
1.3.2 实验组 采用气管导管改造和护理改良进行护理干预。包括(1)体位管理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取头抬高30~45°,以防胃反流和误吸,利于降低VAP的发生风险,改善通气功能。据报道,半卧位是安全鼻饲的体位,能有效预防反流及吸入性肺炎[5]。(2)呼吸机管道的护理。加强呼吸管道管理和消毒,防止致病菌的滋生而引起感染。对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需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湿化器,每隔7天更换1次,每日清洁和倾倒湿化器内残液后,再注入已预热的无菌蒸馏水,以防支气管纤毛运动能力降低;及时清除管道内冷凝水避免倒流导致感染。若管道内有肉眼可见的痰液血迹、呕吐物或分泌物,则需及时更换。(3)气道湿化。人工气道的建立及机械通气量的增加,气道自身湿化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增加了痰栓形成和肺部感染的风险,故需加强人工气道湿化、温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患者病情、痰液黏稠度适度调整每日湿化液总量。采用加热导线型湿化器进行气道湿化,能确保气道内气体温度在32℃~36℃,可避免气体形成冷凝水,降低VAP的发生风险。另外药液雾化可稀释气道内黏稠分泌物,扩张支气管,有助于吸痰或咳痰。(4)口咽部护理。有效口腔护理能降低口腔内细菌滋生,防止肺部感染。本组患者采用口腔冲洗法进行口腔清洁,为防止漱口液和口腔分泌物误入下呼吸道而致肺部感染,需在冲洗时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充满气体。(5)吸痰护理。常规护理中吸痰操作为定时吸痰。实验组则根据分泌物的量来决定吸痰时间。如每1h听诊1次,听到肺部有痰鸣音、患者有憋气感和要求吸痰等时进行吸痰。吸痰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每次吸痰时吸管入气道次数须低于3次,时间须少于15秒;选用合适直径的吸痰管,插入深度不宜过深。对意识清晰者可鼓励其主动咳痰;吸痰前吸入高浓度氧1~3分钟,一般在进食后30分钟进行吸痰;每隔2~3小时翻身拍背1次,每次2~3分钟,以促进粘附于肺泡或支气管壁中的痰液松动、脱落,利于吸出。(6)减少污染源 ICU患者一般为危重症病例,抵抗力极低,感染风险高,需重视消毒隔离措施。探视人员需先洗手、换衣服和鞋、戴帽和口罩方可进入ICU,以避免交叉感染;定时开窗通风,确保ICU室内空气清新,室温控制在22~24℃,可用紫外线或循环风进行空气消毒;每日对床架、桌椅等进行消毒,患者转出ICU后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行机械通气后4周通气改善效果、VAP及死亡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机械通气及入驻ICU时间。通气改善评定:气促及呼吸困难改善,粉红色泡沫样痰和肺部湿啰音消失判断为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ICU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改善、VAP及死亡发生情况 实验组通气改善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ICU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改善、VAP及死亡发生情况
2.2 两组ICU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对比情况 实验组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ICU机械通气患者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对比情况
3 讨论
VAP是ICU病房中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6]。VAP一旦发生则很难治疗,其之死率极高。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口咽部细菌下移等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7],故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VAP的发生风险,对于提高ICU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
人工气道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患者一旦建立人工气道,其下呼吸道则直接与大气连通,失去上呼吸道的过滤和加温加湿效果[8]。因此对气管管道改造及改良护理方法可能对降低ICU患者的VAP发生风险有一定作用。本研究的护理人员均加强了VAP知识的学习,同时根据ICU科室对VPA的控制现状,分析患者入住ICU后的病情、个人情况及VAP相关的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体位护理、呼吸管道护理、气道湿化、冲洗法口咽部护理、根据分泌物的量进行吸痰、减少 污染源等,结果显示,实验组通气改善率及死亡率分别为95.0%、2.5%,均低于对照组的87.5%、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样本量偏小有关;但实验组的VAP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提示通过对人工气道进行改造,增加加热导线型湿化器进行湿化,加强管道管理,减少污染源,注意体位管理及口腔护理后,有效的降低了VAP的发生风险。张鸿[9]研究发现,ICU机械通气患者痰液中致病菌类型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强化人工气道管理能有效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痰液中致病菌的检出率,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平均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分别为(4.0±0.6)d、(6.5±1.0)d,较对照组的(5.0±0.7)d、(9.5±1.2)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气管导管改造和护理改良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加快,从而缩短了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的时间,有效预防和减少了VAP的发生。
综上所述,气管导管改造和护理改良能有效降低ICU人工机械通气患者的VAP发生风险,缩短其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提高了整体的诊护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