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网络问政”的一些思考

2020-06-15宋建英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意自媒体

宋建英

摘要: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只有用好现有平台和信息资源,通过互动交流,传递党委政府声音,进一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才能真正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民意;自媒体;网络监督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平台,打通民意输通的“绿色通道”,推进当地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6月,六盘水日报社学习考察组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日报社,针对河池新闻网“网络问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察学习。通过现场参观河池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召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等方式,近距离、多角度深入了解河池网“网络问政”工作的操作过程及取得的良好社会反响,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对如何构建政府、网媒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网络问政”之路,助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受启发。

河池日报“网络问政”平台开办多年来,打通了民间与官方的两个舆论场,党委政府与网民沟通渠道畅通,促进了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同时还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时,也推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伴随着“网络问政”平台的良性发展,河池市的网民有问题就到河池网“网络问政”中心反映,政府有回复、有办理。党委政府部门也因此将“网络问政”工作作为沟通了解民意民声、推进工作开展、塑造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

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进入冲剌阶段,六盘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已全面铺开。如何抓住问题的“牛鼻子”,精准施策,脱真贫、真脱贫,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如何凝聚全市力量,齐心共创全国文明城市?这是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用好现有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借助“网络问政”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才能把“网上群众路线”走实、走新,进而强化网络阵地上的意识形态工作,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市上下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创文”工作顺利开展。

要确保“网络问政”符合传递正能量这一总体要求,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适应国内外形势,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传播方法,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按照“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工作原则,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高效、灵活的网络媒体是“网络问政”的基础。只有借助粉丝量庞大的政务微博和转发及时、有效的实名微博,与网民互动,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才能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奠定坚实的基础。

河池新闻网自2007年上线以来,即设定了“打造全国信息平台”的较高发展目标。为此,河池网把提高网民点击率、强化与网民的互动作为切入点,通过在网上收集整理网民的意见和想法,及时传真反馈到相关部门,再由相关部门以实名的形式给网民回复。

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是打牢“网络问政”基础的关键。为确保网民意见能“搭上”通往相关职能部门的“直达车”,充分体现媒体作用和社會责任,可通过在政府网站、新闻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网民邮箱”“留言板”等,由专人负责梳理、核实。通过开设专栏举办新闻发布会,重点跟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打捞网上“沉没的声音”,广开纳谏之门,听取万户心声,及时向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反馈,营造良好的“网络问政”环境。

要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必须做好“网络问政”工作。如何让“网络问政”真正“问”到位?这是提高“网络问政”诚信度、权威性及网民关注度的关键。首先,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的规律,进一步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网络问政”是提高执政能力的有效举措,是提高各级干部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有效途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为“网络问政”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要落实“网络问政”的制度保障。针对网上出现的相关话题和信息,编辑部要根据相关的工作规则和流程,及时将网友意见转交分管的有关职能部门,并落实政府与公民参与的回应机制。通过“网络问政”考核机制、问责机制,确保“网络问政”取得实效。同时,报纸对部门的处理过程及结果同步进行宣传报道,借助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网络问政”的诚信度、权威性及网民的关注度。

要形成推动“网络问政”良性发展的强大合力,需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相互借力。有了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媒体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激发网民参与互动的热情,才能促进“网络问政”工作逐步深入,实现良性发展。作为“网络问政”的主办方,还必须把好舆论导向关。只有将社情民意进行合理反映,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合理诉求的渠道,才能避免个别网民诉求的恶意传播。面对“网络问政”这把“双刃剑”,对网民提出的尖锐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网民现场参观、座谈,确保网民的负面情绪得到疏解,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由报社相关部室(如:要闻、社会)在报纸上开设“网络问政”专栏,对网民发布的热点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及时跟踪报道,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网络问政”栏目的影响力。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随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网络问政”工作中,舆情研判关系到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及时有效得以解决,关系到网络安全。“网络问政”在打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同时,也引导、占领了两个舆论阵地,“网络问政”起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效果,只要因势利导、应用得当,网络并不可怕,不仅可管、可控,还可“帮忙”。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之际,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紧要关头,只有严格遵守“网络问政”规则,完善问题回应机制,落实考核问责机制,适时进行舆情研判,才能构建良性互动的网络环境,确保“网络问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彩。

(作者单位:六盘水日报社)

猜你喜欢

民意自媒体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
打通网上网下民意
走出“遵从民意”的误区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