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P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20-06-16章雪婷
章雪婷
泉州市儿童医院PICU (福建泉州 362002)
临床实践发现,近年来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率逐年升高,一旦发病,患儿体内血糖指标将产生较大波动,导致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且患儿发病后容易引发多种如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在P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开展诊疗工作过程中,为了不断改善患儿病情,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干预配合。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P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PICU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根据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先入院就诊患儿纳入对照组,后入院就诊患儿纳入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2~11岁,平均(6.49±1.08)岁。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4~12岁,平均(6.74±1.1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1型糖尿病,确诊酮症酸中毒,尿酮体呈阳性,且血酮体、尿糖阳性; (2)临床以多尿、多食、多饮、消瘦为显著表现;(3)年龄1~15岁,性别不限;(4)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神志不清、失水、休克昏迷的患儿;(2)不愿参与本研究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根据PICU护理要求提供对症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病情护理
护士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如神志、呼吸、脉搏、血压及意识等,意识不清患儿需注意观察其瞳孔反应与对光反应;同时,监测患儿血糖、电解质、尿量、血钾、尿酮体以及心电图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的变化,详细记录患儿血尿酮、血糖及尿量等,观察患儿皮肤弹性与脱水纠正情况,静脉补钾操作时,检查有无渗漏现象,预防组织坏死;采用即时检验(POCT)血糖仪,依据葡萄糖脱氢酶光化学反应原理,监测患儿血糖,时刻掌握血糖变化,指导临床用药。
1.2.2 感染护理
护士应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协助患儿取侧卧位或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肺部感染;同时,护士及时打扫病房卫生,保持床铺干净,勤换床单及被套,衣服清洁,条件允许下,勤洗澡,勤剪指甲,但注意切勿造成皮肤破损;患病期间,由于患儿机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抵抗力降低,细菌可经由口腔迅速繁殖,因此,需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免发生口腔感染;另外,护士应叮嘱家属注意患儿会阴部的清洁,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1.2.3 用药护理
因患儿年龄小,胰岛素剂量需严格控制,一般选择小剂量用药,稳定降低血糖值;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由于末梢神经循环较差,肌内注射或者皮下注射胰岛素给药作用欠佳,剂量不宜调整,因此,病程第1个24h内采取胰岛素泵(美国原装进口的美敦力胰岛素泵712型)皮埋,采用BioPULSE生理脉冲微量输注方式;同时,给予门冬胰岛素笔芯(诺和诺德公司),以微量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期间,护士为患儿做好血糖监测,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现低血糖症状,若出现,及时进行相应处理;与此同时,患儿若出现手抖、多汗、心慌、饥饿等症状,甚至是昏迷、惊厥、休克等表现,需立即平卧,口服糖果汁、浓糖水,或进食糖块,必要时,推注高渗糖,清醒后,再进食,以免再度昏迷。
1.2.4 饮食护理
饮食遵循每日恒定的原则,控制总热量,维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比例合理,一般蛋白质占20%,脂肪占30%,碳水化合物占50%;三餐热量搭配,早餐占1/5,中餐占2/5,晚餐占2/5,建议少量多餐;脂肪以植物油为主,碳水化合物以玉米及糙米为主,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饮食注意定量、定时。
1.2.5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小,受病情影响,容易哭闹,不配合治疗,易出现护患纠纷,因此,护士应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主动沟通,根据患儿性别及年龄,在病房内摆放一些玩具,或者播放动画片、讲故事等,分散患儿注意力,缓解负面情绪,提高依从性;另外,护士向家属介绍疾病知识,以治疗成功案例给予鼓励,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家属配合护理及治疗,减少护患纠纷。
1.3 临床评价
(1)采 用 焦 虑 自 评 量 表 (SAS)[1]及 抑 郁 自 评 量 表(SDS)[2]评价患儿的心理状态,评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负面情绪越严重。(2)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3)以患儿家属为对象,调查护理满意度,实行百分制,60~100分表示满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s)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36 护理前 51.03±5.38 48.59±5.14 护理后 29.54±6.21a 23.48±4.48a对照组 36 护理前 50.78±6.15 49.05±5.61 护理后观察组34.25±4.58 28.94±5.38
表2 两组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血糖控制时间(h)酸中毒纠正时间(h)症状改善时间(h)住院时间(d )观察组 36 7.24±1.21a 5.68±2.14a 11.48±3.41a 6.03±1.39 a对照组36 9.17±1.48 8.45±3.18 14.57±2.52 8.94±1.45
2.3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0% (36/36),高于对照组的83.33% (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指糖尿病患者基于各种诱因作用下,胰岛素明显不足,升糖激素显著升高,引起电解质紊乱、脱水、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等一系列病理改变[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急,病情严重,且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对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要求[4]。
常规护理属于被动护理模式,将疾病作为主体,忽视患者的主体地位,护理内容片面且单一,针对性不强,与人们的护理需求不相符[5]。护理干预是指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护理诊断,按照事先预订的方式所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6]。P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护理中强调常规护理,并同时加强护理干预,着眼于患儿的生理与心理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采取病情护理、感染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措施,配合临床治疗,有效控制患儿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控制时间、酸中毒纠正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在P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护理中加强护理干预,可缓解患儿的负面情绪,有效控制患儿病情,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