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塔巴村陶瓷的探索与研究
2020-06-15李璇
李璇
摘 要:西藏作为人间圣地,天上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考古资料证明,西藏的民间制陶历史约5000-4000年左右,源远流长。
关键词:西藏;陶瓷;红土;塔巴村;牛粪
西藏制陶多与其生活习俗和当地宗教文化相关联,主要是实用性和功能性,多用于打水、盛水、烧水、烹煮食物等用途,其陶器也多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关联。
墨竹工卡县塔巴村是西藏著名的陶村,村中共有75户人家,其中52户从事传统的制陶工艺,村里仍保留着传统的制陶方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目前,塔巴村村民会制作近100种陶瓷产品,据统计,每户每年可生产制作大小陶瓷产品两千多件,多以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年轻人基本都去其它地方打工谋生。塔巴村的陶瓷制作者们没有一个是专职制作陶瓷,全都是利用农闲时间去制作陶瓷补贴家用,因此他们也被称为陶农。
在塔巴村,陶农利用农闲时间制作陶瓷,将制作完成的陶瓷晾干,然后在一个空地上铺上一层草,把小罐放在里面,大罐套在外面,用石头将大罐垫高让热量同时进入里面烧制小罐,在四周铺满干草牛粪,将牛粪点燃,依靠自然的风助燃,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燃烧,使泥土烧结成为陶。至此,烧制过程结束,一件件用泥做成的器物被成陶器,完成火与土的熔炼艺术,成为一件具有实用功能的工艺品。
塔巴村制作陶器用的泥土,来自附近的红土,这些红土也并不是全部可用,而是需要细软,沙子和石头含量少的红土易于捏造形状。陶农们将找来的红土加入白土混合而成可塑造的红泥,然后开始用简陋的工具开始制陶,他们制作的陶器具有当地的文化特点、民族特色。西藏早在5000年左右出现了萨满教色彩较浓的原始苯教,后来伴随着吐蕃王朝的不断扩张和扩张,佛教开始传入西藏,苯教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但是它并没有消失,而是大量吸收佛教的教义教法,发展佛教化的苯教。因此塔巴村的陶农们除了制作日常生活需要的陶器还会制作供奉神灵的陶器。
塔巴村的陶农的制陶工具十分简陋,多为木板制作的木拍,锥子,刻刀等,工具简单,工艺自然不会特别复杂。陶农们制作的陶器基本上是用手工雕刻的手法,多用圆形的传统纹样,和半椭圆形成的莲花类似佛教莲花底座纹样组合而成,有的地方也有貼上个长条泥土,刻画三角折纹线用于装饰,造型饱满而大方简朴,十分具有民族特色。青稞是藏族的主要粮食,塔巴村的大部分陶器都与装青稞做成的食物相关,藏族的茶壶与内地的茶壶有着很大的区别。藏族的茶壶壶嘴有着北方的粗犷,壶身圆润肥胖,壶身刻上传统样式,施以褐红釉,大小比例是内地茶壶的两三倍大,多用于装酥油茶。
最有特色的还是属藏区的鸡形酒壶,以鸡的外形做造型,小嘴微张,形象生动,似乎能听见他们的叫喊声,造型写实,外表涂上广告色再刷上清漆十分具有民族特点。还有僧帽褐釉青稞酒壶是具有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的陶器,是藏区塔巴村的陶农根据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故称为僧帽,是佛教传入西藏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当地习俗设计制作而成的。
塔巴村民利用传统制陶工艺和就地取材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塔巴陶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由于制作陶器的条件简陋,都是寻找一片空地,用牛粪、干草等通过自然风助燃焚烧,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烧制的火候不均匀导致成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且这简陋而落后的制陶工艺,难以进行量产和保证陶器的质量,同时还会产生铅容量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塔巴村现在的陶农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年轻人更愿意去城里打工赚钱,陶农的收入不高,陶农们的生活成为了一个问题,塔巴村陶器的制作成本高收益低成为塔巴村陶民制陶的阻碍。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许多的传统手工艺也不可避免面临新的挑战,老一代的陶农们十分担忧他们的技艺无人传承,塔巴村的制陶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在塔巴村,工艺落后的制陶方法不再适合,如今科技发展迅速,电窑相比于塔巴村传统的简陋烧瓷方法既方便简洁而且成本更低,点烧的火候也能精确掌控,烧出的陶器质量远远高于传统的烧制,对自然的损害也大大的减少了。2006年塔巴陶器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传统的民族技艺和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墨竹工卡县投资100多万建立了陶瓷厂房,并且每年选取两名传统陶瓷工艺者去内地进修,将内地一些先进的制陶手艺和藏区的一些手工技艺相结合,逐步培养一些新的有技艺的有精湛技术的制陶艺人。这将大力的帮助塔巴村的陶民们提升他们的制陶工艺和见识,使制陶手法和形式以及外观更加多样化,丰富和系统化陶民们的制陶技术。并且能够在一定的基础上给年轻人提供就业的机会,吸引年轻人从事制陶行业,使之从兼职制陶向专职制陶发展。使得塔巴村的陶器更加规范化、系统化、量化,能够大幅度的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水平。当然传统制陶工艺也仍然还在使用,但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已经大大的提高了,懂得生态平衡,采红土会适量并且采完后把土地弄平助于自然恢复,取干草因为要连根拔起极大的破坏了草原环境,村民们也开始尽量少用干草用其它易燃物代替,塔巴村的陶农们也在为着保护着他们的生存环境做着改变。
在全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下,陶农转换市场思路,从制作日用陶瓷为主转向生产旅游工艺品,取得了显著效益。由于采用了电烧窑,塔巴村的陶农们制陶不再受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利用任何空余时间制陶,使得陶器的量和物品更加多样化。
塔巴村千年的陶艺在继承和发展的新时期,在手艺人的坚持下开始了新的征程。如今的塔巴陶瓷厂迎来拉萨寺庙等各地的订单,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订单,逐渐形成了墨竹工卡的文化品牌。现在,塔巴陶器的品种多样,质量也随着内地电窑的加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和保障,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塔巴村的陶器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塔巴的陶农们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制陶工艺,并且很多老一代的陶农们非常渴望能将手艺传给下一代,让陶器工艺有了学习的渠道和传承的方法。因为交通信息不发达等的原因,塔巴陶器在小部分地区闻名,如何让塔巴陶器更上一层,成为中外闻名的陶瓷制造地还有待我们的思考和努力,陶器环保可以循环使用并且无害的特色,塔巴陶器的特点经过政府和塔巴人民的努力将会更加美好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