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农业种养尾水治理现状及对策浅析
2020-06-15燕燕王甘翔邵正浩李中利
燕燕 王甘翔 邵正浩 李中利
摘 要 近年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但从总体上看,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基于此,以平湖市为例,浅谈农业养殖尾水治理现状及对策,为改善农業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浙江省平湖市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6.075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系当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业支撑保障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基于此,以浙江省平湖市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当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状况,提出了农业种养尾水治理对策。
1 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平湖市全面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创新建立了“农牧渔全产业、防控治全流程、市镇村全覆盖”的治理新模式,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全市724条河流实现了普遍劣五类水质到三类水质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从69.4%提高到84.7%;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从85.2%提高到96.1%;渔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推广覆盖率达到98%以上。目前,该模式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入选全国五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之一,在全国推广。
2 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尚未健全
当前,浙江省平湖市农田氮磷拦截生态沟渠系统建设、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设施等农业绿色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还缺少处置农业废水、废物的设施设备。
2.2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
平湖市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力度不够大,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缺乏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新型植保机械及农业种养尾水处置设备等,农业对劳动力依赖性强,运用机器人、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水平不够高。
2.3 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平湖市农业从业者大多为5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老龄化且文化水平较低,这部分从业人员尚未摆脱传统理念,种植、养殖行为不规范,对开展氮磷拦截、养殖尾水处理等意愿不强。
3 农业种养尾水治理对策
3.1 开展养殖尾水全域治理
3.1.1 全域推进养殖尾水治理
注重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行符合实际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工艺,采取规模养殖场自治和连片集中治理等形式,应用物理、生物等处理技术,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鼓励以村为单位实施集中连片治理,由村集体统一建设、运维尾水处理设施。开展分类治理,2 hm2以上规模养殖场必须配套尾水处理设施,其余养殖场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尾水异位治理和原位修复处理,不得直排;鼓励通过种养结合模式开展水产品与水稻、茭白、菱藕、蔬菜等农作物共生轮作,生态化消纳养殖尾水;未开展治理的养殖场实施限期清退。明确排放要求,外排养殖尾水应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如上级有新规定,遵照执行)。
3.1.2 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技术
大力发展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多品种生态混养等健康养殖模式,推进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等现代生态养殖模式。引进推广养殖青虾、红螯螯虾、加州鲈鱼等效益好、污染少的优良品种,严格限制牛蛙、黑鱼、鲶鱼等高排放品种养殖。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加强节能减排、节地节水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集成和应用,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饲和使用渔药,促进渔业水域环境改善。
3.1.3 提高健康养殖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养殖主体数据库,大力推行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持续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实现主要养殖品种依标生产、养殖用药销售“三项记录”完整规范。开展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不断优化养殖技术和尾水处理模式。实施水产养殖渔药减量使用行动,规范养殖场投入品使用。以创建省、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契机,示范推行健康养殖理念。持续开展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质量安全监测,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全覆盖,初级水产品产地质量抽检合格率98%以上,问题水产品案件追溯查处率100%。
3.1.4 优化水产养殖发展空间
巩固广陈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整治成果,全面落实《平湖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年)》。积极拓展养殖空间,大力推广稻-鳖、稻-小龙虾(青虾)、稻-鱼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双赢”。持续发展池塘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引导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融合,推进数字渔业发展。探索开展传统养殖场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与示范,发展休闲观光渔业。注重水产养殖品牌培育,鼓励有条件的主体争取授权使用“金平湖”公用品牌,积极发展新型营销业态,提升水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2 推进生态沟渠系统建设
3.2.1 加强生态沟渠建设组织保障
将生态拦截沟渠建设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五水共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主动承担原发改、农业、财政(农综)、国土、水利等部门的相关职责,明晰部门职责边界,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将生态沟渠设计理念贯穿于每个项目中,构建上下衔接、系统完备、职能优化、精干高效、运行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从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安排、项目实施、配套设施建设、后期管理等方面深入推进生态沟渠建设,加快实现生态沟渠建设从最初多头分散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转变。
3.2.2 建设高标准生态沟渠样板
按照“标准化、信息化、生态化”理念,通过“现代灌排工程体系”“农业面源综合减排体系”“农业用水‘三条红线监测体系”和“灌区标准化管理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打造“设施完备、用水高效、管理规范、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现代绿色”示范样板。从区域规模大小、种植植物类型、原有基础工程设施现状和边界线的清晰程度等方面有代表性地选择区域农田建设农田氮磷拦截生态沟渠。同时,建立沟渠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为沟渠建设成效提供依据。
3.2.3 总结经验,多模式推进
在试验区实施高标准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实施过程中基本做到四个结合。1)沟渠项目建设资金与市、镇街道财政配套资金结合。在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建设资金的同时,承诺足额落实好市、镇两级财政配套资金,确保项目按设计保质保量完成。2)沟渠项目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其他基础设施相结合。3)沟渠项目建设与供水、排水项目相结合,有可能的情况下控制区域供水采用全封闭管道供水,避免在供水过程中渗漏或二次污染,同时起到节水效果。根据实际地形的高差,选择高位进水,低位排水,利用拦水坝、拦截坝、节制闸的作用,常年保留一定高度水位,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4)沟渠项目建设与河道整治相结合,出水口连接的河道也是氮磷拦截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保留生态河岸、河面浮床种植的水生植物,可形成区域湿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效果为支撑,在全市各镇各街道推广分段连接型、集中长段型、新建加改造型沟渠,根据各地实际试种水生植物野茭白、空心菜、荷花、美人蕉、睡莲、石菖蒲等,有效保护水资源。
3.2.4 确保拦截功能持续发挥
氮磷生态拦截沟渠项目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因此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应依照规范化标准重视项目的规划设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体现生态优先。1)要重点抓好沟渠工程的建设质量,通过院地合作进一步研究多模式氮磷生态拦截沟渠。2)建立以村为主体的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人员和经费,制定管理办法,签订管理责任书,解决好拦截和排水的矛盾,维护好生态沟渠,培育管理好水生植物,使其持续发挥沟渠氮磷拦截作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3.3 强化新型农业人才培育
3.3.1 培育农业绿色发展先行主体
立足家庭農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农创客等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应用绿色技术,积极推广生态循环技术模式、节本增效技术、绿色标准规范,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推行绿色生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使用,推进绿色投入品应用,打造清洁田园。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开发优质农产品,培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
3.3.2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
按照“高端引领、分类培育、整合资源、优化政策、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把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作为重大战略。深入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六型双千”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统筹加强农村管理人才、创业人才、服务人才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农业领域培育以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培育以管理服务型、农创成长型、工程建设型为主的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技研发和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引进高端人才。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深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 结语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都应坚持绿色优先,以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和美丽田园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导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开展养殖尾水全域治理、农田氮磷拦截生态沟渠系统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推进清洁化生产,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赵中正)