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6-16洪吉如
洪吉如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外科 (福建泉州 362000)
近年来,髋关节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股骨头坏死,患者的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材料的日益更新,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骨科应用广泛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为提高治疗效果,还需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施以合理的康复训练。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化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72岁,平均(47.93±2.05)岁;股骨头坏死31例,骨关节炎6例,股骨颈骨折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3~70岁,平均(46.87±2.14)岁;股骨头坏死33例,骨关节炎6例,股骨颈骨折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保持病房干净舒适,定时进行清洁和消毒;遵医嘱用药,告知患者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定时为患者翻身,防止褥疮;若患者疼痛难忍可在医师指导下给予镇痛药物;术后1周,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康复训练。(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微笑接待每例患者,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并告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2)饮食指导: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化,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在不同时间段保持营养均衡。(3)康复训练:术后为患者调整合适的体位,使患肢呈25°外展外旋;术后6h,协助患者进行踝关节背屈运动,增加下肢肌肉收缩训练,每次运动持续10~20min,10次/min,每天重复6次;嘱患者进行髋、膝关节被动运动,髋关节运动范围在0°~25°,膝关节运动范围在0°~40°,根据患者康复程度逐渐增加被动运动次数;术后72h,将被动运动逐步转变为主动运动,将患者床头调到60°,便于患者主动对髋、膝关节进行活动;术后4~14d,康复训练计划应着重关节活动量与肌力方面;术后15d,在拆线后可着重对股四头肌的锻炼,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可利用助行器(衡水瑞健医疗器械商贸有限公司,ZXQ-1型)辅助患者步行,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将身体重量分布在助行器和健侧腿部,注意步行姿势,锻炼患者髋关节外展肌群,并叮嘱患者家属在患者运动期间的注意事项,使其能够给予患者一定的保护;术后22~90d,每天重复穿衣、步行等日常生活锻炼。
1.3 临床评价
比较两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和生命质量。(1)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采用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WHOQOL-100)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1-2]。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2.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
观察组WHOQOL-100评分为(82.85±5.20)分,对照组WHOQOL-100评分为(73.05±3.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321,P=0.0000)。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现阶段治疗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手术方式,其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痛苦,修复关节功能,使患者重新恢复正常活动能力,进而提高生命质量[3]。在治疗过程中,需建立患者的自信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从而促进身体恢复,因此,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应采取适当的康复训练。
个体化康复训练可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并增强其治疗依从性。患者在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受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可为康复训练奠定基础[4-5]。另外,术后为患者提供体位指导,嘱其按时用药,可预防感染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适度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肢体功能,可增强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个体化康复训练能够在尊重患者差异化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身体、心理、生活及运动等方面的整体干预,使得患者在最佳时间获得肢体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预后。观察组WHOQOL-10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个体化康复训练模式下的护理质量更优,可满足患者在不同时段的护理需求,能够获得更高的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个体化康复训练能够明显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