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2020-06-15李丽贞
李丽贞
【摘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地点是课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交流。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会缩短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减少自身进行提问以及学生提问的时间,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利用在讲解重难点和练习上。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其实是不利。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培育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学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引导 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061-01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往往都是被动的,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这样的课堂效果并不好。因此教师就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多提问,多让学生回答问题。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往往会把握不好问题的度,很容易将问题设计得较难、针对性不够强以及问题与问题间没有一个很好的链接,跳转较大。因此我根据自身的从教经验,总结了以下关于教学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进行参考。
一、温故知新,将新知教学结合旧知
知识与知识间的紧密联系是数学这一门学科的重要特色。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导入学习往往会减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搭造起知识间的桥梁,并且更快的进入到课堂状态中。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新知问题设计导入时,往往没有考虑到旧知识所起到的作用。温故而知新,教师应该在教学问题设计中考虑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表内乘法”这一内容的讲解时,我先带领着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这一知识点,利用对加法的复习进行乘法的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列出一些算式如2+2+2=, 3+3= ,4+4+4+4+4= 等的这些式子让学生进行观察,找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们此时就会认真寻找,从而发现规律。在他们找到相同点后我就会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告诉他们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式子是可以用乘法来表示的,从而自然而然的带领她们进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在这样一个提问解惑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对于加法的运算有了更深的印象外,还觉得乘法运算也不是一件难事,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快,从而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不能只将关注点放在新知识上。要运用联系的思维,在讲授新知识时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将知识点进行迁移,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加深知识点间的理解以及提高教学问题的有效性。
二、具有针对性,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意识到提问是一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考以及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和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好方法。但据我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往往会出现问题设计的不够具有针对性,不能很好的突出重难点,导致了学生在思考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抓住重难点,科学合理的设计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统计”这一内容的讲解时,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这一概念接触的比较少,那么在理解上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上课前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我的问题是:“妈妈买了9个苹果,一共要分给三个小朋友,为了公平,怎么分才能使得每个小朋友拥有的苹果一样多且苹果刚好分完呢?”学生们听完这个问题纷纷进行思考,然后答道每人分三个,这样既能分完苹果又能让每个人得到的苹果个数相同。在这样的一个问答环节下,我针对学生们日常所接触到的事物,带入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平均”的概念。而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基础下对这一重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整体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也更愿意进行思考,对于新知识的吸收也大大加快了。
教学问題要根据所讲知识的重难点来进行设计,不能够使问题过于空泛或是偏离重点,让学生能够回答、愿意回答。从而达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切合学生程度,问题设计难度适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较多的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思维能力、智力都具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实际出发,将问题设计得当有难有易,使得在教学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对应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的进行思考,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点讲解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所设计的问题也是有难有易。比如:什么是四边形?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长方形?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样的差别?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什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是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有的是根据我所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总结,还有的则是自己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得出的。简单的问题作为课前的导入,可以打造一个比较氛围良好的课堂,鼓励层次较差的学生进行回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让他们学会思考。而后续关于知识点讲解的问题则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检测他们的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能够学会自主探究。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程度与速度上也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这一个体差异性,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的到提升,有所收获。
综上,教学问题的设计实施对于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打造数学整体思维以及培育自主探究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懂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将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2020(06):66.
[2]葛正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