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地区过敏相关疾病多次使用抗生素调查研究
2020-06-16陈艳蕾马婷婷王学艳
陈艳蕾,马婷婷,王学艳
本研究价值:
近几年医学界关注到婴幼儿在生命早期应用抗生素可增加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患病风险,而青少年和成年人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且基于自然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更为罕见。本研究就是一项基于自然人群的涵盖儿童和成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首次分析了过敏相关疾病和多次使用抗生素之间的关系,这将为抗生素的使用规范及过敏相关疾病诊疗规范的修订提供一定的循证学依据。
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哮喘是变态反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但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们误认为感冒,诸多人自行使用抗生素,延误了治疗,同时增速了抗生素的误用或滥用。多项研究表明早期使用抗生素的儿童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发病风险增加[1-3]。内蒙古草原地区植被丰富,过敏性鼻炎等患病率较高[4]。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于2015年5—8月对内蒙古草原地区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患病情况及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分析了内蒙古草原地区居民多次使用抗生素情况以及与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哮喘等过敏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抗生素的规范使用以及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内蒙古草原的锡林郭勒草原和科尔沁草原地区属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分为牧区/草原地区和农牧交错区。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分别在牧区/草原地区和农牧交错区选取了3个地点。牧区/草原地区选择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和多伦县,农牧交错区选择扎鲁特旗、开鲁县和通辽市。于2015年5—8月,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法,在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多伦县、扎鲁特旗、开鲁县和通辽市进行调查,6个研究区域的样本量根据2010年中国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dlcrkpczl/),基于以过敏性鼻炎为代表的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为15%[5-6](α=0.05,容许误差0.10)进行估算。抽样的多阶段分为县(市)、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户4个阶段,各阶段按照性别、年龄、居住地分层抽样(各年龄段人数的比例按照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比例进行)。各阶段抽样均在上一阶段中随机抽样。纳入标准:2~80岁全部常住居民(在当地连续居住满2年);排除标准:言语不清,不能配合调查以及儿童无监护人或近亲配合调查者。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和6个调查地区当地政府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不满18岁者由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使用访谈式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等),最近2年内抗生素多次使用情况,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哮喘3种常见疾病患病情况,家族过敏史等。
1.3 相关定义 多次使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自定标准:即最近2年内每年使用≥3次,每次连续≥3 d。3种常见疾病多伴发,根据伴发种类的不同,人为将其分为6类人群: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鼻结膜炎、过敏性鼻炎伴哮喘和结膜炎伴哮喘(因该2类人群样本偏少,合并为一类。过敏性鼻炎伴哮喘与结膜炎伴哮喘相似,两者在流行病学意义上是相似的[7])、鼻结膜炎伴哮喘。过敏性鼻炎包括鼻结膜炎、过敏性鼻炎伴哮喘、鼻结膜炎伴哮喘,结膜炎包括鼻结膜炎、结膜炎伴哮喘、鼻结膜炎伴哮喘,哮喘包括结膜炎伴哮喘、鼻结膜炎伴哮喘。
1.4 质量控制 本流行病学调查前期经流行病学专家进行顶层设计后,严格按照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实施。
1.4.1 统一培训 编写流行病学调查手册,选择有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师作为调查员,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启动会和培训班,使本次调查统一化和规范化,减少系统误差。
1.4.2 现场调查质量控制 除调查人员外,还同时配备审核员及督导员。审核员收集调查完毕的问卷并查看其是否完整,及时给予纠正与补充,确保每份调查资料的完整性。督导员要跟随现场的调查组进行现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同时对质控信息进行汇总和反馈。问卷须由审核员和督导员双签字确认有效。
1.4.3 数据处理 本调查问卷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录入系统,由双人录入并进行数据的核对、数据清洗和逻辑核查,发现错误查找原始资料进行核实修改,进一步提高录入数据的质量;数据的统计处理由流行病学及卫生统计专业人员指导实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可靠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多次使用抗生素的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问卷5 944份,回收有效问卷5 787份,有效回收率为97.36%。5 787例受试者中多次使用抗生素1 079例,未多次使用抗生素4 708例,不确定是否多次使用抗生素157例(分析资料时剔除),抗生素有效应答5 787例(97.36%)。5 787例中男2 769例,女3 018例;2~17岁2 261例,18~80岁3 526例。
2.2 调查人群过敏相关疾病患病率 5 787例受试者中,过敏性鼻炎737例(12.74%),结膜炎512例(8.85%),哮喘104例(1.80%),鼻结膜炎921例(15.91%),过敏性鼻炎伴哮喘(n=71)和结膜炎伴哮喘(n=29)共100例(1.73%),鼻结膜炎伴哮喘170例(2.94%)。
5 787例受试者中,有3种常见疾病任意一种及以上者(any one or more of the three common diseases,TCD)2 544例(43.96%),无3种常见疾病任意一种者(no one of the three common diseases,NTCD)3 243例(56.04%)。
2.3 调查人群TCD与NTCD抗生素使用率的比较 TCD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高于NTCD,男性、女性、2~17岁、18~80岁、汉族、蒙古族、其他民族、城镇、农村的TCD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高于NTC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是否患有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者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比较 患有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者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分别高于未患该疾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2)。
以是否多次使用抗生素(赋值:是=1,否=0)为因变量,以过敏性鼻炎(赋值:有=1,无=0)、结膜炎(赋值:有=1,无=0)、哮喘(赋值:有=1,无=0)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是多次使用抗生素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1 不同人口学资料者TCD与NTCD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比较〔n(%)〕Table 1 Repeated use of antibiotics in subjec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conjunctivitis,and asthma,and those without by demographic profile
2.5 家族过敏史对多次使用抗生素的影响 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患者中,有家族过敏史者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高于无家族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不详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2 是否患有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者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比较〔n(%)〕Table 2 Repeated use of antibiotics in subjects by the preval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conjunctivitis,and asthma
表3 多次使用抗生素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epeated use of antibiotics by
表4 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患者家族遗传史对多次使用抗生素的影响〔n(%)〕Table 4 The impact of family history of atopy on repeated use of antibiotics among subjec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conjunctivitis and asthma
3 讨论
变应性疾病在临床上是一种综合症候群,如变应性鼻炎、变应性结膜炎、变应性哮喘等,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症状之间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7]。患者既可出现单一疾病症状,也可2种或3种疾病症状同时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次流行病学调查根据3种常见疾病并发症状的不同,人为将其分为6类,统计结果显示,每类均有一定数量的人群存在,和上述研究结果相符合。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8-9],仅过敏性鼻炎一种疾病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达到32.4%[4]。本调查资料显示,TCD占调查人群总数的43.96%,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高于NTCD;不同人群(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均有类似结果。由此可见,在调查人群中TCD患病率高,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及哮喘患者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均较无该种疾病者增高。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1岁内使用抗生素的儿童罹患哮喘的风险显著增加,且使用抗生素的次数较多(超过3次)是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1-2];婴幼儿童使用抗生素罹患过敏性鼻炎的风险也增加[3,10]。可能的发生机制是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导致机体黏膜组织的共生菌的组成发生改变,进而反过来影响黏膜免疫系统对其他免疫刺激的应答[2,11]。
有学者对103例主诉感冒后发生哮喘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深入调查,发现47.6%的感冒实际上属于过敏性鼻炎[12]。公众因“小病”感冒使用抗生素的比例为57.69%,89.40%的人认为“小病”没有必要去看医生,约85.00%的人有抗生素自行服用史[13]。不排除存在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误认为感冒,从而导致抗生素的误用或滥用。
诸多研究表明家族过敏史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患病率显著相关[14-15]。有研究表明婴儿期的抗生素使用对遗传易感的青少年当前过敏性鼻炎风险有附加作用[16]。本次调查分析发现,3种过敏相关疾病有家族过敏史者多次使用抗生素发生率均较无家族过敏史者升高,提示多次使用抗生素对有家族过敏史的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哮喘患病风险有附加作用。因此,医护人员更应加强对有家族过敏史人群的抗生素应用指征的严格把控及健康宣教。
多年来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在接诊的大量过敏相关疾病患者中发现,把过敏性鼻炎误认为感冒,误用或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本次调查证实,内蒙古草原地区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哮喘等过敏相关疾病患病率高,多次使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世界各国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生素误用或滥用,误用或滥用抗生素是造成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17-18],目前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一项重大挑战。世界各国意识到了抗生素滥用的危机,在积极进行有效控制,但重点不约而同地关注于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忽略了常见过敏相关疾病抗生素的误用及滥用。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属于横断面研究,虽然不能证实多次使用抗生素与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及哮喘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已证实二者之间确实关系密切,不排除过敏相关疾病患者中存在着抗生素的误用或滥用现象。无论二者孰因孰果,均是医学界不希望发生的现象,因此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应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该资料为抗生素的规范使用以及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本次调查发现多次使用抗生素对有家族过敏史者的当前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哮喘风险有附加作用。因此加强对大众(尤其是有家族过敏史者)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哮喘等过敏相关疾病诊治常识及抗生素应用常识的健康宣教迫在眉睫,以防误诊误治,进而减少抗生素的误用或滥用。
作者贡献:陈艳蕾、王学艳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陈艳蕾、马婷婷、王学艳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论文的修订;陈艳蕾、马婷婷进行数据收集及整理,统计学处理;陈艳蕾撰写论文。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