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0-06-15黄坛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6期
关键词:小华道德与法治法治

黄坛生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提升智慧,在学习中培养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和能力,感受生活的快乐。生活是课堂学习的源泉,离开了现实生活,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道德与法治》课堂立足生活,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味,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获得感悟,受到启迪。

一、开放文本,让课堂内容“生活化”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依据。当前,学校的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僵化、脱离生活实际、效果低下的弊端,教师在课堂上讲内容,学生静坐听内容,课与内不连,德与行分离,这无疑让学生的学习犹如镜中观花,水中捞月,一无所获。学校的道法课堂要走出困境,就应让课堂内容回归生活。

在教学中,笔者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找准精神的内核,在情感、技能、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发现善美,践行善美;着重指导学生的行,把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转化成一种学习的自觉,知、情、意、行统一,传扬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笔者根据教学需要,把贴近生活的时事列入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美好生活哪里来》后,引導学生深入了解美好生活哪里来、我们的衣食之源、生活离不开他们,随后转移到生活实际:夸一夸身边的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穿白大褂,面对被感染的危险,冲锋在前,救死扶伤,被誉为“最美逆行者”!还有无数的解放军战士、医学科研工作者,他们坚守一线,与花冠妖孽作殊死搏斗,一些医护工作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最值得点赞的人。又如,扬一扬生活中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就是缺乏挖掘美的眼光。笔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事件中去观察、感悟,发现平凡而又感人的事件。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身边无数的无名英雄,冒着严寒,在社区、小区出入口为人们测量体温,或者上门登记排查,或者送货送物,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也知道疫情风险,但是他们依然无畏无惧。我们可以写一写他们的事迹,扬一扬生活中的美,从而挖掘出更多生活中的德育。

二、开放过程,让学习形式“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堂注重教学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课堂与现实紧密相连并且形式十分丰富的过程,教师应该是这一个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探求道德真知,感悟生活真理。教学中,笔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收获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动情,以情导行。

笔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向生活延伸。现在的孩子承受太多的爱,他们在心灵里对爱产生麻痹,往往认为所有人对自己的帮助与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难以表达谢意。学习了《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为父母分担》后,笔者根据实际开展了“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主题活动,并组建班级“志愿服务队”。每周定期选派若干“志愿服务者”开展服务活动,他们身挂“最美志愿者”红色披带,站在课室门口,对每一位回校的同学都欢迎问候,或者摆好课桌椅,或者协助同学准备好课前资料,或者帮助老师做好课前的所有准备,被帮助的同学、老师都会给他们道一声由衷的感谢。教学过程进一步延展,学生在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也感悟得到别人道谢而带来的欣慰,懂得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被人漠视时自己内心的难过,也亲自体会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甜味。由此及彼,由他而我,更多学生认识了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人,激发了他们尊重并感谢社会上每一位劳动者的情感。

三、开放问题,让问题意境“生活化”

良好的学习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驱动学生提出学习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在化解问题的同时,形成一种道德与法治的感悟顿悟。课堂上,笔者创设一种民主、开放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氛围,与现实生活取得积极联系,从而发现更多熟悉的生活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一种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意境。

笔者注重挖掘生活中的典型,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在原型启发的基础上感悟道德与法治的真理。教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后,着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与法治的角度感悟“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我奉献”。比如,交警叔叔顶着烈日指挥交通,他们挥汗如雨,忍受了怎样的艰辛?为了谁?马路和大街上的清洁工人忍受着阵阵恶臭,打扫马路,清运垃圾,那又是为了谁?清晨回到学校,看到洁净的校园,这里面隐藏了清洁阿姨、值日老师多少的汗水?我们该怎么样去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回到课室,看到课室整洁明亮,课桌椅摆放整齐,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背后,凝聚了值日同学多少的辛勤?等等。使学生明白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需要大家齐参与,需要你我共遵守。同时,透过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引导学生挖掘平凡人背后的故事,他们会觉得平凡的其实不平凡,渺小的其实不渺小,细细体味感人至深,从而有所悟、有所感,引领深入践行。

四、开放标准,让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效果、效率作出考查与判断的过程,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现行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评判普遍停留在所学知识的考查上,普遍以数值或者评价等级的形式呈现,分数或者等级高的学生总是获得“优”的评价,并与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成绩挂钩,反之则然。

道法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导之以行”,为了引导道德与法治实践。因此,笔者开放标准,让教学评价生活化,在实践中注入更多的生活元素,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去看、去想、去做,闻其声、见其形,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让评价更真实、更有效。比如,教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与班级共成长》单元,课堂上刚好一位同学手中的笔掉到地上,邻桌的小华见状,蹲下身子伸出手把笔捡起来。怎样的班级才是我们所想要的班级?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笔者对小华蹲下身子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对小华说了声“谢谢”,并当即在班的“操行表”上给小华记了“五星”。小华本来是一个厌学的孩子,与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自此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上学不再迟到了,不再动不动就打架了,作业也完成得很认真。特别令笔者感动的是,他变得异常的有礼貌,见了面总是“老师早,老师好!”这其中有股什么神奇的力量吗?笔者相信,这股神奇的力量就来自老师的一个有情的课堂教学评价!许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小小的一投足、一摆手,如果渗透着师者的感情色彩,可成为教学评价的方式之一,学生可以透过教师有情的手势领略教师的肯否与褒贬、正误与扬弃。比如:一个大拇指——你是最棒的、圈一圈竖一竖手指——你是OK的、双手手掌拍一拍——鼓励(欢迎你)、教师的手与学生的手握在一起——继续努力(传递友情)等等,渗透着教师的教学情感,为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是知行合一的根本,《道德与法治》课堂要通过生活发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课堂。笔者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不仅让课堂鲜活,更体现了一种教育的机智,贯彻了新课标精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小华道德与法治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诚实汤
怪怪公主过捣蛋节
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