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体松质骨CT值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2020-06-16王冬梅朱秀芬牡丹杨献峰常莹周晋李宝新

实用老年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性骨折骨量椎体

王冬梅 朱秀芬 牡丹 杨献峰 常莹 周晋 李宝新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在骨质疏松状态下,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时即发生的骨折[1]。其特点是骨骼质量差,骨折愈合过程复杂,再骨折发生率高[2]。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医疗花费高等特点,故早期诊断及干预对预后极为重要[3-5]。双能X 线吸收测量仪(DXA)被认为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6],但临床DXA 普及率不高,且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骨密度(BMD)T 值在正常范围内[7]。随着CT检查在临床的普遍运用,有学者提出常规CT 检查可以用于判断BMD[8],用常规CT 扫描的椎体CT值再转换后获得的BMD值可以用于预测椎体骨折[9]。本研究拟通过常规腹部CT扫描获得的椎体松质骨CT值,与DXA方法获得的椎体BMD-T值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纳入2018 年1~12 月在我院行腰椎DXA 及腹部CT 检查的老年女性病人。纳入标准:(1)60岁以上老年女性;(2)DXA和CT检查的间隔时间≤1 个月;(3)DXA 检查有明确腰椎BMD-T 值评分者;(4)DXA 和CT 检查间隔期内未服用双磷酸盐类等影响BMD 的药物。排除标准:(1)暴力性外伤导致椎体骨折的病人;(2)椎体病理性骨折病人;(3)CT 扫描发现L1 椎体骨折的病人;(4)CT 扫描发现L1 椎体血管瘤或骨岛。将其中伴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作为骨折组,另将年龄、性别及BMI 相匹配的无骨折病人作为对照组。

1.2 仪器和检查方法 使用DXA(Madison,WI53717,LUNAR America)测量腰椎和髋关节的BMD。测定时病人采用仰卧位,从脐下3 cm 处向上扫描,X 线中心线垂直射入,扫描后通过机器自带软件计算出脊柱、髋关节及L1 椎体T 值。DXA 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采用腰椎BMD-T 值评分[6],并结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即T 值≤-2.5 为骨质疏松,-2.5 ~-1.0 为骨量减低,≥-1.0 为骨质正常,对于伴有脆性骨折的病人即使BMD-T 值不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也定义为骨质疏松。CT 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CT 机,检查方法为常规上腹部扫描,管电压为120 kV,毫安秒采用机器自动选择,扫描层厚5 mm,采用软组织重建模式。选取L1 椎体中心层面前侧区域画椭圆形兴趣区(ROI),见图1,避开骨皮质及椎静脉结构,获取ROI 内的平均CT 衰减值[10]。将L1椎体松质骨的CT 值和DXA 法获得的L1 椎体BMD-T值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 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椎体松质骨CT值和BMD-T值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采用ROC 曲线分析椎体松质骨CT值和BMD-T值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CT图像单ROI法测定椎体松质骨CT衰减值

2 结果

2.1 2 组一般资料 骨折组17例,年龄60~90岁,平均(71.25±6.88)岁,BMI为23.19±3.41;对照组21例,年龄60~86 岁,平均(70.33±7.79)岁,BMI 为22.21±2.87。2组年龄、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2 2 组病人骨质疏松情况 根据DXA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骨折组中骨质疏松13例(76%),骨量减低2例(12%),骨量正常2 例(12%);对照组中骨质疏松1例(5%),骨量减低12例(57%),骨量正常8例(38%)。

2.3 2 组L1 椎体CT 值和BMD-T 值比较 骨折组L1椎体松质骨CT 值及BMD-T 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见表1。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2 组病人的L1 椎体松质骨CT 值与BMD-T值均呈正相关(r=0.879、0.452,P <0.05)。

表1 2组L1椎体CT值和BMD-T值比较(±s)

表1 2组L1椎体CT值和BMD-T值比较(±s)

组别骨折组(n=17)对照组(n=21)tP T值-3.05±1.33 1.23±0.92-4.951<0.001 CT值(Hu)65.94±24.54 112.90±18.01-6.810<0.001

2.4 L1 椎体松质骨CT 值和BMD-T 值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L1椎体松质骨CT值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 为0.936(95%CI:0.806~0.989,P <0.001),cut-off 值为77 Hu,敏感度为0.824,特异度为1.000;BMD-T 值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 为0.884(95%CI:0.738~0.965,P <0.001),cut-off 值为-2.2,敏感度为0.882,特异度为0.905。两种方法对病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鉴别诊断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图2。

图2 椎体松质骨CT衰减值和BMD-T值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目前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为DXA 测出的BMD值,但有24%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于骨量正常的人群,而这些人群的骨折风险不能通过检查BMD 发现[11]。本研究中骨折组有12%的病人BMD-T 值在正常范围内,有12%的病人BMD-T 值提示骨量减低,说明仅依靠DXA 检测的BMD 值诊断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的漏诊,使病人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相应的干预,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痛苦。定量CT(QCT)可以精准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提高了对椎体BMD 检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12],但病人受辐射剂量较大[13]。已有学者对MRI 新技术在骨质疏松诊断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14],但是MRI 扫描时间长,数据后处理较复杂,临床难以推广。因临床CT 检查的普及,CT 值可以被用来评估骨质疏松,而且基于X 线衰减的CT 值为CT 扫描图像的副产品,没有额外的辐射和费用。有研究将CT 值、QCT 值及DXA 测量的BMD-T 值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简单的CT 值,还是通过体模转换后的QCT 值,都能进行有效的BMD 检查,两者对DXA 测量的BMD-T 值评分所定义的骨质疏松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8-10]。

腰椎CT 值是通过反映椎体每一个像素所对应的成分对X 射线衰减量的读数显示,进而反映骨内结构成分,其能够代表BMD[10]。CT 扫描图像能够显示椎体断层结构,分辨率高,可以避开影响DXA 测定BMD-T 值时的不利因素,比如腹主动脉钙化、骨皮质骨赘等。老年病人椎体皮质骨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及骨赘,影响CT 值的判定,而松质骨无明显骨质增生,且松质骨CT 值重复性较好[10]。陈金春等[15]通过比较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症组病人的腰椎体皮质骨CT 值、松质骨CT 值及DXA 测量的BMD-T 值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发现3组间皮质骨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3 组间松质骨CT值、BMD-T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骨CT 值与BMD-T 值无相关性,但松质骨CT 值与BMD-T 值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认为采用腰椎体松质骨CT 值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本研究结果也与其相符。

椎体能够最好地代表骨质疏松疾病对骨骼系统的影响,病人的CT 胸腹部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L1 椎体结构。有研究表明,T12 椎体及L2 椎体骨折概率较L1 椎体高[11],且T12、L1、L2 椎体的CT 值及QCT 计算的BMD 值相近,而L3 椎体的CT 值及QCT 计算的BMD 值则显著降低[8]。因此本研究采用单ROI 进行CT 值测量,并选用L1椎体作为评估对象。对CT 扫描机器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可以使松质骨CT 值的测量结果具有稳定性及准确性,本研究中的CT 扫描机器每天进行校准,以确保准确的CT 衰减值。有研究表明,在管电压相同时,扫描参数条件对CT 值无明显影响[16]。在标准的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工作站中,在显示骨骼图像的背景下进行单个ROI 测量,基于CT 图像直接获取椎体的CT 值用来评估骨质疏松简单方便,便于临床推广。

本研究于腹部CT 扫描中对椎体进行单ROI 的CT衰减值测量,发现松质骨CT 值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没有DXA 设备的医院,腹部CT 扫描可以部分替代DXA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筛查。

猜你喜欢

性骨折骨量椎体
膝关节炎伴关节外胫骨应力性骨折个体化手术的分型与治疗
锻炼不当,小心疲劳性骨折悄悄来袭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营养影响骨骼强度
武术运动员退役前后骨量丢失的身体部位及年龄特征
中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从姚明脚伤谈应力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