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狠
2020-06-15李孟苏
李孟苏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曾经发表的“群体免疫”说,让他成了群情批评、民意攻击的靶子。没几天,他和查尔斯王子、健康大臣先后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有人说,“群体免疫”说明英国人对自己真狠。对此,我深以为然。
英国有句人人皆知的名言,“我们英格兰人来到世界上不是为了享受”,以此激励出非凡的勇气,不然怎能在这气候阴冷、多雨多风、缺少阳光、不怎么长蔬果香料的孤岛上生活下去?或许在英国人看来,2020年的抗疫如同再与纳粹德国打一次仗。英国有一部著名的战争片《与祖国同在》,拍摄于1942年,片中有个情节:海军上士要离家上战舰,他的岳母问他什么时候能靠岸回家。他说,这完全取决于希特勒。岳母不以为然:“哼,他以为他是个什么东西!”对于英国人来说,当年的战争,今天的疫情,只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需要人们忍受的某种不便,就像举办游园会时突然下起了雨。忍耐一下,总会雨过天晴。
为了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吃苦忍耐、自我克制的精神,于是有了伊顿公学、哈罗公学这种有英国特色的、修道院似的私立学校。在18、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一旦离开家庭,挨一顿痛打是培养绅士的必要手段。男孩们在公学里受到严格的管束,吃不饱,不得不到地里找可以吃的植物,然后把橡果放在烛焰上煮了吃。不管是学业还是运动,有懈怠情绪就会受到狠狠训斥。父母认为,这就是他们花了钱想办的事,是成长为人,特别是成长为精英阶层,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约翰逊也是吃过这种苦的。人生前14年,他过得动荡不安。约翰逊小时候很温顺,安静得反常,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他患有严重的胶耳症,安静是失聪导致的。8岁时他做了手术,才恢复了听力。由于父亲的工作频繁调动,约翰逊跟随父母在欧洲和北美之间来回颠沛迁徙,搬了32次家。对一个儿童来说,不停地换生活环境、换学校,意味着他始终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没有固定的小伙伴持续发展友情,不可能建立安全感,这是很残酷的。
约翰逊的父亲斯坦利是资深政治家,曾在世界银行任职,是欧共体的创建人之一。斯坦利个性强硬,认为日常抚养儿女是母亲的职责,几乎把家务、子女教养的事宜全部推给了妻子,身为父亲,他从孩子们一出生就对他们进行斯巴达式的教育。他告诉孩子们,大哥鲍里斯是“热带雨林中那棵参天的大树,在他的树荫下,较小的树要么枯萎死亡,要么就得挣扎着在阳光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约翰逊14岁被送回英国上学,因为他有土耳其血统、在国外长大,遭受到校园霸凌。为了自我保护,也为了生存,他开始扮演一个英国怪人的形象,看上去破衣烂衫、笨手笨脚,其实超级争强好胜的阿尔法人格深埋在心里。进入伊顿公学后,他变得更加乖张,他的学业无可挑剔,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的态度可耻傲慢,也激怒了老师们。约翰逊当选伦敦市长后,曾经发过俏皮的牢骚:当市长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出了伊顿公学的大门就没这么辛苦过,多亏有公学那碗酒垫底。
约翰逊的妹妹瑞秋说过,在他们家里,成员禁止发牢骚,她从小到大不记得兄妹们有任何抱怨。约翰逊感染病毒后亮相也精神抖擞。莎士比亚《理查二世》中有句台词:不列颠小岛是“这大自然为自己营造,防止疾病传染和战争蹂躏的堡垒”。乐观精神油然而生。约翰逊饱读诗書,曾写过丘吉尔传记,刚刚又出版了莎士比亚的传记《天才之谜》,这句台词他当然烂熟于心。有评论说,约翰逊写英雄传记其实是假托伟人自吹自擂。现在病毒穿过海峡入侵不列颠,他能做丘吉尔带领全民抗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