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前教育资源应用研究

2020-06-15刘海杰

关键词:幼儿教育传统文化民族

刘海杰

摘 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更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基。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将有助解决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本质推力问题,培养幼儿家国情怀,服务幼儿终身发展。教师可从及時捕捉教育契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着意促进家园合作等途径入手多角度拓展传统文化资源和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应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概述

民族的概念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变迁,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物质交往基础上的形成条件,到斯大林提出“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一切特征,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是经由集群文明滋养、汇聚、演进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质、反映独特风貌的文化形态。既包括衣食住行、礼仪风俗等现实生态,也包括文学、艺术等思想传达,是丰富多维、立体构成的整体性集群表征,它是由古至今的精神根须,也是个人书写和集体想象互相渗透的情感印记。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教育的一大任务,更是反过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民族传统中保存的文化养料通过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不断注入到个体生命中,充盈他们的体验,浸润他们的灵魂,并且借助不同载体的差异性拓展获取新的内涵价值和传播渠道,让传统拥有新活力。

广义的教育资源泛指一切旨在支持教育对象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其中社会环境包括物质条件与精神财富两方面因素在内。狭义的教育资源是指可为教育部门或教育工作者所选择和使用作为教育教学手段的资源。

二、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价值

(一)蓄民族之根,培养幼儿家国情怀

国家、民族是一个个体社会属性的基点,主观上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态度却在客观上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发展走向。国家是由各民族群落的横向牵连、动态融合而构成的范畴,以及这一范畴所关涉的历史。而民族则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民族兴衰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文化的昌盛象征着精神基因的传递是否有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指标的健康程度,更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基底问题。根壮硕,则枝叶繁茂。为长远计,在民族历史中保护性挖掘并吸收传输精神之钙,宜早不宜迟。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生存智慧、进取精神、忧患意识,感染着幼儿,也担负着民族的希望。

(二)取传统之道,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

在绵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为主的工具理性强有力影响着社会推演的速度,但是深刻决定一个民族生存视域和宽度的是其文化当中所包孕的价值理性,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朴素的生命意识、哲学追索、审美判断等正是这些价值理性的母体。任何后续时代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其实都已潜藏其中,并作为子命题蕴含在传统文化所探讨的母题当中了。认识宇宙、感知社会、实现自我,进而通过向外探索的方式完成向内的审视,成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甚至不同信仰人群共同的生存意义。不仅传统文化需要教育途径来传扬承续,教育也恰恰需要传统文化来支撑涵养,需要借助采果取实的方式培育身处文化场域中的人独立追溯、思考和判断源流走向的能力。各层级的教育都有必要取道传统,挖掘不朽的教育资源,将人格、情操、道义等永恒道德属性注入民族肌体,以葆民族的精神命脉健康长青。学前教育也不例外,一度过快的发展速度和膨胀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质量牺牲有望通过求诸传统得以改善。幼儿正值生命初期,和传统文化的内核形成有天然的亲缘关系,鸿蒙初开之际接受传统文化的蒙养,有利于解决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播文化之种,服务幼儿终身发展

恢宏壮阔的五千年文明泱泱不息,其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光耀古今,成为充盈在所有华夏子孙身体里的魂魄骨血所在。当今已有不少理念超前的幼儿园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上所起的特殊作用,注重并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文明礼仪修养、诗词歌赋赏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等内容纳入日常教学中。但在倡导和享受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方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不同教育背景的家庭之间还存在现实差异。幼儿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措并举、兼顾均衡,向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过渡。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同时,各种心理活动逐步发展,个体意识开始萌芽。这一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使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幼儿教育中可立奇效,建伟功,凸显尤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推动幼儿尽早接触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其感受领略本民族的气韵和神髓,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幼儿教育体系当中,无论对于完善幼教教学体系,还是激发教育对象的民族情怀来讲,都意义重大。激发幼儿开发幼儿智力、拓宽其知识视野、陶冶其情感情操、启迪其审美情趣、培养其哲学思维,人生之基起于幼儿,幼儿之始于文化,播撒一颗文化的种子,沿途静候繁花盛开,在为幼儿发展开疆拓荒方面民族古典智慧大有可为。

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依据

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和纷繁复杂的发展环境构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向能力和素养倾斜的时代背景,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正在不断加快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从教育的最基础环节下好功夫,回应“人之初”的本质规定,育德行、养性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形势下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纲领。加强和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学前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作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将实现全面融合,而作为学前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势必走向深入融合。

(一)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儿童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理解和接受周围世界是通过具象感知方式进行的。而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的感官也密不可分,服饰有颜色款式、饮食有风味口感、民俗有风情场面。首先,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途径和学前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存在内在相似性。在诉诸具体感官之后,进而在记忆、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参与下形成内涵和风格。这决定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为孩子所喜闻乐见,也易于接受。其次,民族传统文化包罗甚广,精髓至深,能够育人于无形。学前儿童本性自然拙朴,处于生命原初本真状态,这一时期的影响在后续生存中留存扩散,关乎其终身发展。传统文化依托物质,指向精神,通过直感参与最终作用于人的心灵,借以实现对人的隐形雕琢,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实质和学前儿童的成长规律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换言之,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合应用符合学前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特点。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本民族的身份认同尤为重要,民族自豪感的激发更显珍贵。为此,民族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渗透也已刻不容缓。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手工民族服饰制作与表演、民族传统饮食DIY、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体验等活动,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还能有效改善幼儿的活动参与度,促进不同活动领域间的资源流动率,进而发现幼儿的兴趣范围、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提升其文化自信。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入将有助于构建更为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除此而外,民族传统文化虽有地域性、历史性,但其包含的智慧和启示却是恒久的,具超时空性和跨地域性。应内涵式发展要求,学前教育将注重德育与智育并举,致力于行为习惯、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足以说明传统文化所隐含的价值导向与幼儿教育的理念追求之间不谋而合。幼儿教育中应用传统文化资源,高度契合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四、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幼儿教育深度融合,珍贵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伴随幼儿成长而根深叶茂,幼儿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能够在传统的印记中觅得良机。在推动幼儿教育前行的动力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本质性的。教师应深入理解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准确把握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学前儿童的身心特征,以幼儿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灵活多变的途径将民族传统文化引入到教育活动和教学环节当中,引导幼儿经历由民族人文内蕴带来的沉浸氛围、热爱体验、认同文化到生成人格的神奇变化。

(一)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渗透传统文化

幼儿的语言、意识、情感等都处于首次关键发展期,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契机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教师及时发现这些契机并施以影响,教育成效往往会原发而持久。传统文化取道“清泉石上流”之韵和“明月松间照”之怀,其“返景入深林”的特质,恰恰能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是通过传统来映照现实,以史鉴今,又是摇开镜头,通过陌生化的人和事激起孩子思索的乐趣,都为学会接触、评价与判断,两种不失为是殊途同归。幼儿缺乏自信时,教师可以讲讲“毛遂自荐”的故事,关切幼儿个体的信心和能力;幼儿之间发生争抢和矛盾,“孔融让梨”的启示便有了用武之地,有助于解决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伦理秩序;生动的故事载体使得实现这些历史典故的价值导向不再刻意,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则使得这些价值导向传递到行为领域不再艰难。另外,适时在园内组织民族民俗或民间文化体验活动,使幼儿置身其中,也能及早培养其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化教育于无形,在增长见识、修养心性、历练能力方面,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十足的开掘空间。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彰显传统文化

活动是教育的重要实现手段和基本组成部分,然而现行幼儿教育中的教学活动从准备、实施到反思,完整却不完善,形式有余而内容不足。即使是直接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活动,也只是生搬硬套,不过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终是貌合神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不仅形貌毕肖,还要得其神髓。然后才能融会贯通,运化自如。活动目标的设置上,应体现文化树人的主张,突出德育和美育的重要功能;活动过程的设计上,要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听、看、赏、演等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延伸的设想上,大力发挥经验迁移、行为实践的作用,打破时空限制,让孩子讲一讲、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激发孩子对于文化的想象,培养孩子对传统价值的认同。立足时代,从传统资源中发掘活动素材,融入新元素、丰富新路径,势必使教学不空,传统不失。

(三)着意形成家园合力,弘扬传统文化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和园方形成教育合力方能实现,在发挥传统文化教育效能方面,家长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由于受到幼儿有意注意时间有限,幼儿园场地和教学活动时间有限等因素的限制,园方只能追求相对时间内教育成效的理想化。而作为幼儿情感依托的家庭,在延长文化熏染时长,丰富文化浸润方式、拓展园内活动成果上则享有天然的优势。

首先,诵读经典,在文学渗透中体会传统。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蒙养作品一直在幼儿教育课程资源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创设舒适静谧的家庭阅读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美好的氛围中养成爱诵读的良好习惯,经典文学的意义也会在幼儿的生命历程中缓慢释放。

其次,参与实践,于身体力行中感悟传统。家庭应经常自觉加入或响应性参与跟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中去,努力创造现实条件让幼儿接触、理解并尊重和保护传统。如在端午节时记住粽子、艾草的味道,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操;在重阳节时登高望远、赏菊吟秋,并学会敬老、孝老;中秋带领幼儿对月思乡,逐渐领悟家的意义等。

再次,注重亲子关系,在游戏中发扬传统。游戏能够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取决于它顺应了游戏是幼儿学习主要渠道的自然规律。因此,教师往往会在教学设计中调动大量的游戏资源,以供应孩子们的快乐需求,并借助满足期待的方式植入教育内容。为配合教师的游戏教学,家庭可自行组织游戏活动,拓展游戏种类,如利用成语接龙的形式在帮助孩子了解成语故事的基础上积累文学常识;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走进历史故事,走进人物的选择和命运,以激发孩子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

对民族而言,学前教育事关人才、民心、国力,举足轻重。对教育受众来说,涉及潜能起点,生命底色、人格基调,影响深远。发展必须归回精神,学前教育的内涵式转向根本上并非时代推动,而是源自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悠久灿烂,将之传扬、守护、光大,使内养于心,外化于形,不仅是教育的担当,更是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实现传统文化資源与幼儿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刻不容缓,深入探讨并解决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也已成为所有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共同责任,无人可壁上观。

参考文献:

〔1〕朱筱新.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散文百家,2017,(03).

〔3〕郑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黑河教育,2018,(12).

〔4〕王淑会.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

〔5〕杨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人文天下,2015,(10).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传统文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