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我有个迷弟是李白
2020-09-10素衣
素衣
世人皆知李白狂傲不羁,名动天下,粉丝古往今来不胜枚举,诗圣杜甫也经常赋诗表达思念之情。然而,这颗历史上闪耀的巨星也追星——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年少便以清谈出名,才华横溢,风雅温和。如果说嵇康是魏晋风骨的集大成者,那么谢安便是魏晋风流的最佳诠释。
谢安年少便惊才艳绝,颇受当时名士的推崇与赏识。
四岁时,晋朝权臣桓彝曾夸赞过谢安:“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东海何许人也?被誉为东晋初年第一名士,王承。可见桓彝对谢安着实青睐有加。
弱冠时拜访东晋名士王蒙,与王蒙清谈。其应对自如,谈笑风生的态度令王蒙之子震惊,问其父:“刚刚的客人是怎样的大人物?”王蒙感慨道:“他勤勉不倦,日后必将华彩逼人。”
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看重他,东晋朝廷多次征召谢安入仕,但彼时的谢安还是那个逍遥恣意的陌上少年,家族有父兄顶着,他自是托病推辞。
世人对谢安的印象,大抵从他隐居东山说起。那个风流天成的少年于会稽隐居,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名僧游戏人间,或游弋山水,或吟咏属文。
举世皆知的《兰亭集序》便是他们于兰亭曲水流觞,谈笑赋诗时留下的。羲之的《兰亭集序》自是字字珠玑,而谢安的兰亭诗也颇有淡然出尘的潇洒意味。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
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谢安《兰亭诗·其二》
《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风起浪涌之际,孙绰和王羲之等人都神色惶恐,焦急欲归。然而谢安不仅不惧风浪,沉着冷静,反而兴致正好,仰天长啸。船公见谢安容色安定,神情喜悦,仍然不停地向前。可波涛越发汹涌,众人更喧闹不止。于是谢安缓缓地说:“这样的话,还是回去吧。”众人才平息躁动。此中不难看出他镇定自若,安稳人心的能力。
李白为其气度倾倒,曾为其赋诗: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谢安闲居东山,而父兄们皆身居高位,无暇照看子女,是以谢氏子弟多交予谢安教导。
《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正是在谢安的言传身教之下,谢氏子弟们也多风流蕴藉。
谢安的个性洒脱不羁,纵情山水,逍遥自在,与李白游山玩水的雅趣不谋而合,是以,李白有诗赞曰:
尝闻谢安石,携妓东山门。
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简文帝司马昱在谢安多次拒绝征召时有言:“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的确如此,在谢安的心中虽不愿为案牍所累,但却始终有一份责任。谢安的夫人刘氏在询问丈夫为何不做官时,谢安理智冷静地说:“在所难免。”他虽隐居东山,但对朝廷的局势洞若观火。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便是源自谢安。在兄长谢万败军遭罢时,在东晋王朝内忧外患时,那个曾经寄情山水,闲云野鹤的谢安终于出山。李白对此大加赞赏:“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只傲然两字便将谢安的仪态写尽。
升平四年,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谢安接受了。彼时的谢安声名远扬,所以消息一出,朝野轰动。有人欣喜,自然也有人忌惮。中丞高崧挖苦说:“卿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隱居东山不出,人们时常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苍生又将如卿何!’”而谢安自然是沉稳过人,泰然自若。
桓温虽赏识谢安,但却一直野心勃勃,意图篡位。而颇负盛名的谢安与王家王坦之无疑是一大阻碍。所以他于新亭埋伏好士兵,设下菜肴,打算趁此机会杀掉谢安和王坦之。
王坦之得知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恐惧地问谢安:“应该如何应对?”谢安神情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国运的存亡,就取决于我们此行了。”于是慷慨前往。
其实生死攸关之际的惶恐是人之常情,所以淡然处之的谢安便越显得镇定自若,英勇过人。他模仿洛阳书生的声调,朗诵“浩浩洪流”,风采依旧。从容就座后对桓温说:“我听闻诸侯有道设守四方,明公何必于幕后设下埋伏。”桓温敬畏他旷达深远的气度,解散了伏兵。一场危机不动声色地被解除,本与谢安齐名的王坦之经此一事,高下立见。
此后,谢安与王坦之更尽心王室,鞠躬尽瘁,终于耗死了桓温,晋朝的王室也得以安稳。
桓温死后,谢安实际上总揽朝政。为稳定政权,谢安大胆任用桓温的弟弟桓冲。桓冲也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正因谢安的举措,达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效果。
谢安心存仁义,广行德政,百官也专心国事,齐心协力,当时人赞扬谢安,将他比作王导,文雅更于王导之上。之前的政绩只是铺垫,真正让谢安名动天下的是淝水之战。前秦苻坚率兵南下,东晋接连败退。谢安临危受命,全权指挥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关系到谢家子侄的性命和家族的荣辱,更关系到东晋的存亡。
苻坚号称的百万之众,以席卷天下之势奔向东晋。如此气势,令苻坚坚信,投鞭即可断流,大业如何不成?而东晋的名士们却惶恐不安,让谢玄问计。
《谢安传》这样记载: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相较于群臣的慌亂,谢安显得颇为放松。面对群臣的不断询问,甚至长车出游。但是游罢归来却不含糊,当夜便调兵遣将。
谢家的儿郎自是不辜负叔父的栽培,谢玄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
如此连战连捷,少不了谢安知人善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功劳。对此,李白佩服之至:
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当捷报送达时,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完捷报,便放置一旁,不动声色。直到下完,客人急于问此事,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将之录入《雅量》篇,魏晋时的雅量实际是一种淡然从容,喜悦但不形于色。而谢安作为这一时期的核心政治人物,必须时刻保持沉着冷静的气度和泰然自若的神态。等到客人告辞之后,才喜不自胜,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谢安将感情收放自如,史书形容他“矫情镇物”也不为过。
谢安的出山既是为了家族荣耀,更是为了救济天下。李白在《江夏送倩公归汉东》一诗的序中说:昔谢安四十,卧白云于东山;桓公累徵,为苍生而一起。
通过此役,谢家的声望一时到达顶峰。
谢安执政,采取无为而治,他本人也不贪慕权利。在遭到司马道子的有意削权之后,谢安不与争斗,自请出镇扬州。
晚年的谢安,东山之志不歇。既已救天下于水火,不如归去?于是谢安制船,想顺江而下回乡归隐。只可惜中途染病,回卧东山不成便逝去了。
对于谢安的功成身退,李白也一再赋诗。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一诗中,李白有一个简短的序言:此墩即晋太傅谢安与右军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余将营园其上,故作是诗也。
有大智慧的人,方可于尘世间进退自如,退可东山一隐三十春,进能当权傲然将相身。他是济世贤臣,也是风流隐士;他是闲散文人,更是军事大师;他于家族兴亡之际挺身而出,他于国家动荡之时充当中流砥柱。
工书法,善清谈,懂教育,明音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力挽狂澜,才知气度无双。他可进可退,风流天成。他名动天下,才艳古今,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偶像。他是世间少有的潇洒——谢安。
(源自“菊斋”)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