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对龙舟运动员相关指标影响的对比实验

2020-06-15王梁高国泰张雪张雪临吕艳丽张春燕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王梁 高国泰 张雪 张雪临 吕艳丽 张春燕

摘 要:目的:探究核心穩定性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对龙舟运动员相关指标的影响,并对比两种训练方法的优劣势。方法:于聊城大学龙舟队选取28名男子划手,随机分为实验组(n=14)和对照组(n=14),分别给予10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100 min/次,3次/周)。比较两组功能动作筛查、核心稳定性、上下肢力量以及龙舟专项能力。结果:干预后:1)功能动作筛查结果表明,实验组FMS总分以及深蹲测试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直线弓箭步、躯干稳定性、转动稳定性测试得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2)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EE测试、DLS测试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3)上下肢力量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卧拉2 min、深蹲2 min测试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4)龙舟专项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500 m测功仪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改善龙舟运动员的功能动作筛查得分、核心稳定性、上下肢力量以及龙舟专项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传统腰腹力量;龙舟运动员;功能动作筛查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6-0065-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waist and abdomen strength training on the relevant indexes of dragon boat athletes, and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training methods. Methods: 28 male rowe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Dragon Boat Team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n=14) and a control group (n=14). They were given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waist and abdomen strength training for 10 weeks (100 min/time, 3 times/week).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core stability, upper and lower limb strength, and dragon boat specific ability.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1) the results of FMS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FMS and deep squat 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nd the scores of inline lunge, trunk stability and rotary stability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2) The results of core stability related tests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f EE Test and DLS 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3) The upper and lower limb strength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f 2 min bench pull and 2 min deep squat 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4) The dragon boat special ability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me of 500 m ergometer tes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waist and abdomen strength training,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has some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dragon boat athletes' FMS, core stability, upper and lower limb strength, and special ability of dragon boat.

Key words:core stability; traditional waist and abdomen strength; dragon boat athletes;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赛龙舟”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80余国家或地区开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大众体育运动。龙舟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已经先后跻身于东亚运动会、世界运动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综合赛事,并已确定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表演项目。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并长期致力于将龙舟这一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奥运会,使其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1]。在此背景下,龙舟运动在我国高校也蓬勃发展,据最新调查显示,全国开展龙舟运动的高校已近百所,且呈逐年上升态势[2]。然而,相对于其他竞技运动项目,龙舟起步较晚,训练不够科学严谨,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已严重制约了龙舟运动的发展[3-4]。

龙舟在水中行进时具有较高的力学不稳定性,其独特的坐姿周期性单侧划桨使得龙舟运动员损伤多发于腰部,因此核心稳定性对于龙舟运动员而言至关重要[5]。“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这一概念最早由Panjabi提出,他认为核心稳定性通过脊柱、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的有效整合,将椎间运动保持在安全范围内[6]。Kibler认为核心稳定性建立在核心力量基础上,辅以灵活性、协调能力、局部肌肉耐力、心血管机能综合作用来实现[7]。Leitz等人将核心稳定性分为力量、耐力、灵活性、平衡能力和功能性5个方面[8-10],而涉及以上内容的“核心”训练应称之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核心稳定性训练具有缓解下背痛症状,改善平衡能力、力量、功能动作模式等效果[11-14]。据此推测,核心稳定性训练亦有希望成为减少龙舟运动员损伤、提高其运动表现的有效手段之一。

据调查,国内龙舟运动员的“核心”训练以传统腰腹力量训练为主[3]。国内研究通常将仰卧起坐、俯卧背伸等以腰腹部位大肌肉群向心收缩为主,有稳定支撑平面的,强调多重复、高负重的开链运动称之为传统腰腹力量训练[15-16]。随着核心稳定性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提出,部分学者对这种传统训练方法呈摒弃态度[15-17],亦有学者认为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应与核心稳定性训练互补[18]。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法来对比以上两种训练方法各自的优劣势,为今后龙舟运动员的核心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对龙舟运动员功能动作筛查、核心稳定性、上下肢力量、龙舟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1.2.1.1 实验对象

选取聊城大学龙舟队28名男子划手为实验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4人、对照组14人(表1)。聊城大学男子龙舟队在2019年中华龙舟大赛各分站赛中,共获得青年男子组18个单项比赛中的15枚金牌,并在年度总决赛中包揽了该组别的3枚金牌。因此,本研究所选取的实验对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龙舟运动员。

1.2.1.2 实验流程

在实验前,两组受试者每周进行6次训练,每次持续100 min。其中包括3次水上划船训练,3次运动队原有体能训练。运动队原有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上下肢力量训练、全身力量耐力循环训练、有氧及无氧耐力跑。实验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冬训期间进行,总共持续10周。实验开始后两组受试者每周仍进行6次训练,在保持3次运动队原有体能训练不变的前提下,将实验前的3次水上划船训练变更为各自的实验干预训练。实验组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对照组接受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干预。

1.2.1.3 实验控制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执行各自的实验干预方案之余,保证其余的训练、饮食、作息的一致性。运动队原有体能训练方案并无专门的“核心”训练计划,因此在实验前实验对象对于“核心”训练的适应性较低。保持实验开始前与开始后,运动队原有体能训练内容与负荷的前后一致性,以排除因实验之外的体能训练方案变更而对本实验的相关测试结果产生影响。

1.2.1.4 实验干预方案

两组受试者每次训练干预时间均持续100 min,其中包括15 min内容相同的准备活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训练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卧姿矢状面、卧姿冠状面、卧姿水平面、站姿、坐姿5种类别,其中坐姿练习由于其与龙舟划桨姿势相近,可作为龙舟专项“核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两组受试者每次训练课在各自的5类训练内容中各选择一个训练手段,重复3~4组,组间间歇2 min(表2)。

参考King编制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指南[19],本方案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采用闭链的等长收缩或离心收缩,而向心收缩参与比例较低。负荷强度主要以动作难度呈现,动作难度随着练习者动作能力的提升而逐渐进阶。动作难度进阶方式主要包括:1)减少支撑点或支撑面积;2)增加动作不对称性;3)增加支撑面的不稳定性(例如悬吊、瑞士球、平衡盘等);4)增加动作的阻力臂;5)增加离心收缩的速度。以练习者的动作质量为最高优先级,只有当练习者能够高质量完成下一难度级别动作时,进阶才算完成,否则仍维持此级别动作难度。鉴于龙舟划桨时具有支撑面不稳定、身体两侧动作不对称的力学特征,龙舟专项化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動作难度的进阶应侧重于增加动作的不对称性以及支撑面的不稳定性。运动的负荷量主要取决于持续的时间以及重复的次数与组数,一般以练习者无法保持标准动作的时刻为结束点。

对照组所执行的传统腰腹力量训练计划主要采用开链的向心收缩,其练习皆在稳定的支撑平面上进行。运动的负荷量主要取决于重复的次数与组数。负荷强度主要取决于外加负重的重量。根据龙舟运动以糖酵解为主的供能特征[20],传统腰腹力量负荷强度控制在30~60 RM。具体负荷根据实验阶段以及练习者的即刻状态再进行微调。

1.2.1.5 实验测试方案

在干预前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两次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动作筛查、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上下肢力量测试以及龙舟专项能力测试。

1)功能动作筛查

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是由Gray Cook为诊断人体基本运动模式而专门设计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它通过7个人体基本功能动作和3个排除性测试,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分级和排序,从而寻找出人体运动的薄弱环节,为运动训练提供底线[21-22]。

2)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

采用Leitz等人提出的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将核心稳定性分为力量、耐力、灵活性、平衡能力和功能性5个方面[8-10]。根据以上5个方面分别选择了仰卧起坐(timed sit-up,SU)测试,躯干伸肌耐力(extensor endurance,EE)测试、躯干屈伸活动范围 (trunk flexion and extension,TFE)测试,优势侧单腿站立(dominant leg standing,DLS)测试,优势侧单腿跳远 (dominant leg hop,DLH)测试(具体测试方法见参考文献)[23]。

3)上下肢力量测试

本研究的上下肢力量测试主要包括最大力量以及力量耐力测试,最大力量由3 RM测试来表示,力量耐力通过克服自身50%3 RM阻力的2 min最大重复次数来体现。测试动作为卧推、卧拉与深蹲。

4)龙舟专项能力测试

龙舟专项能力测试主要采用培生龙舟专用测功仪,其划桨动作模式与龙舟划桨动作有着较高的一致性。测试受试者单桨最高功率、从起动至最高功率所用桨数、100 m及500 m计时划4项指标。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21软件对所收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值均以均值±标准差(M±SD)表示。对于符合T检验前提条件的数据,干预前或干预后的组间数据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干预前后的数据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于不符合T检验前提条件的数据,干预前或干预后的组间数据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同一组干预前后的数据对比采用两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其中,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研究结果

2.1 FMS结果

组间相比,在干预前,两组受试者FMS各项测试结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FMS总分以及深蹲测试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直线弓箭步、躯干稳定性、转动稳定性测试得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相比,实验组过栏架步、直线弓箭步、主动直膝抬腿、躯干稳定性、转动稳定性测试得分呈显著性提高(P<0.05),而FMS总分以及深蹲测试得分呈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对照组深蹲测试得分呈显著性提高(P<0.05),主动直膝抬腿测试得分呈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

2.2 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结果

组间相比,在干预前,两组受试者核心稳定性5项测试结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EE测试、DLS测试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相比,实验组核心稳定性5项测试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DLS测试与DLH测试呈显著性差异(P<0.05),SU測试、EE测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TEF测试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只有SU测试呈显著性提高(P<0.05)。

2.3 上下肢力量测试结果

组间相比,在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上下肢力量的6项测试结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卧拉2 min、深蹲2 min测试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相比,实验组6项测试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卧推3 RM测试呈显著性差异(P<0.05),卧拉3 RM、卧拉2 min以及深蹲2 min测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除卧拉2 min测试以外,其余测试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深蹲2 min测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4 龙舟专项能力测试结果

组间相比,在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专项能力4项测试结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实验组500 m测功仪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组内相比,实验组4项测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00 m测功仪(P<0.05)与500测功仪(P<0.01)用时显著缩短;对照组4项测试结果也均有所改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FMS结果分析

FMS主要评价了人体多环节的灵活性、稳定性与基本功能动作水平。一般认为FMS总分低于14,受伤概率显著性提高[24]。在干预前,两组受试者均有6人低于14分。干预后,实验组下降为2人,对照组下降为4人,实验组整体受伤风险更低。在FMS7个测试动作中,除肩部灵活性测试以外,其余6个动作均与“核心”的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互关系[25]。躯干稳定性以及转动稳定性两个动作主要考查受试者躯干在矢状面以及水平面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龙舟运动员以上两个动作的得分较低,转动稳定性测试左右侧得分差异较大,为身体运动的薄弱环节。由于划龙舟需要运动员腰部的周期性单侧扭转,这种左右不对称的动作模式随着训练持续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增加,极易引起两侧腰背部肌肉力量的不平衡,甚至产生脊柱侧弯[4]。Kanpic 认为身体左右侧不平衡可导致功能性的运动技术异常,是诱发运动损伤的风险之一[26]。鉴于此,本研究的核心稳定性方案着力发展练习者非优势侧功能,以改善“核心”功能的对称性。通过瑞士球、悬吊训练等多种方式增加支撑面的不稳定性,使练习者在非稳定状态下进行等长收缩或者慢速离心收缩,以刺激练习者位于深层的稳定肌群,并促进躯干屈伸肌的共同激活,从而进一步加固其脊柱[27]。经过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实验组受试者躯干在矢状面以及水平面的稳定性显著提高,躯干左右侧转动稳定性功能差异缩小,降低了龙舟运动员腰部损伤的风险。相关研究表明,McGill核心稳定性测试与FMS测试相关性较低[28]。这是因为McGill测试仅考查了受试者“核心”在卧姿多平面的耐力。而本研究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案包含站立位的平衡稳定性训练,以提高练习者在站立位时骨盆与髋关节的动态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升在实验组直线弓箭步、深蹲以及过栏架步功能动作能力的改善得以体现。

传统腰腹力量训练以增强“核心”环节发力的开链运动为主,在促进拮抗肌神经肌肉协同收缩、提高关节本体感觉以及控制能力等方面的效果均小于以闭链运动为主的核心稳定性训练[29]。传统腰腹力量训练仅能通过增强主动肌的收缩力量来提高主动直膝抬腿以及深蹲的动作得分,对FMS的其余动作均无法产生良好改善效果。

3.2 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结果分析

实验组EE、DLS、DLH测试明显优于对照组。EE测试反映了受试者躯干伸肌耐力,这对于其长距离划有着较大帮助。DLS测试反映了受试者的静态平衡能力;DLH测试需要受试者单腿跳跃并在落地后维持2 s的平衡,能够反映受试者的动态平衡控制能力,以上两方面能力的改善可以减少龙舟运动员在水中的晃动,并有助于船身的稳定,可以减少划桨过程中不必要的能量消耗[3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SU测试为对照组干预方案的训练内容之一,但是实验组在SU测试中的表现仍优于对照组,尽管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腹桥类动作亦能够成为一种促进SU的练习手段[31]。此外,郭梁的研究显示,SU测试与EE测试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这一结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由于实验组在EE测试中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使得前者在SU测试中也能优于后者[32]。EE与SU的共同提高有助于龙舟运动员躯干的屈伸肌拮抗比维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两种训练均不能有效提高练习者躯干的灵活性,而且本实验对象的躯干灵活性水平在同类研究中较低[8-9]。相关研究表明躯干力量与躯干灵活性呈负相关关系,长时间大强度的力量训练会影响关节灵活性[33-34]。本研究方案由于过于重视稳定性与力量训练而忽略了灵活性训练。龙舟插桨时需要划手在坐姿时完成最大幅度的躯干前屈及旋转,从而加大船桨前伸的幅度[35]。良好的躯干灵活性是增加桨幅的前提,因此应适当增加龙舟运动员躯干灵活性训练比重。

3.3 上下肢力量测试结果分析

Thomas等人认为核心稳定性与深蹲的相关性较高,与卧推的相关性较低,该观点与本研究结果相符[36]。深蹲过程中“核心”稳定肌群对于骨盆的动态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FMS测试结果已证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深蹲动作模式,这一变化有助于人体在进行大负荷抗阻深蹲训练时减少运动损伤、改善训练效果。卧拉是由躯干伸肌群带动上肢发力的动作,由于核心稳定性训练显著提高了实验组的躯干伸肌群力量耐力,因此实验组在卧拉测试中也取得了显著性提高。龙舟运动员划桨时由脚蹬船开始发力,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传导,最后由躯干带动上肢完成拉桨动作[37]。上肢后拉与下肢蹬伸发力贯穿于整个划桨过程,相关研究表明卧拉与深蹲为影响龙舟划水效果的第一因子,因此卧拉与深蹲力量的提高对于增强龙舟运动员的划水效果至关重要[38]。从总体上看,两组受试者力量耐力提高幅度较大,最大力量提高幅度较小。在力量耐力方面实验组优势明显,在最大力量方面两组提升幅度相当。关于不同“核心”训练剂量对于运动表现的Meta分析表明,“核心”训练的动力性动作完成次数越少,效果量越大;而静力性练习时长越长,效果量越大[39]。本研究的核心稳定性训练静力性動作方案要求练习者在保持动作正确的前提下持续至力竭,所以在力量耐力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之,对照组所采用的腰腹动力性力量训练方案,为了符合龙舟运动以糖酵解为主的供能特征,要求的负荷重量较小、重复次数较多,因此无论是最大力量还是力量耐力,均没有产生较好的效果。该研究还指出“核心”动力性力量训练采用8~10 RM的负荷效果量最大[39]。鉴于此,龙舟运动员的“核心”动力性力量训练应适当采用高负重、低重复次数的策略。

3.4 龙舟专项能力测试结果分析

测功仪单桨最大功率测试反映了龙舟运动员在途中划时单桨的最大效果,而起动至最高功率所需桨数反应了其起航加速的能力。100 m与500 m分别是龙舟比赛中短距离与长距离的代表项目。从4项测试整体看,实验组的长距离划改善幅度最大,短距离划次之,最大功率测试效果量最小。这一结果与核心稳定性、上下肢力量的测试结果相互印证。核心稳定性训练由于缺乏爆发力以及高负重的力量训练,从而导致划船的最大功率与起动速度改善幅度较小。但是,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耐力,并通过提高力量在运动链的传导效率来增强技术动作的经济性,从而对长距离划船有着较好的改善效果[40]。相关研究表明,12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较大幅度提高龙舟运动员120°/s等速肌力测试中的躯干伸肌平均功率,并能小幅度提高其30°/s等速收缩时的躯干伸肌平均功率,而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并没有明显改善以上两项指标[5]。120°/s的角速度与龙舟途中划阶段的划桨速度相近,30°/s的角速度与龙舟起航阶段划桨速度相近,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较大幅度改善龙舟运动员的途中划能力、小幅度改善其起航能力,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在龙舟划桨动作周期中抓水与拉水是决定龙舟运动员划水实效性的关键阶段。在抓水时,由于水的反作用力方向并不稳定,良好的“核心”冠状面稳定性能够减少桨支撑点的左右移动[41]。在拉水过程中,运动员两侧上肢一侧推一侧拉的杠杆式发力经由其全身传递至船身,此时良好的“核心”抗旋稳定性对其提高力量传递效率、防止运动损伤尤为重要。本研究设计的坐姿核心稳定性训练与龙舟专项动作较为接近,要求运动员在非稳定条件下(例如坐于瑞士球之上同时脚踏平衡盘),进行“核心”抗旋转与侧屈扰动的动态稳定性练习,或者执行类似于龙舟划桨动作的快速力量练习,从而在陆上模拟水中划桨的发力特征。通过加大左右侧肢体动作与力量的差异性来提高运动员“核心”肌群对于非对称力学环境的适应性。在传统腰腹力量训练方案中,一般采用坐姿抗阻的腰腹部位主动旋转带动上肢斜上挑与斜下劈等练习来发展龙舟专项能力,虽然也能够提高运动员划桨动作主动发力的能力,但练习时支撑面较为稳定,“核心”肌群离心收缩参与比例不高,因此与龙舟运动员水中划桨发力的相似度低于核心稳定性训练。遗憾的是,由于受冬季北方水域冰冻的影响,本研究无法实施水上划船测试,而是采用陆上测功仪模拟。水中环境与陆上相比具有更高的力学不稳定性,因此执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实验组会更有优势。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相较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改善龙舟运动员的功能动作水平、核心稳定性、上下肢力量以及龙舟专项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

2)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龙舟运动员“核心”耐力、“核心”力量的改善效果优于“核心”平衡能力以及灵活性,对于其上下肢力量耐力的改善效果优于上下肢最大力量,对于其长距离划的改善效果优于短距离划以及单桨功率。

3)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均不能有效改善龙舟运动员的躯干灵活性。

4.2 建议

1)龙舟运动员易出现躯干左右侧功能不均衡,在“核心”训练中应注重对于弱侧功能的强化。

2)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静力性动作应采用较长持续时间的训练策略,而传统腰腹力量训练应采用适当增加负重以降低最大重復次数的训练策略。

3)龙舟运动员的“核心”训练应适当增加躯干灵活性训练的比重。

4)龙舟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难度进阶应侧重于提高动作的不对称性以及支撑面的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杨阳.关于龙舟是否入奥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7(7):9-13.

[2]孟庆彦,周璀,程玲,等.高校龙舟队生存与发展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4(12):75-79.

[3]李兵.我国优秀男子龙舟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及评价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陶丽.高校龙舟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科技资讯,2008(25):224-226.

[5]陈雷,李庆雯,徐冬青,等.核心肌力康复训练对龙舟运动员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影响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1):99-104.

[6]PANJABI M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 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 adaptation and enhancement[J].J Spinal Discord,1992(5):383-389.

[7]KIBLER W B, PRESSs J, SCIASCIA 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 Sports Medicine, 2006, 36(3):189-198.

[8]LEITZ R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related measures and performance[D].Statesboro: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2015:23-27.

[9]WALDHELM A, LI L. Endurance tests are the most reliable core stability relatedmeasurements[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2,1(2):121-128.

[10]WALDHELM A. Assessment of core stability:Developing practical models[D].Louisiana State:LouisianaState University,2011:1-4.

[11]PANJABI M M. Clinical spinal instability and low back pain.[J].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 Kinesiology,2003,13(4):371-379.

[12]SANDREY M A, MITZEL J G. Improvement in Dynamic Balance and Core Endurance after a 6-Week Core-Stability-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2013,22(4):264-271.

[13]MONGER H, HARRISON B. The acute effect of pilates exercise on lower extremity maximal streng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2016, 9(3):283-290.

[14]BAGHERIAN S, GHASEMPOOR K, RAHNAMAN,et al. The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on functional movement patterns in collegiate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Rehabilitation,2018,(6)2:1-22.

[15]陈建新,陆青.对游泳运动员采用传统腰腹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比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5):57-59.

[16]徐浩.腰腹核心力量训练在跳水训练中的运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4):46-47.

[17]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509-511.

[18]姜宏斌.人体运动核心区域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及理论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3):257-263.

[19]MARJORIE A K. Core stability: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J].Athletic TheraphyToday,2000,5(2):6-13.

[20]王冠.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龙舟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

[21]COOK G,BURTON L,HOOGENBOOM B J,et al.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 part-1[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Najspt,2014,9(3):369-409.

[22]COOK G,BURTON L,HOOGENBOOM B J,et al.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al move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 part-2[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Najspt,2014,9(4):549-563.

[23]郭梁,LI Li,吳瑛.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与摆臂和不摆臂下蹲跳高度的关系[J].体育科学,2018,38(4):67-72.

[24]KISSEL K, PLISKY P J, VOIGHT M L. Can Serious Injury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be Predicted bya Preseaso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Najspt, 2007, 2(3):147-158.

[25]COOK G. 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张英波,梁林,赵洪波,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3-248.

[26]KANPIK J J, BAUMAN C L, JONES B H, et al. Preseason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imbalances associated with athletic injuries in female collegiate athlet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1, 19(1):76-81.

[27]VERA-GARCIA F J, GRENIER S G, MCGILL S M. Abdominal muscle response during curl-ups on both stable and labile surfaces[J].Phys Ther,2009,80(60):564-569.

[28]廖婷,郑伟涛,李丹阳.核心稳定性、功能动作与青少年身体素质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5):37-43.

[29]刘辉,刘波,张鑫,等.开链和闭链训练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11):1733-1737.

[30]许耶力,潘慧炬.我国男子单人皮艇200m选手起航阶段平衡技术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27-29.

[31]剧红梅,郑一喆,雷丹云,等.联合干预措施对提高女生仰卧起坐成绩的实证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9,41(4):69-73.

[32]郭梁.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8.

[33]KIM E, DEAR A, FERGUSON S L,et al. Effects of 4 Weeks of Traditional Resistance Training vs.Superslow Strength Training on Early Phase Adaptations in Strength, Flexibility, and Aerobic Capacity in College-Aged Women[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25(11):3006-3013.

[34]EMILIO J, MARTINEZ-LOPEZ E, HITA-CONTRERAS F,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Flexibility, Balance, and Lumbar Strength with Balance Ability: Risk of Falls in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2014,13(2):349-357.

[35]徐树礼.中国大学生龙舟男子500m直道途中坐姿划桨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6):78-81.

[36]THOMAS W, KELLIE C, JEFFREY L,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division I football player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8,22(6):1750-1754.

[37]田振华,吴晓峰,李云勇,等.我国高校龙舟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7-150.

[38]何江川,杨放.龙舟运动员陆上专项力量与划水功率因子回归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39-141.

[39]付皆,苗向军,刘排.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表现量效关系影响的Meta分析[J].体育学刊,2019,26(6):125-131.

[40]陈小平.力量训练的发展动向与趋势[J].体育科学,2004(9):36-40.

[41]郑义辉.优秀男子龙舟队员坐姿与高姿划桨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