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
2020-06-15郭鑫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安全志愿者无论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都有所提升。高校安全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和谐、高校实践育人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诸多高校因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存在人员流动性过大、志愿者并非完全的自愿、团队凝聚力不强、队伍缺乏系统培训、管理方式粗放单一、志愿者积极性减退;同时面临着如何培养和建设高质量志愿者团队的问题。文章结合实际阐述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等,旨在加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
大学生安全志愿服务面临两个局面:一是高校团委大力呼吁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将服务时间与学分挂钩,从而提升参与度。二是某些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存在认识误区,缺乏兴趣和热情,他们参与是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高校安全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安全志愿者业务能力减低、积极性差、缺乏系统培训和制度化管理等。如何改变现状成为了高校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安全志愿者服务的意义
高校安全志愿团的组建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提升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安全志愿者团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能够适应诸多突发情况。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具备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发现自身能力的不足,及时完善,由此提升综合素质和内心的责任感。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作用。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人员密度相应增大,消防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当前,高校人数占主体地位的大学生的消防意识不容乐观。
二、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流动性过大
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的组成方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志愿者队伍内,成员数量不固定,角色地位不明确,关键依靠共同的活动主题相互联系,自发组织起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组织形式便于在需要时招募到足够多的大学生,也可以用于组成五至十人的小型队伍。对高校安全志愿服务工作来说,灵活的队伍组织形式有助于开展活动,但引发人员流动性过大、活动持续性不强的问题。同时,人员流动性过大也增加了人数控制、人员培训、团队建设、安全监管的难度。
2.志愿者并非完全的自愿
首先,《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二条规定:志愿服务,是指青年志愿者组织和青年志愿者自愿、无偿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促进社会文明与发展的志愿服务行为。然而高校为了达到一定的志愿者招募数量来组建队伍,采取不正当手段要求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尤其是大一新生,初来乍到对学校的管理条例等不熟悉,往往打着“学校要求”、“与奖学金等荣誉挂钩”的方式使得新生“被迫”、“被参加”加入志愿者队伍。这严重违背志愿精神,由此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不能顺利优质的完成志愿活动。
其次,面试官经验不足。一些面试官也是学生,志愿读物的经历不足,没有过所的经验,在招聘选拔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本鞥高效完成招聘任务。
最后,部分高校只注重志愿者的数量而忽略质量。一些高校在招聘志愿者是不考虑应聘者的性格。经历、爱好,只要报名就能通过。正因如此,在以后的志愿服务时显得缺乏经验,能力不足,匆忙找人应对,使得志愿者个人特长与岗位要求难以匹配,降低了服务质量,甚至给社会、高校、个人带来一定的损失。高校安全志愿者团队的质量也得不到提升。
3.团队凝聚力不强
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其初衷是通过安全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同辈影响力,带动团体协作,为社会奉献力量。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的团队建设却存在疏漏。第一,缺少职责分工。由于没有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容易出现任务的交叉和缺漏。第二,缺少团队磨合。部分高校志愿者队伍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和专业,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将这些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需有一定的适应期。但是很多活动在招募志愿者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要求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熟练工作,忽视团队内部关系。第三,缺少协同合作。高校志愿者队伍内部相对松散,凝聚力不强,这不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更容易在组织过程中产生混乱,埋下安全隐患。
4.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缺乏系统培训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的今天,人员的专业度更需提升。在举办大型活动和召开会议时,就要求志愿者有一定的工作技巧和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如今高校安全志愿者团队往往没有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志愿者的能力和素质都不是很理想。并且,队伍没有完善的制度化管理的过程,对于一些分工细、要求高的工作,如果没有专门特定的培训方案,容易在服务中导致能力的缺失与任务失职,活动中有了问题和失误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也不能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5.管理方式粗放单一
有效的队伍管理是高校安全志愿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长期发展中,各高校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管理体系,主要由学院保卫处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系便于全校大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参与常规性的志愿服务,达到学校对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的要求,但容易引发志愿者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三、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及管理的建议
1.制定专门的安全志愿者招募方案,并做好志愿者档案
结合我院2019年安全志愿者换届情况,在招募志愿者前,首先要制定好专门的招募方案,明确所需招募志愿者的专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所需志愿者总人数及各部门人数等,要公开和对外公布招募流程、时间、地点、选拔方法等等,并通过有效途径发布招募信息并进行宣传,由负责教师及团干部严格把关,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拟接收的志愿者进行公示,全方位保证组建优秀的志愿者队伍。
2.健全考核机制,进行制度化管理
完善的安全志愿者考核机制和制度化管理,能够激发高校志愿者的热情。在每次志愿者活动之后,对志愿者的态度和业务能力进行评价和记录,建立志愿者档案。经过一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不理想的志愿者,要帮助特們找寻原因。解决问题。作为以“90”及“00”后为主的志愿者,枯燥的说教较难感动他们,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个体或团体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在校内外广泛宣传,树立志愿者榜样。
3.健全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引领大学生安全志愿者
完善的安全志愿者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是科学化管理大学生安全志愿者活动的保障。在每次志愿服务后,对服务次数和服务效果及时记录,纳入志愿者档案,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范围内公示。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态度、质量等进行考核,对不合格的志愿者找原因、找差距,实行结对形式“帮扶”,使其重拾信心和勇气,保证志愿者队伍的整体质量。
4.无偿性是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
经调查显示,具有鼓励和奖励措施的志愿服务活动更能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机制侧重于活动前期,可通过校内外宣传,将志愿服务奉献、互助、团结、进步的精神上升为一种高度的荣誉感,通过全方位地展现活动的价值,让有意愿参加的学生正视活动的社会意义,自发产生志愿者身份的认同感及志愿者队伍的归属感。奖励机制则侧重于活动后期,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例如出具感谢信、予以时长积分、颁布志愿者证书、评选优秀志愿者等,也可以是物质上的,例如按工作量进行计算,予以奖品或补贴。这不仅是对高校志愿者努力程度的认可,而且有利于活动的公平公正。
四、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策略
1.筛选与培训相结合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不同的动机。为此可采用招聘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以二级学院志愿者分会或者社团的形式建立队伍,活动内容上可以更加专业化、特色化。第三类队伍旨在建立具备社会奉献意识、具有高度责任感、荣誉感的模范志愿者团体,可以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志愿者中选拔,从而开展寒暑假偏远地区支教等特殊活动。
2.分工与合作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有强烈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个性很强,不崇尚权威,害怕被束缚。这对建立志愿者队伍来说,既是优势又是挑战。优势在于学生的风格不同,带来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挑战在于如何让个体协调配合,这离不开良好的分工与合作。
3.高校志愿者团队开展业务训练
志愿者活动形式多样,大多都是服务内容,这边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志愿者队伍要进行专业训练。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基础训练是在精神层面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包括仪态、礼仪、服装。专业训练主要是根据志愿者具体服务的岗位进行分类培训,内容主要是介绍岗位的基本特点、技能要求、服务流程、服务人群、服务标准、团队管理和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只有通过培训志愿者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者培养需要得到社会、高校、个人的高度重视。只有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模式、新方法,从制度、内容、项目、方法等各方面出发,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高效开展,更有利于社会、高校、个人的和谐发展。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志愿活动的展开注入鲜活力量,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志愿者积极性减退等情况时有出现,因此志愿者团队应该加强制度化管理,建设评奖机制,进行业务训练,创新志愿活动项目。志愿服务的开展既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也可以传播正能量。
总结: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志愿活动的展开注入鲜活力量,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志愿者积极性减退等情况时有出现,因此志愿者团队应该加强制度化管理,建设评奖机制,进行业务训练,创新志愿活动项目。志愿服务的开展既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也可以传播正能量。同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素质的大学生志愿者培养需要得到社会、高校、个人的高度重视。只有不断创新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模式、新方法,从制度、内容、项目、方法等各方面出发,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高效开展,更有利于社会、高校、个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皮均,潘聪聪.大时代背景下的英雄事业——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皮钧谈青年志愿者事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l(16).
[2]蔡琼.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任文珺.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及其制度化管理[J].文教资料,2017(28).
[4]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何海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分析及发展路径思考[J].实践研究,2014(3).
作者简介:
郭鑫(1990年-),男,天津人,大专,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研究方向: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
课题项目:
本文系天津市高等学校安全管理协会重点项目《高校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