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2020-06-16武莉德
武莉德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 (江西南昌 330000)
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差,故对待疼痛的应激反应不是特别明显。但疼痛刺激仍可在短期或者长期内对早产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反复出现疼痛的早产儿激素水平容易下降,甚至影响其身体发育水平,因此早产儿疼痛敏感度管理至关重要[1-2]。相关资料表明,可从心率(HR)加快、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啼哭时间及面部表情等来判断早产儿对疼痛的应激反应[3]。袋鼠式护理模式指母亲以袋鼠的方式将宝宝放置在胸前进行照顾,其理念是持续保持皮肤接触,让新生儿感受到自己仍然存在于类似子宫内环境下,给予其一定安全感。本研究旨在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包含早产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早产儿Apgar评分7.4~9.1分,平均(8.57±0.35)分;日龄4~9d,平均(7.33±2.51)d。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早产儿Apgar评分7.2~9.8分,平均(8.43±0.49)分;日龄5~9d,平均(6.44±2.13)d。两组新生儿的日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早产儿母亲具有知情权,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早产儿出生后Apgar评分>6分;早产儿日龄≤10d;24h内未使用镇痛药物。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疾病;近24h内服用镇痛药物;操作前20s出现啼哭现象。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襁褓包裹护理,即将早产儿使用襁褓包裹形式平躺放置于暖箱内。
观察组给予袋鼠式护理。(1)环境准备:病房内保持安静且温暖,确保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必要时可准备取暖器放在周围;准备柔软舒适的床铺、毛毯及宽大的睡衣,可适当播放轻音乐。(2)母亲准备:首先进行身体清洁,保持愉快的心情,换上宽大敞开式睡衣。(3)早产儿准备:脱去身上衣物及更换尿不湿,且保持早产儿体温,使其能够全面接触母亲的皮肤。(4)护理步骤:指导母亲躺在治疗床上(抬高床头支架约60°),调整舒适姿势,将早产儿放置在胸前,做好皮肤之间的接触,指导母亲双手托住早产儿臀部和背部防止其下滑,且告知母亲全程与宝宝进行眼神和动作上的交流;当宝宝出现觅食行为时,可尝试给予哺乳;密切关注宝宝的状态,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袋鼠式护理。
1.3 临床评价
采用心电监护仪检测两组早产儿操作前后的HR及SpO2。采用急性疼痛行为评分量表(douleuraiguenouveaune,DAN)对早产儿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包含肢体活动、面部表情及啼哭声音3个维度,总分10分,0分表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4]。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HR及SpO2水平比较
护理后,两组早产儿的HR高于护理前,SpO2低于护理前,但观察组升降幅度较对照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HR及SpO2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HR及SpO2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HR(次/min) SpO2(%)40 护理前 124.83±5.88 94.37±3.24 护理后 160.19±6.25a 90.45±4.07a观察组 40 护理前 126.58±5.33 94.75±3.25 护理后 141.77±5.60ab 93.14±3.25对照组ab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肢体活动、面部表情、啼哭声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s)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肢体活动 面部表情 啼哭声音对照组40 5.77±2.35 6.46±2.27 5.36±2.49观察组 40 3.63±1.49 4.25±1.09 3.79±1.27 t 4.864 5.551 3.552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多次进行短暂性的疼痛刺激操作易对早产儿的心理及生理发育造成一定伤害[5]。由于早产儿不具有对疼痛的描述能力,且对疼痛的认知度较差,导致诸多早产儿的疼痛感受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早产儿疼痛进行治疗或诊断的标准,主要原因在于担心过多给予早产儿镇痛药物易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案对缓解早产儿的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早产儿的HR高于护理前,SpO2低于护理前,但观察组升降幅度较对照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给予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HR,升高SpO2水平。袋鼠式护理模式又名皮肤接触性治疗,需要母亲像袋鼠一样拥抱新生儿,并放置在胸前,连续与新生儿皮肤进行接触;新生儿在母亲怀中可以听到母亲的心跳和呼声,随着呼吸频率辅助入眠,可起到镇痛的作用。同时,观察组肢体活动、面部表情、啼哭声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袋鼠式护理模式可使新生儿自觉处于较为安全的环境,从而减少哭闹时间,减轻因不适而带来的应激反应[6]。
综上所述,针对早产儿给予袋鼠式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其应激反应和疼痛不适感,提高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