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020-06-15鲁志美李佳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鲁志美 李佳铭

摘 要: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上来讲在世界上都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的建设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任务,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在社会的建设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在很多的我国的本土化方面暴露出的问题都客观地存在着并且持续地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在文章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的主要思考,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关系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发展速度飞快,社会主义建设也步入了全新的阶段,但在这样的全新阶段发展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其中有收入的严重不均衡导致的贫富差距,也有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差异性,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社会在这个发展阶段必须要经历的现象和过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坚持和贯彻的一大原则,时代的发展与本土化的现象需要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剖析,我国的国情需要与中国化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不断地进行发展,在变革中实现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马克思理论成果。将我们国家的革命和建设改革都与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理论用实践的方式切实地实施下去,无论是历史传统或是特色文化都能够在将马克思主义发展下去的情况下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有我国特色的长足利好。在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期,马克思理论指导革命引导社会构建,在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的当前阶段,不断地吸取经验回归马克思思想的本质,使得不断的实践与发展中植根在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壤中。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论述体系,其中包含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些共同组成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观点正是源于此,现代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也是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两大部分,科学社会理论中还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政治经济学原理。

严格意义上来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是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更为恰当,因为自从我国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实践结合以来,我国的各项革命与建设情况就处于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每时每刻的国情不断结合与融合并且优化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观点再到具有实践性的学说都逐渐适应并且具有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改变,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国情的影响与促进下不断变化的这一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过程。从学术理论方面来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是将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将原本的理论向成果转化的存在。

换一个角度来看,无产阶级最显著的代名词就是马克思主义,解放科学理论也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关于无产阶级,不管是阶级斗争,科学的世界观,其核心目的都是表达着全世界的这一阶级的解放[1]。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凝结出的成果与奥义,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本身还是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其本质上的意义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在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理论层面不断地与具有中国国情的实际层面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的同时也使得理论成果方面不断地得到验证与突破。

在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核心的指导思想,其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一直到列宁继承与发展的马克思思想概念,一直到我们国家现今社会发展阶段,一代代的国家领导人都将我国的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马克思理论在这样的过程中推进至全新阶段,让马克思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并丰富起来,成了更加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需求,而中國化的马克思主义却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推行与实践后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践的灵魂与精髓,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发展变化,彼此成就,共同为两者影响的土地与人民造福。

(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个国家实行的主义必定是要符合国家的历史进程的,自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列强们瓜分的对象,为了追寻不断强大的自我曾经历过很多其他的突破,其中包含社会达尔文、自由、实用主义等等,但任何一种主义都没有确切地解决当时我们国家的前途困惑。当俄国的革命胜利时,我们国家的先进群体看到了马克思和列宁思想的曙光,也从中看到了真正能带给当时中国希望的未来之路[2]。

身为在这样社会中生活的一份子,所有人都有必要知道和谐社会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谓和谐社会,其核心的概念在于和谐,协调、平衡、有序正是和谐状态的主要代名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代表着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全体公民都能够在这样的社会中有自己的恰当位置,可以理解为拥有共同的信仰、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拥有共同的文化底蕴、拥有共同的奋斗实践目标,而这样的存在状态则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社会生活方式。虽然我国目前还处在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期阶段,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或改善,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所属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有着其独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意义,相信所有致力于和谐社会发展的人都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懈追求的就是和谐社会,相较于其他的社会形势,这样的社会是最适合人们生存的,同时这样的社会也是最能让人们感觉到舒适的,不论是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身而言还是对于现今的中国社会建设发展来讲,都具有着非比寻常的跨时代意义。

我们国家的共产党人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马克思思想,直到改革胜利,为使社会主义环境下的新中国快速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的共产党领导人让马克思思想在我国土壤的环境下迅速发展成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就让中国实现了其他超前国家要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原本的不可能成了可能,让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都实现了不可估量的提升,全民生活水平都有了不可小觑的改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正在以飞一般的速度日益发展与完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坚信,民主意见会得到发扬、公平与正义会得到伸张、至诚与博爱是众望所归、活力的气息溢满氛围、一切都有序安定的进行、大自然和人类可以和谐的共度。

(三)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应用

人们因为诞生于这个时代,所以思想会为时代做引导,而一切的思想都要归结于真正的实践,唯有实践是见证一切理论的试金石。

邓小平同志是我党一代领导人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同时也是我党二代领导人队伍中的核心代表,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创立的承上启下的思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是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铺垫与指导,在我国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邓小平理论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观察着、思考着同时也在不断地解决着时代赋予社会的各种问题。坚持将发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将我国的发展中心引导到经济建设上,始终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提倡中国以自身力量解决自身问题。并且,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级,还将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理论研究与矛盾分析,其中包含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等的矛盾判断与解析。邓小平理论对于时代的发展来说具有革新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执行与坚持方面,以及社会主义的继续建设等等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关的问题上,都进行了更符合我国国情的转变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主要的奠基与指导理论,是邓小平带领着当时的共产党人,始终把我国的时代特征和马克思思想理论紧密相连,并且持之以恒地将马克思理论进行我国特色的改革与推进,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将思想解放,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构建进入了崭新的进步时期,具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的开拓路线、引领方针、推行政策等等都逐渐形成,构建具有我们国家独特特点的社会主义且不断巩固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路途上持之以恒持续下去的显著方针。

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成果中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经济基础逐渐地强大起来,这样才能够首先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当物质得到充分保障后,才能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三个代表思想方面的应用

通过邓小平理论的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我国共产党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踐行具有我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如何构建发展社会主义进行更深刻的认知,并且总结吸纳了更多的宝贵建设经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又一次研究成果与再一次的与时俱进,其精髓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人们认知世界的基础上,将时代与我国特色相结合,反映出我国科学与经济的日新月异,并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指导人民与党步入新的马克思主义应用时期,使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在新的概念与动力推动下持续向前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马克思主义也具有了新时代的中国化特征,结合迅猛的经济与科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各阶级队伍在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社会中的各种阶层组成也在顺时而变,社会上的人员流动也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增大,一切的改变都预示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用也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不同变化的,三个代表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呈现,二者之前相互促进又彼此成就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工作就是要继续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生产能力,伴随我国的持续进步,人民的物质需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需要不断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能力,才能使广大民众的基础利益得到持续保障。而科学技术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升我国民众的综合素质,优化全民力量,并对其进行合理化的集中,使所有力量都可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力所能及的力量。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科学发展观方面的运用

在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共产党人不断对更新的发展做出要求,同时也认识与回答了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于当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来说,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下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对促进我国的进步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定与定义,是对中国式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命名,总结我国发展道路的经验,同时为未来发展指明道路的方向,使发展道路与目标更加清晰明确。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强化了发展过程中的位置与作用认知,汇聚了发展方面的本质目的、要求内涵、根本观点、全局长期性的深远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发展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

在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坚持,也是我国谋求发展的最初原动力。再这样不断的摸索中,人和物的关系是发展观一直探索的,也是发展观本身要实践与验证的,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造福为民,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才是科学发展观一直强调与要求的。在不断地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使发展得以不断地延续传承,让一个个的短期目标整合为长久深远的长久目标,这才是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最为适时的发展方向。

继我国将经济发展定位为发展的阶段目标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逐年攀升,而不同的发展时期就是要有不同的发展理念与之匹配,科学发展观正是对当下时期的发展内涵的深化。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才是全面发展开拓实施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利益,而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全民经济增长,唯有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永远把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所有进步的核心部分,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行维护和保障,才能够在协调进步中促进我国谐社会的构建发展[3]。

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道路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直被强调的,经济发展也不再是最为重要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发展道路上是不愿出现诸如木桶原理一样的问题的,我国所谋求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是要全方面平衡进步的,在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其他包含文化、教育、科学等等的方面都要全方面的实现全局可持续长远发展,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我国所有人民都期待的具有社会主义的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格局。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中国特色方面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人,与时代共发展,将思想应用于实践,在实际中结合理论进行思考,向全世界讲述了新时代国家发展我国特征社会主义发展新面貌。

我国社会的成功变革证明着唯有马克思主义才适用于中国,哪怕在近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西方革命理论相继传播到我国,但是真正拯救中国黎民于水火之中的还是马克思主义,我国领导人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最终开辟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任何一条道路的开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之大,民族文化与国情的差异也非常的大,为了让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中国人民带来绝对的好生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也是要与时俱进的。近年来我国包含经济方面在内的多个方面的发展都是非常迅猛的,所以,我国的领导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更为及时的中国化转变,如此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不可谓不艰辛。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经济政治文明社会的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等等,每一样的发展与解决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每一样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有国情的不断改进适应。理论与实践向来都有着一定的距离,而这距离则需要践行理论的领导者不断地去做改进与纠正,这样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还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断地融于中国每时每刻的国情。

马克思思想是持续指导我们塑造世界观与主观世界的引导力量,在马克思思想进行我国特色的进化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提供持之以恒的动力与前进方向,社会的发展目标不断地距离预期越来越接近,日新月异而又迅猛革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在政治的认识方面培养共识

在政治认知培养方面马克思理论有着十分充分的体现,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着,尽管各种阻碍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依然存在,但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期待与目标。要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理念方面是需要强化的,所有的民众需要具有一样的期盼,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新时代需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不断地革新,是社会发展至今积累出来的珍贵精神宝物,是所有人在一起努力拼搏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政治的认知培养方面,所提出的社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是有助于各项制度的建设完善的,在此条件下的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进行最为广泛的宣传,如此可以让所有人在这样的概念下产生最为强烈的政治认同感。

(二)在政治的制度方面进行创新

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党派、基层民主、民族自治这四大制度都是我国可以体现出创新完备的社会制度。我国提倡民主精神,人人有责正是民主精神的写照,在各项法律法规的规范中,使全国人民都具有平等机会参与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来,身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责任与义务让社会因自己而变得更加美好。客观地看待我国的所有政治制度,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实施的各项制度也都是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特色的精神文明的政治制度。所有人民在这样的政治制度下劳作生产与生活,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还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反馈表达,反馈后的问题再经过审核与改进,政治制度终会因此而愈发地朝着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方向发展。

(三)在收入的分配方面日益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现状相较之前已经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收入水平的不均衡特点始终较大。可能与地区的差异有关,也可能与不同的发展现状有关,更可能与不同的收入模式有关,总之,城乡以及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更有很多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经济是所有方面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水平失衡会导致其他方面的差距产生,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而教育又是每一代人发展的根本。时代的进步需要整个社会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展统筹,以此来缩小各种因素情况导致了经济差距是首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逐渐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过程中,将分配制度进行更完善有效的实践,按照工作分配所得配合多样的分配方法一步步将各行业各地区的收入差距缩小,进而达到辅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4]。

结语

目前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伟大实践,对于没有任何历史可以参照选择的情况来说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发展前进道路上最光明的启明星。仰望着所有人民的理想目标,向着这样的理想之路前行,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个发展阶段赋予我们这个社会的全新挑战,是我国践行马克思思想的现阶段执行基本纲要。

新时代的和谐社会构建是21世纪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最新成果,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形成的重要过程,是党和全国人民在持续的发展中凝练而出的智慧成果。持续创新的生命力推动着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前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视角,观察和解读这个时代,进而引领这个时代,以丰富的行动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晋.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神州,2017,56(31):258-258.

〔2〕刘东方.论冰心“爱的哲学”之于共筑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C]//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7,23(35):45-46.

〔3〕朱红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研究[J].祖国,2018,34(07):93-94.

〔4〕刘桂云.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78(10):100-10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