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看见”
2020-06-15黄雅芸
算上今年,我从教已二十四载。从北京东路小学的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到玄武区小学语文教研员,一路走来,弹指一挥。驻足回望的时刻,惠特曼的《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这首小诗又一次涌上心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者那一天的一部分,
或者几年,或者连绵很多年。
……
1996年的盛夏,我踏进了北京东路小学的门槛。一位刚刚20岁的新教师,除了满怀的憧憬、隐约的兴奋,整个人是懵懵懂懂、一片空白地站在职业生涯的起点的。从那时起,小小的我每天向前走去,在工作岗位上“看见”的那些人、那些事,给了我职业生涯里最初的东西,并且融入我的血液,成了今天这个“我”的一部分。
很庆幸,在最初的“看见”里,给了我最深影响的人,是他。他用自己的人格潜移默化地教会我如何看待教育、教学乃至人生。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怎样面对工作、与同事相处,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享受职业的幸福。他,就是我的恩师、老校长,江苏省小语界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袁浩。
實践之树常青
1996年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分配到的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是全国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袁浩;也不清楚这所学校在素质教育、作文教学、教育现代化等领域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我记得的,是全校每周一下午的年级组集体备课。袁校长常来巡视,他会停下脚步、兴致勃勃地参与我们的研讨。周二下午校内研究课时间,年级组轮流上研究课,课后全校语文教师一起评课。我虽是新教师,却也代表本年级上过好几次校级课。有一次听评课时,我被表扬得心里暖烘烘的,忍不住偷偷抬头瞟了一眼袁校长,他正好看着我,眼睛里都是笑。
印象特别深的,还有那次省级教研活动。袁校长拍板,四节公开课就由四年级组四位语文教师承担。我的师姐,刚刚工作第二年的朱萍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那一次,她上了一节很漂亮的作文课!她漂亮的、活泼泼的课堂,连同她漂亮的、红扑扑的脸蛋,还有袁校长对她“敢挑战、善钻研、素质佳”的表扬,让我久久沉浸在羡慕、敬仰中难以自拔。
万万没想到,不久之后,幸运竟然也砸中了我!袁校长对我说:“苏教版教材全省培训会,你去上一节《赶海》吧!”结果,我,工作第二年的我,居然要到镇江去上公开课了!
在那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我上过无数节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但是,没有哪一节,能像第一次上《赶海》那样让我铭心刻骨、记忆犹新。
上课前一晚,袁校长忙完会务到房间来看我们,他察觉出我的惴惴不安,搬过一把椅子坐下:“小黄,来,你再把课说一遍给我听。我给你当学生。”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这位“小学生”积极思维、朗读、发言,还时不时冒出些让我始料不及的怪问题、新想法。我至今记得他有点“调皮”地看着傻眼的我,和蔼地告诉我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要提前思考、倾听、接纳学生的多向思维、各种想法,积极敏锐地从学生的“横生枝节”“错误资源”出发,顺势引导、相机启发。
《赶海》这节课对我意义非凡,它帮助我建立起对教学本质的初步认识,将“目中有人”“顺学而导”的理念扎根在心。
前不久,我帮一位教师备课,另一位教师在旁插话:“黄老师,2003年,我在北小听你上过这课——课的设计很新颖,给我印象太深了!”她的提醒,让我想起这节《给予是快乐的》。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一读就懂。如何上出新意,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热情?袁校长指导我“化文为剧”,让学生做“小演员”,在情境表演中理解、体验、表达。2016年,市小培中心组织我们到台湾学习“读者剧场”。在学习中,我豁然发觉,十多年前这节《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理念与“读者剧场”不谋而合,都是用演剧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声传情”,从而活化语文教学,发挥育人功能。那一刻,我再次折服于袁校长的前瞻眼光。
2012年,四城区会课南通会场。依然是在袁校长的鼓励和指导下,我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以“质疑—自学—探究—对话”的方式执教《在大海中永生》,教学效果特别好,课堂上体现出多边对话的互动感、生成感。袁校长专门撰写评课文章。文中强调:“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最关键的是要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袁校长爱说“实践之树常青”。是的,“实践—认识—再实践”,正是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每一课都是新的”,从中享受到了语文教学创新带来的充实和快乐。伴随着实践和反思,我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既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创新的基本出发点。
求真的品格
刚工作时,我根本不知道,气度潇洒、可敬可亲的袁校长,是首批“全国科研型校长”、首批“江苏省名校长”。我只知道,老师们尊敬他、爱戴他——我的好朋友蕾,直到今天还念叨着袁校长多年前对她家庭的关心帮助;文印室的小王老师,多次跟我说过袁校长卷起袖管手把手教她搓洗拖把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几件事,使我对袁校长有了更多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还未普及,教师都是手写备课本。为了保障备课质量,很多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备课本的常规检查。听分配到其他学校的同学说,他们学校检查备课本要求很细、很严,要格式规范、项目齐全、簿面整洁、书写美观……
可是在北小,我却没有感觉到这方面的压力。袁校长旗帜鲜明地提出,教案是教师自己备课、思考、分析、设计的文字记录,是“写给自己看的”。学校要尊重教师的备课习惯,允许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撰写方式。因此,对备课书写格式,学校无统一规定;教师备课本,不必次次重新撰写,如果再次任教过去教过的年级,老师完全可以在原案基础上修改、调整、补充。无论字大字小,哪怕挨挨挤挤、重重叠叠,只要教师本人看得明白、用得顺手,一律大力支持。好一个“教案是写给自己看的”!这是温文尔雅、待人谦和的袁校长的另一面。
袁校长还是一个敢于说“不”的校长。20世纪80年代,有一位全国著名的大明星要借学校校园拍电影,因颐指气使、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被袁校长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20世纪90年代,某热门初中择校之风甚嚣尘上,破坏了我市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袁校长斩钉截铁、毫不动摇,“我们学校不是为极个别中学服务的”。他支持老师们坚守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服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分明看到,袁校长并不魁伟的躯体中,有一颗卓尔不群的强大心脏;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决断,凝聚著育人情怀,彰显着人格魅力!
北小的教风只有两个字:“求真”。这两个烫金大字镌刻在学校醒目处的墙壁上,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化作了一代代北小人做人做事、研究治学的习惯、品格和风范。正是这缕清新拂面的“春风”,这股刚正不阿的“劲风”,滋养着我最初的职业记忆,也早已化为我内心恪守的人生信条。
走近绿叶
青葱的记忆里,我记得袁校长总是对我说:“小黄,你素质比我好,人又聪明,好好努力,将来一定比我强!”这些充满鼓励的话语,让我知道,他对我充满期待;让我知道,只要努力,我就能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
每次听袁校长评课,都令人如沐春风。优点,他深入挖掘、细细道来;不足,他在充分听取对方备课思考的基础上,往往用“我猜,你可能是这样想的……”“我理解,你的用意其实是……”来施以引导、转化,让人在温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不知不觉点燃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豁然开朗。
前不久,读袁校长的著作《走近绿叶》,一篇篇,一卷卷,“良师益友”“明星新秀”“精彩课堂”“特色语文”,无一不饱蘸浓情、感人至深。“最烦下班即涂鸦,催餐催睡空应答……丹心一片化墨叶,为衬朵朵七色花。”袁校长老伴刘老师的小诗令我动容。读着诗句,我仿佛看见袁校长不眠不休伏案疾书的身影,听见刘老师心疼而又理解的叹息。多年的爱人,她最了解袁校长。是的,许多年来,袁校长始终对语文情有独钟,对语文人更是满怀深情,无论对老一辈的专家老师,还是众多名优教师,或是和我当年相似的年轻教师,他都同样地怀有博大深沉的绿荫情怀,不遗余力地帮助、服务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此时,我又仿佛看见了当年的自己,那么稚嫩、懵懂,又那么幸运、幸福。
如今,我的工作性质使我结识了许多年轻教师,我也有幸成为他们的成长伙伴。望着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我常常想起当年的自己和我敬爱的袁校长。
是的,最初的“看见”,注定会连绵许多年。
但愿,我也能像你一样,走近绿叶,织就葱茏……
(黄雅芸,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培员,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