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淝水之战的胜负探析

2020-06-15郭耀成

理论与创新 2020年8期
关键词:谢安

郭耀成

【摘  要】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由北方前秦发起的意在吞并南方东晋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最终,东晋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长久以来,淝水之战一直被视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富有戏剧性的战役,且当读者了解到东晋军是以几万兵马击溃前秦军近百万军队时,不免瞠目结舌。通过研究战役双方主要领导人的人物属性以及双方的战略部署、战术指挥,得出了淝水之战并非一场出乎意料的战役,实则是前秦战则必败。

【关键词】苻坚;谢安;谢玄;淝水

一场战争的起因往往是多方势力角力后得出的唯一解,而这个唯一解是否正确,一定是当时的统治者说了算。苻坚,当时前秦的统治者,在通过勇武之力统一北方后,目光南移,盯上了东晋。

依照儒家的传统意识形态,苻坚称得上一位好皇帝,历史学者甚至认为他是可以比肩秦始皇、汉武帝一样的大帝级别的好皇帝。苻坚的君王生涯起步于一场政变,无论这场政变的出发点是临时起意或是酝酿已久,都已阻止不了他代替自己的堂兄苻生,成为前秦新的统治者。即位后的苻坚励精图治,通过重用一代能臣贤相王猛,先是解决了内部少数民族争权问题,后又通过多年的東征西讨,灭前燕、前凉,前仇池、代国,统一了北方,实现与东晋的划江而治,壮年得志,颇有当年魏武帝曹操的气势,做为一个少数民族君王,这份功业可谓难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君王,却拥有着一个难能可贵但与君王身份相矛盾的性格,那就是苻坚一生都秉承着德化为先、怀柔至上的理念,且不区分敌我关系,将这些本该美好的品质用错了地方。苻坚在消灭自己的敌人:匈奴人、鲜卑人、羌人后,并没有“斩草除根”杀害王室成员,给了这些原本已经做好国破家亡思想准备的敌人们一种“东山再起”的幻想。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数次归附前秦又数次叛乱,苻坚选择了原谅,让他继续统领其部;苻坚灭前燕后,末帝慕容暐封新兴侯,慕容泓封北地长史,慕容垂封冠军将军、任尚书,宽待整个慕容一族;苻坚灭前凉后,末代君主张天锡封归义侯、任尚书;灭代国后,让年幼的拓跋珪继续留在代地茁壮成长,后者最后成为了北魏开国皇帝;甚至在淝水之战前,苻坚就为当时的东晋皇帝司马曜,以及大臣桓冲、谢安等安排好了战败后的官职。不得不说,这种极富想象力的仁慈,已经超越了民族、时间的界限,他不仅原谅了曾经的敌人,也原谅了未来的敌人,给予他们以最大限度的优待,苻坚的这种宽而有容的性格特点为前秦留下了重大的政治隐患。

东晋方面此时的境况又如何呢?西晋灭亡后,南迁的东晋其政治特点是门阀政治,王、庾、桓、谢四大家族轮流坐庄把持朝政,淝水之战前,正值桓温与谢安完成最后权力交接的斗法阶段。在把持东晋朝政二十多年的后期,桓温想着凭借自己平定成汉和三次北伐的丰功伟绩,把权臣的身份再升上一级,准确的说,他这次决定直接升到满级,因为他已把目光瞄准了东晋的皇位。面对桓温的逼政和此前陈郡谢氏政治代言人谢万的失势,谢安决定结束自己四十多年潇洒快活的半隐居生活,登上了东晋的政治舞台。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谢安采用的策略是“韬光养晦”,桓温的下场则是“月盈则亏”。最终,谢安凭借多年练就的沉稳淡定的绝活,在琅琊王氏的配合下,硬是熬死了想要代晋的桓温。

谢安虽常年不出仕,但声名早已响彻朝堂,桓温死后,谢安出任丞相,任命其侄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陈郡谢氏开始掌握东晋军政大权。谢安相比他的前任,执政风格更具有亲和力,更识大体、顾大局。执政期间,他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任用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任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后又转任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谢安自己则兼任扬州刺史。谢安的远见卓识和桓冲的深明大义,使得当时东晋的局面达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至此,长江上游由桓氏掌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百官同心同德,专心国事,东晋政治局面平定、安稳。

说完文臣谢安,再讲讲武将谢玄。谢玄,字幼度,出生在陈郡谢氏家族,史书记载谢玄有经国才略,且在气度与格局上也颇得谢安真传。《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了叔侄俩的一段对话,当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裕使其佳?”意思是,咱们世家子弟其实啥也不用做就可以升官发财,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争取优秀呢?当各位青年子侄都还面面相觑时,谢玄给出了高格局的回答,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谢玄把包括自己在内的谢氏子弟比喻为芝兰玉树,以“隐于庭阶之内而芬芳依旧”暗含着谢氏子弟隐忍、不竞权势、不求非份的行事风格,当然也是一种优秀。谢安对谢玄这种虚实兼顾、符合谢氏谦退门风的回答非常满意。军事方面,谢玄坐镇广陵之时,广陵和京口聚居着大量逃避北方战乱的流民,谢玄从中招募劲勇之士组建了北府兵,这只战斗力极强的特种部队在之后的淝水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赤壁之战后的一百七十多年间,已经从未有过像淝水之战这样的战役,可能以一战而改变天下局势,因此,当前秦在北方的寒夜里厉兵秣马时,千里之外的东晋也有人在艳阳下开始了运筹帷幄。公元378年二月,前秦率先发难,派出三路大军合围襄阳,襄阳守将梁州刺史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公元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玄假意进兵前秦囤积粮草的留成遂解彭城之围,苻坚派兵再度南下包围三阿,攻陷盱眙,此时谢安坐镇建康,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从广陵出发,东晋军四战四胜,大败前秦军于君川,前秦军兵败北返,谢玄一战成名,被进封为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

这场仗虽然东晋胜了,但前秦的根基却未损。冬去春来,时间来到公元383年,苻坚于大殿召集群臣讨论伐晋之事,结果是,群臣中只有个别赞同其余大多数都表示反对,因为有人已经看出当时的前秦虽看似统一,实际上内部矛盾隐伏很多,不少部族尚未真正归心,且各少数民族之间素来不合,各扫门前雪。虽然有人搬出已故丞相王猛的遗言劝谏不要贸然对东晋用兵,但最后,苻坚还是过滤掉了多数人的建议,下定了一统天下的决心。

苻坚先是在公元380年平定了苻洛、苻重的叛乱,后以关东人太多为由,把自己的氐族同胞分出十五万户,由各宗室统领分布于各镇,重现了古时的分封制,军事上,则重用鲜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苌。公元383年七月,苻坚下诏大举伐晋,共集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号称百万大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延长江汉水东进,东路经彭城南下,中路主力由苻坚亲自率领。八月初二,苻坚派遣其弟阳平公苻融督帅张蚝、慕容垂等人的步、骑兵共二十五万人作为前锋,经洛阳、汝河、颖水,直向淮南寿阳,试图在江淮方向歼灭晋军,任命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前秦方面的战前准备就算是完毕了,我们从最后战争吊诡的结果以及全局视角来看,这种部署的病灶在于倾巢而出而内部空虚,整体结构上外重内轻,具体安排上也是所托非人,导致局面最终迅速失衡。

东晋方面,面对前秦大军压境,丞相谢安迅速做出部署,令江州刺史桓冲率水陆军十万扼守长江南岸阻止前秦军顺流而下,以保卫都城建康安全,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北府兵八万赴淮南对抗苻坚主力,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

公元383年九月,前锋苻融部先期抵达颍口,十月,该部攻打寿阳,十月十八日,苻融部攻克寿阳,慕容垂部攻克郧城,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驻扎在洛涧。十一月,东晋军为避免被前秦军沿淮河封锁,故此,谢玄派鹰扬将军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趁着茫茫夜强渡洛水夜袭洛涧,歼敌一万五千人粉碎了前秦水路封锁计划,取得洛涧大捷,也拉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东晋军乘胜直抵淝水东岸与前秦军隔岸对峙。淝水:淝水之战的主战场,淮河的支流,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

早在383年十月,苻坚委派已是前秦尚书的东晋降将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水师,朱序见到谢石,在亮明自己卧底身份后,告诉他前秦部队没有百万那么多,大部分还在进军中,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挫其锐气。随后,谢玄、谢石采纳朱序的建议,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遂遣使者去见苻融并摆出一副想要速战速决的姿态,要求前秦军把阵地后撤腾出一块地方,待晋军渡河后双方一决胜负。苻融向苻坚汇报了东晋方面的提议并认为后退决战甚为不妥,认为阻敌于淝水河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的策略可胜券在握。至此,双方在开战问题上达成了特殊的默契:晋军渡河,秦军后撤。当然,双方主将都是玩战术的高手,自然都打着各自的如意算盘,谢玄想着前秦军这只远道而来且临时强征组建不久的多民族大军人数虽众,但人心不齐,一旦不明情况的后撤阵地势必混乱。而苻坚想的是既然晋军提出要渡河,我军可将计就计在晋军渡河之际来个兵法上的“半渡而击之”,依靠自己的骑兵一举全歼晋军。

事实证明,脱离了客观规律的主观判断,其结果,很致命。那么,这个客观规律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双方一进一退,客观存在的淝水也就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走向的关键。苻坚认为淝水可以减缓晋军的进攻速度,谢玄、谢石认为晋军可以抢渡淝水打前秦军一个措手不及,那么,谁对谁错呢?答案是,都对,分时候。此时的淝水,对东晋军更有利。淝水,既不是长江,也不是淮河,只是淮河的一条支流,据考证,在当时,旺水季节河道最宽处在100到200米左右,流过前秦营门口寿阳城处50米左右。枯水季节呢,大概减半吧,宽处50-100米,窄处5-10米。公元383年11月正值枯水季节,在北方士兵眼中,淝水还是地图上的淝水,但在南方士兵看来,淝水已经变成了小溪了。就这样,秦晋双方在约定好的战术上开战了。然而,战事开始后,事情就再也没有朝着前秦军预想的那样发展了,东晋军也没有给前秦军什么半渡击之的机会。面对人数占优的前秦军,晋军军士们有的划着船,有的甚至趟着水就杀向了正在背对着他们的前秦军,在那个没有喇叭,无线电通讯的时代,几十万人要想有秩序的完成向后转的动作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又有敌军杀来。秦军的前锋部队万没有想到晋军渡河竟如此迅速,此时的局面已无法控制了,走在后面的前秦军不断的看到前方的友軍向自己跑来,这种势头就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后撤演变成了溃败,苻融也在这次大规模失控的踩踏事件中被杀死,前秦军伤亡惨重。和赤壁之战如出一辙,人数占优的北方士兵又败了,但是,同样是败,曹操败了,但是他在北方的根基很稳,尚能全身而退,苻坚就没有那个命了,他本人在混乱中中了一箭逃回了淮北,此前投鞭断流的豪言,消失在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幻觉中。至此,过程很丰富结局很潦草的淝水之战以东晋的完胜前秦军的完败结束。秦晋淝水之战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关键战役,学界认为假如不是东晋朝抵挡住了前秦的进攻,那么中国就有可能同欧洲一样,进入一个完全野蛮化的“黑暗时代”。

其实,我们在讲述淝水决战时提到了淝水这个关键因素,然而,苻坚也是当世雄主,岂是小小的淝水就能轻易击败的。要想真正找出这场战役胜负的天枰是在何时发生倾斜的,我们就需要将时间拨回公元375年七月,从时任前秦丞相王猛的临终遗言中探寻究竟。《晋书》记载,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大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死。”苻坚与王猛是历史上君臣搭配的成功典范,苻坚之与王猛可比刘备之与诸葛孔明,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的,王猛在世时为苻坚统一北方立下了不世之功。

从公元375年的形势来看,北方已基本完成了统一,前秦国力渐丰,王丞相就是担心头脑发热的前秦统治者会对南方轻起战端,让本该需要时间来消化的北方的统一局面,生出变数。客观的说,当时的前秦内部,民族矛盾远未消弭,北方才完成统一,矛盾还处于对立阶段,政治局势也没有达到稳定,从形势来看,是不足以发动一场大规模南进战争的。然而,苻坚却听取了慕容垂的劝说:“孙氏跨僭江东,终并于晋,其势然也。”,照搬西晋灭吴之战的蓝本,在时机远未成熟的情况下,悍然发动南进战争。

前文说过,苻坚秉持的观念是那种天下戎狄一家亲的理念,然而淝水之战失利后,苻坚之前的敌人们可没有他那么仁慈,纷纷落井下石。苻坚逃回长安后,众胡纷纷反叛起事。先是他最为厚待的慕容垂首先背叛脱离他,在河北一带建立了后燕政权。另一股鲜卑势力慕容泓、慕容冲建立西燕政权,并率兵围攻长安,苻坚逃亡。羌人姚苌在渭北称王,建立了后奏政权,拓跋珪则在内蒙古一带建立了北魏政权,统一的北方又重新分裂为多个割据政权,符坚的帝国不复存在,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擒杀于五将山。

总观淝水之战,前秦方面:战前是军民疲惫怯战,内部隐患重重;战中是选择了从未成功的进攻路线;战后则是各方异族势力纷纷保存实力,争相恐后的复辟建国;东晋方面:政治上是君臣和睦,上下一心,战略上是袭扰长江上游梁益二州,重兵布防长江中游荆州地区,前秦在战役各个环节上的准备不当,让这场战争演变成为了一场彻彻底底的看似统一实则侵略的不义之战。

参考文献

[1]尚志迈.试析淝水之战的性质及其胜负原因[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58-62.

[2]邹锦良,龚世豪.二十年来淝水之战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4(04):141-144.

猜你喜欢

谢安
“东山”是指哪座山
谢安:我有个迷弟是李白
东山再起
谢安:东山风流东山起
身教
谢安:东山风流东山起
谢安下棋定军心
自己不说,让历史说
自己不说,让历史说
谢安也小肚鸡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