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防控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
2020-06-15余龙廷
余龙廷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疫情防治事项持续关注,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首位。在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全国各地的重重力量不断向湖北武汉等重症病区集聚。面对声势浩大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众志成城,每一位中华儿女,不管来自何处,也无论身在何方,都应该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都应该有着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共同体意识
2014年9月28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的首次出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我们必须在全国各民族之中始终坚持构建每个人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的讲话中阐明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随后,2017年10月2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关规定列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点认识,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而且能够有效调节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联系,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从2019年末到2020年初,国家遭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华民族承受了艰苦的磨难,但是全国各民族人民互持生死,共担祸福,在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连结在一起的奋斗中,坚定铸就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加强党的领导,增进政党和国家认同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前提。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时,要加强我们党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整体把控、总揽全局,合理有效地调节好疫情防控工作中湖北武汉等重症疫情地区和其他疫情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与调度,在合理安排医疗救援和疫情防治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引导疫情防控中的舆论趋向,营建公开透明的宣传阵地,保持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加强党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要促使全国各族人民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形成一荣俱荣、—损俱损的良好理念,在党中央的组织带动下,将疫情防治各方面工作的人才聚集起来,充分调动起全体人民在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各民族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在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思想引领下,画好最大“同心圆”,真正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共同防治防控。面对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我们党的旗帜在防控疫情的斗争最前线高高飘扬,在战疫情工作面临重重艰险的环境下,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头作用,受苦在前享用在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使党的领导能够贯彻落实到疫情防控工作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构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党和国家认同,积极发挥党的关键性作用,彻底决胜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构建法治体系,牢固法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步完备。要把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法治优势更好地融入到国家治理能力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以宪法为核心、各项法律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体系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有序的重要基础,又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将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运用到协调和管治各项民族事务工作中,依法保护各族人民所获得的合法利益,对于那些对民族平等、团结、和谐有不利企图的不法分子,依法进行处理。
要强化民族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引领各民族人民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信仰,能够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保障民族地区的团结安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完善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首先在完备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和结合民族地区的现实情形和客观需求;其次要完备和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续深化配套法律条例;最后在调节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时,要利用好法治思维和方式,依法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利益。维护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增进全国各民族人民的福祉,切实展现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各个层面。
三、发展各民族经济,决胜脱贫攻坚
发展好各民族经济,决胜脱贫攻坚战可以说是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物质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需要首先满足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能够有能力有条件去真正实现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对国家各项举措的认同,增强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
此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性的一年,尽管我们面临新冠疫情的严峻挑战,但既定目标不能变,党的初心不能变。因此,首先要克服新冠疫情對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到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创新防控工作方式方法,协调好疫情控和脱贫攻坚双向工作。其次必须保证全国的医疗和生活物资能够在各个地区进行合理配置,在湖北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地区要加大资源倾斜力度,确保各项物资在疫情防控中落到实处。最后要推行与各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相匹配的经济政策,有序组织好各地区各民族劳动力的返岗就业、企业复工复产,同时要实施积极高效的政策举措,增大对无疫情的各民族各地区的帮助和扶持,做好疫情防控中的经济基础建设等等。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即使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也能够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对国家、对民族保持强大的信心,坚定“五个认同”和“四个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四、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五千多年来,我国各民族通过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借鉴以及交流、交融,犹如一条条细小支流融汇成一条奔腾向前的江河,最终构成了积厚流光、渊博盛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是要强化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充分发挥各民族的汇聚力和创造力。一方面,要始终保持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既要推动全国各民族自身文化的纵横发展,又要凸显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全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瘦隋防控工作中,要充分重视民族平等、团结、和睦相处,坚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形成各族人民共同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纽带和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思政课教学、互联网引导、校园文化宣传等途径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精神、抗疫精神等思想文化精髓,多种途径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以人民为中心,凝心聚力改善民生
“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形成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民众切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部位。”要想稳固建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心聚力改善民生。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就我国这样—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言,争取人心不仅是影响着祖国统—和民族团结的头等事宜,而且是影响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事项。稳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顺应民心、将心比心,构建起民族平等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定统一的人心防线。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一方面要深入改善全民族人民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的民生短板,让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的发展中能够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切实增强全民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全民族人民众志成城、戮力同心,将个人的价值理念升华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进而转化为全民族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动力,强化了全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个人使命感,勇于承接起社会责任和担当,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此时此刻,面对扑面而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每一位华夏儿女无论身居何地、无论来自何方,都是同舟共济的共同体。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仍然面临着重重艰难,我们必须充分拓展各民族人民一致向前的奋斗精神,组成决战疫情的全民族合众力。要在共同战疫情的斗争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我们有决心、有实力必将打胜这场疫情阻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